APP下载

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建构路径研究

2022-09-05仝正涛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皖西六安水利

熊 辉,仝正涛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1]皖西这片热土,承载了许多治理淮河的宝贵经验,其中“淠史杭灌区于1958年8月19日开工建设,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地处安徽省中西部与河南省东南部,是以上游六大水库为主水源,由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0多万座塘坝及6万多座渠戏建筑物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具有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与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服务范围涉及皖豫2省4市17个县区,跨淮河与长江两大流域。”[2](P1)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陆续修建的佛子岭等六大水库,到1958年修建的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至1972年淠史杭主体工程竣工通水。1986年前后,淠史杭水利工程才完全发挥了全部的灌溉能力,保证灌区面积420.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08.16万亩[3](P194),终使淠史杭灌溉面积近1000万亩。直到2007年竣工的霍邱县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皖西治淮历史画上了句号。因此,要论治淮经验,皖西必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代的治淮历史、建国70年间的治理淮河经验与成果,已经形成了物质与非物质的生态文化资源。

一、构建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

2019年12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4],这“五个坚持”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与要求。《纲要》是地方经济社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指南,在此背景下,提出构建六安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意义,这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质要求[5]。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孕育在六安的历史文化之中,又与六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息息相关。六安地区水利资源丰富,淮河在霍邱县临淮岗镇穿流而过,积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45条,其中主要河流有7条。史河、淠河、沣河、汲河、东淝河自南向北汇入淮河,流域面积占区面积的83%,丰乐河、杭埠河经巢湖注入长江属于长江水系,占全区总面积的17%[3](P68),再加上1958年至1972年间修建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这些水利资源与人文资源构成了六安地区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在此环境中谋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绿色生态理念。

其次,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着较大的经济价值。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六安地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大部分可利用的水利风景区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已经建设成为5A景区的是龙河口水库的万佛湖景区,2018年与2019年接待游客分别是205.6万与218万人次,分别实现旅游收入13.96亿元与14.56亿元。4A级景区佛子岭水库2021年接待游客2.3万人,实现收入92.53万,其他几个水库旅游开发还存在明显滞后,淠史杭灌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也比较单一,仅在横排头渠首建设了淠史杭纪念馆,没有形成有体系的旅游资源与路线,还有待与六安特色茶叶经济、红色文化、三农产品、传统村落、非遗资源等相结合,因此淠史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还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再次,梳理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弘扬与传承地方文化。淠史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既展示了伟大的淠史杭精神,又是对皖西大别山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跨越豫皖两省的六县三区,它是当代治淮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人民的治淮智慧,共同构成了淮河文化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淠史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致力于充分利用皖西全区的旅游资源,从生态文化的层面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人文水利景观、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地方各类优势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利用,就此而言,构建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对皖西地方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最后,开发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淠史杭灌区与六大水库的所在地,绝大部分属于乡村。梳理淠史杭灌区的物质与非物质的人文资源,在淠史杭灌区与水库周边建设水上体育运动乐园、博物馆、吃住行一体化的茶叶风景区、利用周边传统村落建设艺术小镇等特色旅游资源,能够带动乡村周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的主体是社会民众,首先受益的是灌区沿线的民众。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将六安地区治淮水利工程资源统筹规划使用,利用现有的生态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推进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规范乡村社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二、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生态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互为因果,文化由资源、技术和劳动构成,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将资源与技术结合。因此,他将特定环境中特定的行为模式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主张在研究中应考察文化与人类生存的经济行为的关系[6]。一些学者认为生态文化是指“一套规范社会、公众群体和个人对自然态度的准则、信念和方式[7]。”生态文化的关键,在于人如何处理人类自身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另一些学者认为:“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协同发展,旨在增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其价值追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8]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将文化生态学解释为:“技术、环境、人类行为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9](P3)格尔茨注重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事实上,生态文化是以人为主体,围绕人所形成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有机互动的整体,它包含了人类与其自身以外的世界,进行互动的全部过程。这一互动具体包括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有生产技术更迭、生产工具创造,生活经验、观念、智慧的积累与形成,以及在生产生活中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规范与制度。这构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础。

冰三点弯曲试验试样破坏面的型式比较简单,主要为根型破坏、X型破坏和Y型破坏。其中超过50%的破坏面呈Y型破坏。弯曲试样破坏时,上部受压区因压缩而呈现为乳白色,且下部受拉区多为破碎的三棱柱块。图9为弯曲破坏面的型式。

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马克思提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0](P209)“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人类社会与人类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一部分。”[11](P21)就这个层面而言,人类在自然史的长河中,应无时无刻地与自然界保持一种生态和谐的关系。我国古代道家思想早就阐明了这一点,“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人为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应尊崇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仁爱万物,唯有“自然无为,人与自然才会和谐发展。”[12]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他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3](P6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P65-67),这是我国传统生态文化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当代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等需要严格遵守的准则。

综上,生态文化是指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大自然、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前者一般是指人类活动过程中留下的物质实体、生产生活资料、劳作成果、生产关系等。后者一般是指人类在自然社会、人类社会、历史社会中活动,所形成的思想、经验、观念、信仰、文化、制度等无形的文化资源及其产生的过程。以上是一种广义的生态文化概念,本文要讨论的是一种狭义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特定区域的人在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有效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并形成了良好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优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即为生态文化。

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淠史杭三大灌区为主体,并与六安市辖区内的六大水库共同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六大水库与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在修建这些工程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形成了不畏艰难、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勇于奉献、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它是淠史杭水利工程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是治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别山精神在当代的赓续,是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的根基。事实上,由六大水库所形成的六大水利风景区,构成了淠史杭生态文化资源的“六个点”。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的三条主干渠及其沿线地带,形成了淠史杭生态文化资源的“三条线”。这“六点三线”所串联起来的传统村落、艺术小镇、地方历史文化、茶谷经济、西山药库、红色文化、农林牧渔产业、体育休闲产业、非遗文化、风土民情等,是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

三、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根基与历史

(一)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资源的根基

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资源的根基是历久弥新的淮河文化。“淮河文化,是指淮河流域人民,在淮河为主体环境因素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反映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经验、观念、价值与思想的文化遗产。”[15]它的主体不是淮河,而是世代繁衍生息于淮河流域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因此,地方文化在一个区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淮河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交融,在淮河流域发现了河南新郑裴李岗、安徽蚌埠双墩文化、江苏邳州市大墩子文化等[17],它们在淮河流域与黄河的中原文化、长江的楚文化、东方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淮河文化。“没有淮夷文化的注入,就没有绚丽的楚文化,淮河流域古文化及楚文化,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亘古不灭的中华文明之中。”[18]淮河流域文化先贤辈出,老子、庄子所创立的道学,早就强调了: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庄子·齐物论》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涡河之滨诞生了老庄文化,在颍河之畔诞生了管仲,在泗水之滨诞生了墨家[19](P93),在淠水之畔诞生了中国法制鼻祖皋陶,在淮河干流的寿县诞生了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子》,诸多古代圣贤都出于淮河流域,形成了文化繁荣的高地,并逐步影响了华夏思想文化的形成。

淮河文化具有敢于抗争,善于治水的特质[17]。淮河文化总被表述为自然、人文方面的“过渡地带”“中间地带”“文化通道”,它作为“中间物的过渡性、中介性、多元性、连通性、多变性的特征得到了广泛的认同。”[20](P199)这种中间性与过渡性具体表现在地域环境上,它是秦岭-淮河这一天然的分界线,在文化方面,它是黄河中原文化向长江江南文化的过渡,因此淮河流域在中间具有天然的兼容性、包容性。

(二)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资源的历史

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资源的历史,主要是从古至今的治淮史。事实上,淮河流域的治淮史自古有之,《庄子·天下篇》记载:“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21](P572)大禹与涂山(今安徽怀远县)氏国联姻,“新婚三日而别”“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话[22]。禹在涂山劈山导淮,治水成功后在涂山召会天下诸侯,促成了中原文化与淮夷文化的融合。就皖西这片土地而言,淮河文化颇为丰富,从古至今没有中断过,夏禹封皋陶之后于六,皋陶卒,封其后于英六[23],即今六安城区、霍山县、湖北英山县。西周至春秋,此地封国众多,先后属于英、六、舒廖、舒鸠、舒庸等诸侯国,后皆并于楚,秦统一后,属于衡山郡、九江郡,汉初置淮南国,元狩二年,汉武帝置六安国。此后历朝历代延续至今,使得皖西这片区域沉积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1950年政务院做出从源头根治淮河的决定,从1952至1958年间,在皖西的大别山腹地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等五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958座[3](P187),目的为了从源头上治理淮河,此举让淮河中下游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58年又在皖西地区修建了,被称为当代大禹治水的世界性水利工程——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该工程至1972年基本完成,淠史杭灌区为皖西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从有了淠史杭,皖西乃至整个江淮丘陵地区的粮食生产才保持了稳产、高产、持续丰收,淠史杭的开发建设真正改变皖西贫困人民的命运。”[27](P17-19)淠史杭水利集中体现了当代六安人民的四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协作精神、牺牲自我、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28](P227)。它是大别山红色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延续,是淮河文化“民本、奋斗、开放、改革、法治、奉献”等当代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29],显然,这一资源已经成了皖西地区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

四、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构建路径

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构建思路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物质的生态文化资源(见表1),其二,非物质的生态文化资源(见表2)[30]。前者主要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灌区工程及沿岸的城镇乡村、庙宇、宗祠、古今遗址,如红色人物故居、立夏节起义指挥部旧址、郭家店战斗遗址等,水利工程设施,如淠河灌区横排头渠首工程、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的主体工程包括:堤坝、沟渠、闸门、泄洪区、发电区、观景台、垂钓区、工程老旧厂房、纪念馆、档案馆等。据统计,三大灌区形成的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共有6万多座水利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28](P218),这些构成了淠史杭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资源。另外围绕三大灌区干渠渠首修筑的六大水库,分布在舒城、霍山、金寨三个县域内,沿水库周围有金寨中国红岭公路、燕子河大峡谷;天堂寨、万佛湖5A景区;佛子岭、响洪甸水库4A景区;等等,这些与淠史杭三大灌区沿线的山地古村落、生态农耕、江淮果岭等构成了优美如画的自然景观资源。

表1 淠史杭生态旅游的物质资源路径

表2 淠史杭旅游的非物质资源路径

后者是淠史杭灌区非物质生态文化资源,它包括古代各个时期治淮故事、经验、人物,治淮传说等;当代的治淮工程技术档案,治淮口述史、治淮典型人物、治淮人文志等。治淮精神文化资源,包括古代人民与大自然寻求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智慧,当代治淮工程中可歌可泣的治淮精神等。此外,淠史杭灌区沿线村落社会原有的信仰、节庆、民俗与非遗文化资源,具体包括三大灌区:淠河灌区跨越江淮分水岭,如现六安市裕安区、金安区,肥西、肥东、长丰、寿县等区域。此区域民俗经济资源丰富,并有国家级非遗6项:如六安瓜片茶制作技艺、庐剧、五禽戏、寿县抬阁肘阁、肥东洋蛇灯、八公山豆腐,省级非遗项目9个,市级非遗项目11个。以金寨县梅山水库为主水源的史河灌区,流经金寨、霍邱二县、六安市裕安区,该区域有国家级非遗项目霍邱柳编,省级非遗项目10个,市级项目7个。以龙河口水库为主要水源的杭埠河灌区,流经舒城、庐江、金安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舒贡席竹编1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如梁祝传说、周瑜故事、舒城民歌等,市级非遗项目7个[31]。

(一)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的物质资源路径

1.构建“六点三线”的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路线

首先,利用已有的水利建筑资源,如大坝、泄洪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水利纪念馆等,与灌区沿线方圆十里内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庙宇古刹等创建一条以单体水库为主景的旅游“线”,以水库周边自然山水为“点”,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水库风景区内小生态旅游景观。其次,六安下辖的六大水库,分布在舒城县1个、霍山县3个、金寨县2个,水库的源头都是大别山脉中的自然河流,这六个水库间可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完善交通设施使六大水库风景区能够连成一条“线”,进而形成一条水利景观带。最后,将六大水库与淠史杭三大灌区串联起来,形成人文水利风景长廊。六大水库风景区是“点”景观,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的三大灌区及其周边传统村落,是三条贯穿皖西地区的“线”景观,至此构成了“六点三线”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2.再造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资源

统筹建设治淮博物馆群。博物馆群以淠史杭水利博物馆为主,建设淠史杭工程资料馆,集中展示工程档案、日志、影像资料,建设淠史杭建造馆,展示工程灌溉动态过程,工程劳模事迹。建设淠史杭文化馆,展示工程纪实文学、绘画、摄影等文艺作品,定期开展相关纪念研讨活动。在博物馆群沿线建设古代治淮文化馆,如舒城县的七门塘、霍邱县的水门塘等,展示皖西地区悠久的治淮历史与智慧。在有条件的水库率先建设水库博物馆,展示水库建设的工程档案、人物事迹、人文景观、物产水产、稀有动植物等。治淮博物馆群建好后,由当地政府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与豫、皖、苏、鲁四省,举办治淮经验与工程科技进展交流会,形成皖西地方治淮文化特色品牌,借此带动地方科技与文旅事业繁荣发展。

以现有六大水库为基础建设一批以茶冠名的人文风景区。六安出名茶,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盛产六安瓜片。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都四面环山,山岭之上就是六安瓜片茶的主产区,因此可结合瓜片茶产区与原有的水利工程,建设六安瓜片水利风景区。霍山县盛产霍山黄芽,被称为中国黄茶之乡[32]。霍山县境内有三座大型水库,应合理规划旅游线路,结合霍山的宋家河古村茶栈联合打造“茶乡水利风景三点一线游”,“三点”就是三座水利风景区,“一线”就是一条黄芽种植路线。建成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售茶于一体的体验旅游活动。将中高端茶厅开设在水利风景区内,让游客在体验风景的同时品茶到美味的茶品。舒城小兰花是舒城的名茶,应借助万佛湖5A级景区的影响力,与当地名茶结合,开展水利生态茶乡游活动。六安瓜片以金寨响洪甸水库、裕安区独山镇横排头淠河灌区形成一个茶叶自然水利风景线,与霍山、舒城二县在水利与茶叶方面都能形成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这一资源与六安现有的“茶谷”生态资源又构成了互补的关系。

在淠史杭灌区沿线新建生态研学体验营。在淠史杭的三大渠首,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水上体育运动休闲项目,如筹建皮划艇、赛艇、龙舟、游泳、水上乐园、水上研学体验等项目。水上运动项目应以交互体验为主,让人们在体验淠史杭沿途山山水水的同时,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在自然中体验淠史杭精神、学会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从而打造淠史杭劳动研学素质教育的品牌。

3.推进“数字乡村振兴”,促进农林水利产业资源改革

“数字乡村振兴”就是利用数字直播手段塑造乡村农副产品品牌,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数字乡村振兴”可概括为“新农人+直播+电商+优质农林产品+扶持良策”,将生态农林产业、生态旅游与优质电商相结合,探索新时代数字兴农的新路径,也是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具体路径有三:其一,六大水库应在做好防洪抗旱的基础上,谋划生态模式的产业路径,利用六大水库及淠史杭灌区优质淡水资源,丰富淡水养殖产业类型,扩大淡水养殖产业群,与淠史杭沿岸的养殖、种植业形成优势互补,打造“鱼虾淠史杭”生态养殖业品牌,与六安江淮果岭、西山药库等品牌,形成优质的农业品牌资源群,这是构建“数字乡村振兴”的基础。其二,推进淠史杭流域农林产业、养殖业精细化发展,分布在淠史杭沿线的金寨、霍山县,是林、竹业的主要产区,要深化林业加工,与叶集区家居板材产业园联合开发大别山家居板材品牌。企业与政府都要尽快借助“数字乡村振兴”的潮流,将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成一系列农林牧副渔乡村品牌。其三,农林水利产业资源改革,地方政府与淠史杭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要在围绕淠史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方面,给予规范的指导与科学的政策支持。淮河水利委员会、安徽省水利厅、各级水利局、国土资源局等应密切协作,促成淠史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企业要在地方政府政策指导下,努力创新利用与开发好淠史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二)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的非物质资源路径

1.以诗书歌舞为媒,让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活起来

编撰一套治淮历史与文化丛书,梳理从古至今皖西地区治淮历史与文化。编写皖西与治淮文化故事,走访并收集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的历史材料,编撰淠史杭水利文化志、淠史杭口述史、淠史杭工程人物志、六安地区六大水库志等,编撰丛书有利于让历史流传的更远、更广,让更多人从治淮精神中受益。定期举办《行走淠史杭》文学类杂志,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在淠史杭景区举办淠史杭文学艺术创作大赛,定期将举办的杂志与视频投放到各个景区、高铁与飞机上。制作网络视频亲子游真人秀,拍摄淠史杭访谈纪录片,介绍淠史杭生态文化资源的吃、住、行、游、购等特色。结合淠史杭水利工程沿岸真实的自然山水景观,编导大型真人生态歌舞剧《印象淠史杭》,创造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亮点工程,打造六安生态旅游文化高地。六安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促成,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艺术、民俗与非遗助力淠史杭生态资源深度融合

营造漫文化,打造慢生活、融入茶文化。以六大水库原有厂房(区)、库房等老旧房屋为基础,将其改建成生态酒店。将水利风景区与六安瓜片茶国家级非遗技艺表演相结合,在景区内建设配套的品茶旗舰店、咖啡屋、水库特色餐厅等,使其成为水利景区的一部分。将非遗、艺术与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在淠史杭灌区各地传统古村落的基础上,引入地方非遗元素,建设艺术小镇,并在舒城万佛湖风景区、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横排头淠河灌区渠首周边开发一系列的绘画写生基地,创建艺术素质教育、吃住行一体化的艺术旅行示范区。定期在治淮文化博物馆举办绘画巡展,邀请各地艺术家常驻绘画写生基地、建设私人画廊。定期举办文学与艺术沙龙,如在史河灌区的霍邱县境内结合文学巨匠“未名四杰”文化资源,策划台静农书法艺术全国巡回展,与全国高校联合举办“未名文学奖”,成立“未名四杰”文学艺术基金会等文化项目,并将其建设为该区域的特色文化品牌。

淠史杭流域民俗、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应积极挖掘地方民俗经济、非遗经济。发展民俗经济离不开这个地方的习惯与风俗。民俗经济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与民俗直接关联的生产与消费,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产品生产与消费。”[33]如淠史杭灌区内传统古村落建筑,饮食上有皖西大白鹅、毛坦厂蒿子粑粑、叶集空心挂面、木榨麻油、徐集花生糖、迎驾酒酿造技艺、临水酒酿造技艺、金寨小吊酒制作技艺、六安瓜片与霍山黄芽茶制作技艺等。生产方面有舒城竹编,金寨根雕、玉石,霍邱柳编,霍山黄芽茶,艺术方面有临淮泥塑、剪纸、皮影、侯氏吹糖人、葫芦烙画等。按照传承人所在的区域,将其统筹整合到淠史杭灌区沿线的旅游风景区内,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集展演、售卖、传承、学习、保护于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非遗经济。其二,“民俗演艺,及其民间文艺相关的文创产品生产与消费。”[33]淠史杭灌区这类民俗经济资源有皖西庐剧、三流集肘阁、花鼓灯、邀大岭、六安大鼓书,舒城县梁祝传说,皋陶祭典等。这类民俗经济多为集体的演艺活动,可结合淠史杭水利风景区,定期在景区场馆内表演这些民俗活动,以打造淠史杭生态文化资源特色。其三,“民俗活动带来的消费才是民俗经济的核心。”[33]这类民俗活动如生老病死的礼节,六安地区较隆重的有婚俗、孩子出生有生日宴、周岁有抓周习俗,满十二周岁还要举办成人礼等。可将这些习俗与淠史杭旅游资源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征集或奖励某些游客的方式,在淠史杭生态景区内为游客的孩子举办抓周、成人礼等习俗活动,这些传统民俗所产生的消费经济必定是惊人的,这样在活跃旅游气氛的同时也传承了地方民俗与非遗文化。

3.赓续红色文化、推动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升级

六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这片热土上走出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108人,至少有30万先烈直接为共和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六安全境共有革命遗址、故居、墓葬、纪念园、会址等533处,其中纪念设施39处,烈士墓数95处,革命领导人故居47处。六安辖区的六大水库与淠史杭灌区,是六安红色文化资源核心区。因此,就历史与实践方面而言,淠史杭精神是大别山红色精神的赓续。皖西红色文化与淠史杭生态文化融合的具体路径有三,其一,开展淠史杭生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游,让游客在行走淠史杭,欣赏两岸美景的同时也能瞻仰革命先烈、聆听革命故事、接受大别山革命精神洗礼。其二,在建设淠史杭生态旅游资源时,要尽可能地将皖西地区的红色革命人物、红色纪念馆、红色人物故居、会议遗址、烈士陵园等结合在一起优化生态旅游路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地域优势。其三,弘扬淠史杭精神的同时,做好皖西红色文化精神传播,在淠史杭各旅游景区内,集中设立淠史杭红色影院、巡演红色舞剧、戏剧、话剧、电影等,让皖西红色文化随淠史杭的水,流得更久远、滋养得更深厚。

五、结语

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它的底色是淮河文化,它的内涵是淠史杭精神,外延是大别山革命精神,它的核心内容是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观、山清水秀的水利景观、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乡村非遗的文化景观与区域社会的民俗风情。将淠史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初步分为“六点三线”,以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视角,在这“六点三线”的区域内,构建一批休闲体育、研学教育,博物馆群等物质资源,在自然环境利好的前提下,发展数字乡村振兴。进一步将淠史杭精神与大别山红色文化、六安茶谷品牌、艺术介入乡村、地方非遗文化等相结合打造新的旅游品牌。以生态为原则、创新为抓手、开放融合为路径,以淠河、史河、淮河流域为纽带,带动地方服务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升级,将淠史杭水利生态文化资源,建设成为皖西地区的另一个经济生长带,真正让生态资源持续发挥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皖西六安水利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广西六安金矿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回马枪
六安茶香也袭人
回马枪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