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体育社团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2022-08-26王全昌魏德萍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立德社团

王全昌魏德萍

(1.西北大学体育教研部 陕西 西安 710069;2.包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1、立德树人,健康第一,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内在逻辑

1.1、立德树人,高校使命

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潜力的主要标志。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育才的必然使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心,以体育人,课内外一体化,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到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在学会、勤练、常赛中感悟与内化。

1.2、体魄强健,健康第一

健康第一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将课外运动训练、体育活动与赛事、校外活动与赛事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以及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要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提出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制度健全、机制创新、基础保障,支持院系、专业、班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促进各个参与群体的相互交流。

1.3、育人育体,相互融合

体育既是一种贯穿人生始终的身体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意义的生命教育!它的真正价值是“育体”与“育心”相互融合。100多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健全人格”一说,形成健全人格需要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通过体育活动引导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用精辟的语言指出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体育从中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

图1 学练赛课内外一体化

2、高校体育社团理论界定与自身特性

社会团体简称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体育社团是高校校园内具有相同项目兴趣爱好的同学自发组织在一起,向校团委申报批准而成的校园社团组织。

高校体育社团具有社会性、自发性以及规范性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在弘扬校园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自愿性,大学生根据自己体育项目兴趣或一定的心理动机而自愿参加体育社团;多元性,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价值引领、精神塑造具有积极意义;竞赛性,体育竞赛既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及运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享受体育、增强乐趣的重要方式。通过体育社团来宣传、组织比赛,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任何一个团体内部都具有各负其责的组织机构,体育社团内部具有外联机构、裁判队伍、开发部门、技术部门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社会小团体,对于学生融入社会进行了角色培训和能力提升;相对独立性,高校社团由于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从而种类繁多。即使体育社团也会分为篮足排球、乒羽网球、游泳、飞盘等项目种类繁多的体育社团,而各个体育社团相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3、新时代高校体育社团育人价值探析

3.1、以体为载,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能够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担当者。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德为先,缺一不可。学校体育是立德树人的绝佳载体,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实现以体育人,使立德和树人相互融合,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历史担当者。

3.2、以体化人,文化传承

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使高校形成健康的文化气息、蓬勃的创造精神。打造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如,十四运会相关体育赛事文化传播、走廊体育文化、橱窗体育文化展示、体育社团文化宣传、校园体育文化节相关体育摄影评奖等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构建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体育文化传播体系,通过社团志愿的组织途径达到以体化人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提升。

3.3、精神塑造,价值引领

精神是每一个人骨子里所具有的、潜在的动力源泉。需要被激发、被引导,正确的精神实质能够传递正能量、引导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风气。7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勇向前。体育社团组织的各个项目的赛事既是参与人实现自我、挑战自我的一种精神实质,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展示;同时鼓励着各自院系的每一份子为了集体荣誉而为之呐喊、为之助威。体育竞赛活动教会每一个参与者如何体面的输与赢,懂得尊重对手,懂得规矩意识,传递公平和公正。篮足排等团体赛事,既是院系团队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种集体担当与团队协作,不管失败与成功,都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当中都能承载和解读,都能传递与发扬。

3.4、以体为介,能力提升

体育社团活动作为校园学生相互交流的媒介之一,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通过参与体育社团组织的体育赛事和各种活动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懂得如何科学有效的参与健身活动,同时参与校园赛事的裁判工作,能更好的掌控比赛,提升比赛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校园这个小熔炉里处理好各种关系,为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新时代高校体育社团育人模式建构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具有较强的内化与外展作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作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提升立德树人任务和健康第一育人理念的充分保障。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通过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课外体育专项技能辅导,体育竞赛的组织。从而培养学生掌握体育专项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在比赛中磨炼坚强的意志,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公平公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写作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家校家国情怀。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主阵地,是大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重要平台。

图2 高校体育社团育人+育体模式构建

作为校内团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有效锻炼、聚焦凝聚力、增强社会交往、实施育人育体一体化的重要组织。高校体育课外育人主要通过体育社团这一核心组织;育人育体二者融合;运用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志愿者服务三重实施途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育人内涵;达到乐观生活者、健康体魄者、文化传承者和精神塑造者四个终身发展目标,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普通高校体育社团以体育人实践路径

5.1、提升体育社团重要地位,突出育人育体核心价值

图3 以体育人的内在实质

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课堂的课外重要组织形式,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作为体育课程思政课外延申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深挖内聚课外活动育人的内在思政元素,通过观、论、赛、服等多元形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拼搏精神、团队合作、公平原则、意志品质。以体育人,以德为本;以体育身,健康为基;内外兼修,协同并进。既要达到“惊涛拍岸”的宏大声势,又要有“润物无声”的细腻沁入,提升育人成效。

5.2、强化政策引领制度保障,创新体育社团管理机制

健全体育社团组织机构,创新体育社团管理体制,理顺体育社团管理层级,加强组织管理、活动管理、赛事管理、经费管理、奖惩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社团管理规范化制度,完善考核考查制度,形成激励促进机制,提升体育社团自我治理能力。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应顶层设计、长远规划、目标明确,建立体育部、团委、学工部共管机制,其他部门和各个院系参与其中,协调沟通各负其责,定期举办体育社团联席会议,将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大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将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参与次数、竞赛成绩、体育能力、社团活跃度等与学分、奖励、评奖、升学直接挂钩,强化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图4 体育社团管理机制

5.3、增容强质塑造品牌形象,广泛宣传感受体育之魅

图5 体育社团重点项目

校团委、学工部、体育部应统筹引领、长远规划、理念创新,根据学校特色,结合政策要求,突出重点项目社团,打造品牌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发展和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增加体育社团的省际及全国知名度。优先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号、学生参与度高,校园活动开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组织凝聚力和运动项目的吸引,突出文化引领、时尚引领、基础引领三大项目种类,重点发展田径健康跑,篮、足、排三大球,羽、乒、网三小球,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武术、射艺、毽球以及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型项目。尤其是充分发挥女子足球高水平运动队和女子篮球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及微型马拉松在全民健身和学生强身育人的核心作用,构建班级、院系活动体系及校体育社团三个层次架构体系,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中。充分发挥体育教研部的师资优势,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社团建设与院系辅导中,对体育社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裁判培训与实战、竞赛组织与开展,提高体育社团的专业性。组建宣传队伍,精心策划宣传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QQ等网络媒体及体育部大屏展示、现场宣传海报等多种传播形式,精心组织、广泛宣传。探寻体育赛事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服务机制,鼓励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体育赛事中,去直接感受到体育文化所产生的人格之魅、体育之美。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当中学会、勤练、常赛,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当中的积极响应者和精神实质传播者。

5.4、丰富体育社团竞赛体系,人人参与感受竞赛之魂

图6 校内外体育竞赛体系

“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活动。”精心构建普通学生人人参赛校园系列赛事格局,同时打造院系、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四级纵向竞赛体系。拓展体育竞赛体系,增加项目赛事种类,如,校长杯系列赛、师生联谊赛、院系凝心聚力赛、阳光健康系列赛、校际交流赛、社会公益赛、宿舍争霸赛、单项挑战赛等赛事,形成以体育文化节为核心,以阳光体育赛事为主轴,以小型多样体育赛事为穿插的校园横向竞赛格局。精心打造院系“一院一品”,形成校园周周有赛事、天天有活动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申请财政专项来源,拓宽资金来源体系,保障赛事正常开展。以体育赛事为媒介,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前期宣传、赛前组织、赛中执裁的引导和执行力度。以往的竞赛体系往往更多的注重体育精英人才的培养,而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也需要在体育竞赛中得到认可,在体育竞赛中得到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当务之急是从数量上增容,建立大众赛事体系,从而突出体育竞赛的育人本质。

6、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社团在管理制度、顶层设计、组织机制与活动开展,还存在着重形式忽内在等问题。作为管理层、运行层和实践层,应该深刻认识高校体育社团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担当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去顶层设计、长远规划,深层挖掘与探讨高校体育社团运行不畅、参与不高、育人不强的内部因素,创新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与运行机制,注重体育社团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优势,顶层设计,使高校体育社团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可持化发展。帮助学生在强身健体、体育竞赛、社会体育志愿服务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强化校内体育社团影响力,传承、探索、挖掘、创新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内涵以及内在精神,以微博、微信、qq等现代自媒体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并将体育社团的文化建设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体育社团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注入社团生命活力,提升技能造血、管理造血、经费造血、文化造血等生命能力,推动新时代体育社团健康发展。通过体育社团践行载体,培养大学生成为乐观生活者、健康体魄者、文化传承者和精神塑造者。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立德社团
缤纷社团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育竞赛规则的本质主义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