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竞赛规则的本质主义症候

2010-12-08熊山鹰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体育竞技体育竞赛主义

熊山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深圳 518055)

体育竞赛规则的本质主义症候

熊山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深圳 518055)

体育竞赛规则深受本质主义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本质主义的理论逻辑、行为立场和路径方法对体育竞赛规则的理论话语、实践改革与制定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一套特定的体育竞技技术话语谱系和话语规则对体育运动竞赛做终极性评价,呈现出明显的本质主义症候表现,追求体育竞赛规则的普世价值和绝对真理。由于本质主义深层预设的不正当性,体育竞赛规则文本与体育竞赛规则实践表现出了各种弊端与困惑。本质主义不仅稀释了体育竞赛规则文本的话语建构活力,而且还造成了体育竞赛规则运行机制的保守、异化、教条化,使体育竞赛规则在公平公正价值缺位或扭曲。

体育竞赛规则;本质主义;症候

1 导论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本质主义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基本类型之一,虽然存在着内在的思维缺陷,却影响了许多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式。“本质主义是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模式”“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绝对实在、普遍人性、本真自我等),这个本质不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1]体育竞赛规则也深受本质主义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竞赛规则理论研究和体育竞赛规则实践改革方面深受本质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运用一套特定的体育竞技技术话语谱系和话语规则对体育运动竞赛做终极性评价,呈现出明显的本质主义症候表现,追求体育竞赛规则的普世价值和绝对真理。在竞技思想日益开放的体育全球化时代,体育竞赛规则与体育竞赛规则实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弊端与困惑,都与体育竞赛规则的本质主义认知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本质主义不仅稀释了体育竞赛规则文本的话语建构活力,而且还造成了体育竞赛规则运行机制的保守、异化和教条化,使体育竞赛规则的公平公正性扭曲或缺位。

2 “肯定性”品质与体育竞赛规则迷失

本质主义赋予了体育竞赛规则肯定性品质,给予了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竞赛结果的绝对裁量权。体育竞赛规则产生于体育运动竞赛实践,如何定位体育竞赛规则与体育竞赛实践的关系,构成了体育竞赛规则的轴心原则。本质主义思维渴望“为一切知识奠定阿基米德点,并给人生指示可靠的行为准则”[2],为体育竞技比赛找到超越体育竞技历史时空,具有普遍性竞技裁决价值和终极性运动竞技结果的体育竞赛规则标准,使体育竞赛规则呈现出明显的肯定性品质,具有深层预设的不正当性。

2.1 体育竞赛规则确定性品质的灵敏性缺失

体育竞赛规则的确定性品质,即体育竞赛规则被视为反映体育竞赛内在规律的知识存在和话语文本,在体育竞赛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客观真理性,表述为体育竞赛的“真理”话语。本质主义思维认为体育竞赛规则揭示了存在于体育运动项目背后的身体竞技运动内在本质与普遍规律,建构了体育竞赛和运动技术的基本认知框架,建立了对体育竞赛的实践解释与问题解决的公共价值和普遍标准。在体育竞赛过程中,体育竞赛规则是体育竞技的“成文法典”,是体育竞赛必须遵循的绝对裁量标准,具有不容置疑的确定性品质,没有赋予机动权衡体育竞赛过程的权利,导致体育竞赛规则灵敏性缺失,对于竞赛规则之外的“不合理性”丧失公正裁决和合理解释。2000年悉尼奥运会,身穿第一代高科技泳衣“鲨鱼皮”的选手囊括了83%游泳奖牌;15项世界纪录中,有13项的创造者穿着鲨鱼皮。雅典奥运会泳池中的8项世界纪录中,5项的创造者穿着第二代鲨鱼皮。2008年奥运会,菲尔普斯穿着第4代“鲨鱼皮”拿到了8枚金牌。这一年中刷新的108次世界纪录中,有79次是穿着鲨鱼皮完成的。[3]高科技泳衣将游泳运动由“人的竞技”转向为“高科技的竞技”,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游泳运动的发展。面对这种游泳竞赛异化现象,游泳竞赛规则由于其内在确定性品质的灵敏性缺失而显得无能为力,丧失了公正裁决和合理反馈。体育竞赛规则即使稍后做出相应的规则文本调整,但由于其确定性品质的灵敏性缺失而无法对竞赛过程中新的竞技异化现象做出及时反馈和合理解释。2009年3月,国际泳联在迪拜通过了限制高科技泳衣的《迪拜宣言》,对高科技泳衣的材质、面料、排水性、厚度以及覆盖的部分作出了详细的限制规定,以限制高科技泳衣鲨鱼皮——Speedo。但在2009年夏天的罗马游泳世锦赛上,高科技泳衣还是上演了最后的疯狂。来自14个国家的运动员先后43次刷新了31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在本质主义思维中,体育竞赛规则的确定性是衡量体育竞赛公共评价的重要标准,更是评价体育竞赛规则有效性品质与合理性属性的重要条件。体育竞赛实践作为体育竞赛规则的基础与来源,决定了体育竞赛规则是体育竞赛实践的理论升华和深度认知,是对体育竞赛规律和本质的公共认知成果。但体育竞赛规则确定性品格具有评价滞后性,有时无法承担治理体育竞赛的责任,无法对体育竞赛主体(主要是运动员)的不完全是公正公平的体育运动竞赛行为进行直接的控制与干预,不能成为命令、处罚、裁决体育运动竞赛行为的裁决框架和价值标准,导致体育竞赛规则出现存在性迷失。

2.2 体育竞赛规则符合性品质的悄然异化

在体育竞赛过程中,体育竞赛规则作为体育竞技内在规律的认识成果,为了获得参与体育竞赛的主体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不得不排除体育竞赛中的偶然性发生和主观性干扰,强调体育竞赛规则的社会公共认知和体育竞技内在规律,使体育竞赛规则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中立化轨迹与态势,从而赋予了体育竞赛规则符合性品质。

体育竞赛规则的符合性品质要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获得现实解释力,就要以体育竞赛公共认知为逻辑起点和实践依据,从体育竞赛社会公共认知中确定、寻找体育竞赛规则的裁决架构、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体育竞技已成为了文化生产,纳入了文化大工业的范畴,必须迎合文化消费方式。体育竞赛规则的符合性品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惜损害到体育竞技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迎合体育竞技商业化的消费权力。为了电视转播、赞助商的广告播放和吸引更多的观众,许多体育竞技项目单项组织不惜以改变竞赛规则来迎合消费权力,使体育竞赛规则符合性品质悄然异化。国际排联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排球竞赛规则改革,增加服装色彩,辅以紧身衣……都是为了取悦观众。2008年6月中旬,国际排联决定于2009年1月实行“双自由人”制,目的是为了平衡竞技实力、增加来回对抗、吸引更多观众。“双自由人”是指一名自由人身穿规定服装,而另一名则身穿普通队员的比赛服,以替补队员的身份上场,行使后排防守的实际职责。“双自由人”规则的导入,将削弱后排进攻的威力。“双自由人”规则削弱了身材高大、擅长后排突击开网进攻的欧洲力量型球队的大力扣杀,也削弱了本来守强攻弱的亚洲球队的进攻力量,无法实现排球竞技技术多元化、风格多样化的战略发展。为了迎合体育竞技商业化,体育竞赛规则必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隐藏商业化目的的体育竞赛建构成符合体育竞技社会公共认知的社会文化,传播与弘扬新体育竞赛规则规训的体育竞技文化,使隐藏商业化目的的体育竞赛规则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与竞技服从,确保社会竞赛认知的同质化和体育竞赛规则的符合性。

3 “单向度”导致体育竞赛规则的价值紊乱

本质主义思维赋予了体育竞赛规则“单向度”信条,强调体育竞赛规则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导致对体育竞赛规则的认知立场绝对化与认知取向单一化,造成了体育竞赛中的认知冲突与规则对峙。在体育竞赛规则实践与改革领域,体育竞赛规则制定者与实施者受本质主义思维影响,容易走向“单向度”路径,造成体育竞赛规则顾此失彼、动荡不安,满足了一种因素的要求却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依据,从而使体育竞赛规则呈现出明显的价值紊乱。

3.1 体育竞赛规则实践的单向度定位

体育竞赛规则的研制、体育竞赛规则的实施和体育竞赛规则的评价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定位呈现出肯定性品质以及绝对化特征,造成体育竞赛规则实践的单向度定位。“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丧失了具有创造性社会批判功能的那个向度。只剩下维护、肯定现在秩序这样一个向度。”[4]体育竞赛规则研制者与体育竞赛规则实践者在体育竞赛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当体育竞赛规则文本描叙与体育竞赛行为偏差无法获得共同认知时,不惜以牺牲体育竞赛资源的丰富性为代价,窄化体育竞赛价值,剥夺体育竞技文化生态的多元性。2006年德国世界杯出现了较低单场进球数,62场比赛,只有141粒进球。世界杯32强代表作为足球竞赛规则的实践者强烈要求“让足球再次充满更多魅力”,要求国际足联改变足球规则,如门将在罚球区内,不可以用手接本方队员的回传球,以加快比赛节奏。国际足坛一些欧洲豪门甚至还提出了扩展球门、修改越位规则和将球队减少为10人的建议,目的就是让足球比赛更激烈精彩。足球竞赛规则实践者的一些轻率建议立即遭到了体育竞赛规则制定者——国际足联及其主席布拉格的坚决反对,要求足球竞赛规则修改要缓行慢进,“我们将会召集32强的主教练、裁判和队医和技术小组成员,召开一次大型的座谈会。我们想听听他们对怎么做才能使足球更有吸引力的看法。”[5]

在体育竞赛本质主义者看来,体育竞赛规则实践必须服从于他们自己确定的“体育竞赛真理”,单向度的将自己确定的体育竞赛规则视为永恒的、绝对的真理。从反本质主义的开放性思维来看,在体育竞赛规则实践过程中,体育竞赛规则的主客体都不应把自己封闭在他们自己设置的体育竞赛真理范围之内,服从于他们自己确定的“体育竞赛真理”。

3.2 体育竞赛规则改革的单向度路径

在体育竞技实践中,体育竞赛规则在体育竞赛组织者的操纵下经常“钟摆式波动”的改革,没有与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竞技学术界形成良好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沟通,造成体育竞赛规则改革的单向度路径。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世界杯、奥运会几乎所有的冠军都被中国队一一网罗门下,无疑对于兵乓球在全球的发展不利。近十年来,国际乒联对乒乓球竞赛规则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先后实施了40 mm大球制、11分制、无遮挡发球和以团体比赛取代双打比赛等新的乒乓球竞赛规则,都没有能够阻止中国队夺取更多的世界冠军。国际乒联这种单向度的竞赛规则改革无疑是失败的,使得兵乓球竞赛规则的改革逼近底线。“一个项目越是全球化,越会有发展潜力。”[6]乒乓球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内涵式发展,国际乒联首先要做的是乒乓球的推广与普及工作,辅以乒乓球竞赛规则改革。无论是国际乒联、国际羽联,还是其他体育运动单项国际组织都不应走体育竞赛规则改革的单向度路径,应在尊重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寻找多元化发展路径。

体育竞赛规则改革是体育运动竞技改革的核心,从体育竞技发展史和发展现实来看,虽然有不少体育运动项目竞技改革运动堪称成功典范,但更多的是体育运动项目竞技改革失败的案例。从体育竞赛规则改革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来看,体育竞赛规则改革路径的偏失是主要因素。体育竞赛规则改革者总是立足于单向度的体育竞赛规则信条,全面否定旧体育竞赛规则范式,对体育竞赛规则进行了异常频繁的“钟摆”式改革,不仅造成体育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的混乱局面,让运动员、教练员对这种动荡的体育竞赛规则也无所适从。

4 “传递性”模式与体育竞赛规则的功能性失调

本质主义思维赋予了体育竞赛规则“传递性”实施模式,认为体育竞赛规则实施过程被定位为一种特殊的单向传递模式,缺乏沟通互动的体育竞赛规则反馈模式建构。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运动员、教练员必须高度认同已“法理化”的体育竞赛规则,并致力于体育竞赛规则的传承,才能在体育运动竞技场上获得有效的竞赛裁决。体育竞赛规则的“传递性”模式要求运动员、教练员必须牢记体育竞赛规则“现成”的体育竞赛知识,失去了在体育竞技中丰富、生成竞赛规则的“双向反馈”活力,造成体育竞赛规则的功能性失调。

4.1 “占有性”旨趣

体育竞赛规则“传递性”模式的内在本质决定了体育竞赛规则旨在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制度化”的传递使体育竞赛规则获得法理化的广泛社会认同。参与体育竞赛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竞技参赛团体都会受到体育竞赛规则的规训,认识到体育竞赛规则具有“规定性”与“强制性”的逻辑与品质。在教练员教授与运动员学习所预定的体育运动项目“训练计划”中,体育竞赛规则决定了体育竞赛组织者的“代言人”地位,具有竞赛技术权威,让参赛运动员成为了“受体”角色。在体育竞赛规则面前,教练员必须依据体育竞赛规则原样传递、规训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运动员只有无条件接受体育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的义务,没有反思、批判和创新体育竞赛规则的权力,表现了体育竞赛规则对于竞赛话语权的“占有性”旨趣。

2008年4月20日,国际篮联公布了将所有篮球规则进行改革的最终决定,包括三分线延长到6.75 m、三秒区形状改为长方形和第四节前场球发球地点改变等,使得各大洲和国家的联赛都必须遵循这个篮球竞赛规则,才能参与国际篮球竞技交流。在体育竞赛规则的“占有性”旨趣下,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成了体育竞赛规则的“傀儡”,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运动项目技术动作做了非常精细的规定与说明,让教练员、运动员服从于体育竞赛规则的指挥。体育竞赛规则的使命就是要求运动员、教练员形成与体育竞技素质、行为与习惯达成其根本要求,获得体育竞赛组织者的单向认同。运动员的任务在于锲而不舍地追求、掌握、认同体育竞赛规则所承载的竞赛知识体系,形成身体运动专业技术动作的标准化与系统化,成为被体育竞技社会认同与接受的体育运动竞技者。

4.2 终极性评价

体育竞赛规则实施过程表现为通过竞技文化认知、身体动作技能和竞技文化心理的“刺激—反应—强化”活动,让裁判员、教练员将体育竞赛规则筛选好的竞赛知识、运动技能、竞赛规范向运动员进行强制灌输,要求运动员最大限度地掌握、服从,尽可能地对参与运动竞赛的人员、过程、结果做终极性评价。体育竞赛规则的终极性评价剥夺了运动员参与体育竞赛的自由自觉权力,造成体育竞赛规则的认知失真,如完全受制于赛事裁判的认定或否定,过度服从体育竞赛规则的权威,竞技创造力枯竭等,从而异化了体育竞赛规则的评价功能。为了在体育竞技赛场区分出成功者与失败者,体育竞赛组织者设计出了各种等级评价与淘汰制度,以人为地设定身体运动审美标准或身体运动技术标准,来对运动员进行鉴定、筛选与分类,使体育竞赛规则评价显现出终极性判决的特点。体育竞赛规则终极性评价通过预设外显的、可测量的体育竞赛行为目标观测点,依据体育竞赛行为目标达成率,对运动员进行“标准化”打分与“精确化”评定,对运动员的体育竞赛行为做出终极性评价。体育竞赛规则作为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体育赛场里创造的“体育运动竞技经验”,被体育竞技绝对真理赋魅,运动员被看作是绝对服从的客体,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竞技生命境界的提升。

5 结语

作为人类体育竞技哲学思维的智慧结晶,体育竞赛规则不可避免地呈现本质主义症候。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本质主义思维让体育竞赛规则的非历史性、完成性、永恒性成为体育竞赛的不二法则、方法与追求。为了确保体育竞赛的进行,赛事组织者赋予体育竞赛规则强有力的、不容置疑的理由以及无条件接受的地位,决定了体育竞赛规则的教化主义立场与机制。体育竞赛规则有时忽视了体育竞赛规则的自主性、建构性特点与品质,为体育竞赛规则设定了“他律化”逻辑与“中介性”地位。体育竞赛规则的内在品质、价值标准、宗旨、使命及存在依据的被消解,造成体育竞赛规则因本体性、主体性、自律性品质缺乏而呈现出明显的存在性迷失、价值性紊乱和功能性失调。

[1]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2]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36

[3]李远飞.疯狂泳衣之最后疯狂:从名声鹊起到时代的终结[N].北京晚报,2009-12-30

[4]马尔库塞,张峰译.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35

[5]刘婷婷.体育竞技法则之变[J].中国社会导刊,2008(10):11

[6]杨桦,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7

Essentialism Syndrome of Sports Competition Rules

XIONG Shan-ying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China)

The rules of popular sports competitions are affected by the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Essentialism not only dilutes the text of the sports competition rules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ctivity,but also creates a sports competition rules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conservative,alienative,dogmatic,it also makes the value of sports competition rules objective and the value of equity in distorted or missing

sports competition rules;essentialism;symptoms

G80

A

1007-323X(2010)05-0005-04

2010-05-07

熊山鹰(1972-),女,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竞技体育竞赛主义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试论体育竞技项目群众化推广的因素①
时代精神与体育竞技的发展、变迁分析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光灯主义
论学校体育竞赛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冬日 新碰撞主义
现代体育竞技与科学实验的类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