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思维图,阅读整本书
——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例

2022-08-25钟玉群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差序整本书

钟玉群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上下册都安排有整本书阅读单元,其中必修上册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这是一本社会学的经典论著,学术性强,很多学生觉得难以读下去,且阅读整本书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只能依靠课外。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笔者认为,思维图这种形象化、可视化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带领学生进入语文深度学习的境界。

一、思维图的概念

“思维图”包括思维导图、逻辑框架图在内的可以反映人类思维可视化成果的各种图表。形成思维图,是通过关键词还有图形、符号等外在形式,在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链接,然后形成一种形象化、可视化的图表的思维过程。思维图的样式非常丰富,包括树状图、气泡图、逻辑框架图等多种形式,但并不是每一种思维图都适合语文学科使用。

逻辑框架图更注重文章内容前后的勾连。对于《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著作,采用逻辑框架图更能够梳理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对于乡土中国社会结构以及民族性格的基本观点,和各观点之间的关联。

二、思维图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乡土中国》的学术性强,每一章都有一个分论点,诸多分论点支撑起更高的主旨论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小结”分论点不容易,这需要化繁为简,把一本厚书读薄。《乡土中国》在貌似平易的叙说中层层推进论述,入情入理。基于《乡土中国》这样的结构特点,阅读时提炼把握“分论点”和“主旨论点”,把整本书论证的脉络梳理清楚,不仅利于理解全书,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从中学到如何让思维和表述更有条理,更有逻辑。而作为一个非专业的阅读者,我们要在短时间内把握每一篇章的基本观点,并提炼出支撑这些观点的依据,确属不易,而借助思维图则是一种比较快捷、有效且高效的方法。

学生根据不同篇章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思维图设计,一方面可以尽快梳理每篇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尽快建构全书的知识框架,理清全文的逻辑结构。

(一)以《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为例

《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一书的总论和基础,讨论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在这一章中,作者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下面是预习时一位学生的思维图设计:

图1 《乡土社会》思维图

这张思维图结合本章内容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从纵向的角度,清晰而条理地呈现了乡土社会的三个特点:黏着土地——不流动性——熟人社会,同时又呈现了这三个特点之间的递进性因果关系。

其次从横向的角度,每一个特点采用横向逻辑推导的方式推理。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总结“黏着土地”这个特点时,从中国社会的基层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开始论述,这些乡下人以种地为谋生办法,自然就会受到土地的束缚,而他们也明白“土”是他们的命根。他们一辈子以农业为生,农业取资于土地,生存也依存于土地,因此总结出,乡土社会黏着于土地。乡土社会的人附着在土地上,世代定居成为常态,形成聚村而居的模式。这种居住形式富有地方性、稳定性和不流动性,从而总结出乡土社会的第二个特点。再则,乡土社会的人生活隔离,区域间接触少,但他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环境在接触中慢慢从陌生转为熟悉,从熟悉中得到信任,得到心安,从而得出乡土社会的第三个重要特点就是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这张思维图既有横向的推进,又有纵向的逻辑推导,非常清晰地展现了《乡土本色》的内容和论述的逻辑推理过程。

(二)以《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为例

《差序格局》这一章是全书的核心,主要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差序格局”不仅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差序格局”是全书的核心概念,抓住了这个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全书论述网络的“纲”。为了清楚地理解差序格局的特点,作者主要以西方社会为参照来阐述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

在预习这一章的时候,学生结合该章内容的特点,以比照的形式将内容呈现,下面是一位学生预习时的思维图设计:

图2 《差序格局》思维图

从学生的思维图设计来看,作者的论述首先是从乡下人存在的普遍现象——“私”的问题说起,然后引出“私”的问题实质是群己、人己界限划分的问题。那么,中国的划法到底是怎样的?这就需要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拿出来考虑。从思维图的设计来看,为了清楚地阐述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作者将中国社会结构格局和西洋社会格局进行对比。在对比的时候,分别从概念、亲属关系、地缘关系几个角度进行比较,从而引出结论:中国这样的社会结构格局主要是攀关系、讲交情,而西洋社会里主要是争权利。这些内容在这张思维图中都得到了可视化体现。从图中,可以发现学生关注文章内容前后的联系,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思维图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有效性

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且这个知识往往有一个体系,一个阐述得比较充分的体系。我们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抓住核心概念“差序格局”,并由此勾连其他概念,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第二个学习任务是在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全书的框架和思路,从而把握这部学术著作所建构的知识体系。

而思维图的设计,既是学生提取信息的最有效途径,也提高了学生归纳和概括文章的能力。这样的思维图设计,不仅让我们的学生克服了恐惧与畏难心理,能够坚持读完全书,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领略了学者逻辑的力量和理性的光芒,从而养成沉潜审慎的阅读心性。同时,通过用思维图对每篇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进行梳理和整合,将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结构化,积累整本书著作的阅读经验。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能透过社会现象描述作者隐含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从而形成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独立判断,也在实践中慢慢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在语文学科中使用思维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概括、记忆知识,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概括与提炼、勾连与谋划的能力。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下册第七单元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这部古典长篇小说,篇幅很长,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内容庞杂,意蕴深刻,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读懂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书中的情节很密集,没有强烈的冲突,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阅读的趣味性不浓。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指出,本单元学习目标的第一条是要求通读整本书,分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复述每条线索中的重要故事,把握小说的结构艺术。余党绪老师曾说,要将《红楼梦》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引向以反思和建构为主的学习,让阅读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混沌走向清明,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总体梳理。所谓总体梳理,就是根据理解和认知的需要,对分布在小说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关联与整合。运用思维图,既可以画出主要人物的关系图,又能理清全文的情节、线索,记住有关的故事,还可以梳理全书的结构和语言技巧。思维图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小说中的各类信息快速地整合。

四、设计思维图时需注意的问题

为确保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设计思维图时,需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文章思维特点,选择适合的图表绘制。比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这一类文章,逻辑思维框架层层递进,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线性推导图;《差序格局》《血缘和地缘》这一类文章,重在通过比照以突出其中一方,我们就可以采用比较的框架结构图。

其次,绘制思维图,必须条理清晰。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绘制时需思维清晰,且必须按照课本原本思维进行绘制,不能误解或曲解作者的本意。

再则,内容全面。在绘制时,当整体框架图出来后,还要再仔细比照原文,细枝末节部分有时也是作者的一个观点,不可忽视。

整本书阅读旨在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可以说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图是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这样的整本书的一把钥匙,既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差序整本书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论语》整本书阅读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