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细节,丰盈文字”教学设计

2022-08-25史诗源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豆花年糕美味

史诗源

我校秉持“三生语文”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生命、贴近生活、促进生长,开展了“生活化随笔写作教学”研究课题,进而训练学生的随笔写作思维和能力。在“三生语文”理念指导下,我以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题为训练素材,来探讨生活与教材相辅相成的生活化随笔写作教学。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当我们语言库还不够丰富时,吃到美食会说“好吃”,看到美景会说“好看”。当我们渐渐与语文为友时,一个“好”字就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情感,我们可以用垂涎三尺、回味悠长形容美食;可以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美景;我们还可以把观察到的、品味到的用自己细腻的语言表现出来,如此,生活就在我们的文字里逐渐立体起来。这种种都离不开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今天我们就一起挖掘生活中的细节,以丰盈文章血肉。我们先一起来回首过去,看看教材里有哪些涉及细节描写要求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引入细节描写的作用,同时为后面讲《食趣》做铺垫)

二、追本溯源

梳理整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有与“细节”相关的写作要求。

(设计意图:记叙文主要包括写人、记事、写景,整合初中教材中相关的写作训练要求,明确其中对于“细节描写”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既是回顾也是巩固)

三、真题引路

呈现2020年南京卷中考作文题:

生活中有很多趣味,“食”也一样。请以“食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一)解析“食趣”

以《昆明的雨》中的片段辅助解题: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从《昆明的雨》选段中我们明白,所谓的“食趣”就是从食物中获得的愉悦感受。与食物相关的可以是对食材本身的描写、对食材制作过程的描写、对人品尝食材的感官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对“食”的描写,最终这些产生了“趣”,即因食材带来的愉悦感受。联系文本,这种“趣”还包含作者对昆明的热爱。

(设计意图:回归学生熟悉的文本,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思路)

(二)片段欣赏

1.取之于教材,用之于写作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习得方法:描写人物可以分解人物动作+形象的修饰词。作者像电影慢动作一样把父亲的动作进行分解、定格,用恰当的修饰词还原现场。通过分解动作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并学会观察细节、分解动作的重要性。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雨的四季》

习得方法:描写自然景物等外在事物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并辅以生动的修辞。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种感官(或者用通感)来描绘自己从外在事物上获得的体验,并在表达这些感觉的时候用上恰当的修辞,使表达更生动。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故乡》

习得方法:写作时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渲染环境、烘托心理。

2.取之于生活,用之于写作

这是我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写作的《食趣》相关片段,请同学们留意观察写作细节:

干拌的豆花面淋上了红油,充分地拌开,每一根宽面上都吸满了酱汁,旁边点缀着好多块肉,青翠欲滴的香菜、美味的花生米与火红的辣椒锦上添花,让豆花面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了,散发着诱人的光芒。豆花面的香气进入呼吸道,辣辣的,麻麻的,咸香的气味中还伴着一丝清香。劲道的面条滑过唇齿之间,一大口下去,先是微微的咸,再是淡淡的麻,最后就是十足的辣。闪耀的红光挂在嘴唇上,留下来的是面条的甘甜与香菜的清香。嫩嫩的豆花到嘴中便化开了,光滑的外表如婴儿的脸颊,锁住了满满的酱汁,咬一口,酱汁便在嘴里爆开。豆花面的味道让人光想想就要流口水。

四、润色随笔

名家的描写我们历历在目,身边同学的文字更是真实又熟悉。下面请大家动用知识储备,动笔改一改我们班同学的一段文字,挖掘细节,丰富描写,让美食更美味,让趣味更浓厚。

姥姥双手拉着面团,拉成一长条,在空中反复旋转,面粉骤然间就飞溅到了我们三人的脸上,像台上唱戏人的妆容一样,我们都互相指着对方,哭笑不得。(补充动作细节,使制作过程更生动)口感也是不错的,外脆里酥,很有嚼劲,还微微带着些甜味。我们家的甜辣酱也很美味,一想到便能垂涎三尺了,说隔十米能闻到香气都不足为过。最后再撒上用来装饰的芝麻。芝麻在刚做好不久的年糕上不停地跳跃着,使整个年糕看上去更加诱人!(丰富感官描写,使品尝更细腻)“再来一根,就一根!”我总是无理取闹地缠着姥姥。“吃多了肚子里可是会长虫的。”姥姥也总是指着我那被美味撑满的小肚皮笑着说……(添加当时的心理描写或现在回忆时的心理描写,使趣味更悠长)

提示:个人润色时间:4分钟;小组交流时间:3分钟。教师相机点拨,为后面学生展示时点评做准备。

(设计意图:用实践巩固前面的知识,给出修改方向,学生有的放矢)

五、升格展示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修改成果。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讲解修改的地方。

1.学生投影润色文段、教师点评

年糕在油锅里轻轻跳动着,发出“滋滋”的响声,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尝尝它们的美味了。刚炸出来的年糕色彩金黄,外脆里酥,很有嚼劲,还微微带着些甜味。

点评:视觉、听觉、嗅觉多感官运用,生动形象,惹人垂涎。

“再来一根,就一根!”我总是无理取闹地缠着姥姥。“吃多了肚子里可是会长虫的。”姥姥也总是指着我那被美味撑满的小肚皮笑着说……可是当时的我哪管那么多,姥姥做的年糕最好吃,我就想多吃些。现在也偶尔会吃吃外面卖的年糕,早没有了当时的味道。

点评:融入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回忆,使年糕满含亲情的味道。最后收尾可以加入自己现在的期许,比如“我总期待着过年去姥姥家,寻回儿时的味道”,这样升华了情感,也减少了伤感。

2.整合朗读

根据修改和教师的润色,请同学们把修改后的片段整合在一起并朗读,整体感知文段的升格成果。

六、学以致用

(播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三餐》中制作重庆小面的视频片段,2分钟),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细节描写方法完成片段写作。

重庆小面的最独特之处在于调料,包含辣椒、红油、花椒油、酱油等12味佐料搭配。其中辣椒油是灵魂。只见老板端起满满一筐红辣椒倒入锅中,用锅铲上下左右前后翻炒,炒熟的辣椒再倒入缸舂,舂辣椒完成后便开始制作辣椒油。

点评:制作辣椒油的部分过程描写出来了,可以再加入具体的手部动作。

(设计意图:描写方法的梳理、描写片段的修改、描写片段的写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真实体验,即兴写作则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食有食趣也,游亦有趣,以“游趣”为题,充分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记下你因游玩获得的愉悦感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

【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例符合“三生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民以食为天”,食是人们最离不开的话题,其中的“趣”也大有可谈。以此为主题,训练学生的随笔写作,在选择的素材中既有教材中的,也有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中除了训练写作方法外,还通过视频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促进学生的生长。

其次,本节课以日常生活为写作源泉,以随笔为表现形式,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让生活和教材相辅相成,助力自我写作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有收获有成长。

当然,本课例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在“学以致用”部分选择的观察视频《舌尖上的中国》是重庆地方美食视频,从地方美食文化传承和学生限时写作要求来看,如果选用南京当地的美食可能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豆花年糕美味
年糕
打年糕
年糕
蚕豆花
串起来的美味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春天的美味
媳妇跳井
豆花香自富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