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贲门、胃底、His角预防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应用效果

2022-08-09金新天王强王俊荣陈健陈文庆刘刚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15期
关键词:贲门胃底胸腔

金新天 王强 王俊荣 陈健 陈文庆 刘刚

(吉林省肿瘤医院 1胸部肿瘤外三科,吉林 长春 130000;2介入科)

食管癌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2〕。我国食管癌以鳞癌为主,临床调查显示其约占食管恶性肿瘤95%〔3〕。目前,针对食管癌患者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食管癌根治术操作复杂、创伤大,且围术期并发症较多,即使手术方式的改变,但其5年生存率仍不高〔4,5〕。术后一些常见并发症,如胸内吻合口瘘、胃食管反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因此,预防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方法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重建贲门、胃底、His角预防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吉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于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行食管癌手术患者80例,按照不同方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35例,女5例;年龄46~75岁,平均(60.83±6.57)岁;体重指数18~27 kg/m2,平均(22.78±1.96)kg/m2;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Ⅰ期10例,Ⅱ期19例,Ⅲ期11例。对照组男36例,女4例;年龄49~74岁,平均(60.51±7.84)岁;体重指数19~26 kg/m2,平均(22.89±1.93)kg/m2;UICC分期:Ⅰ期12例,Ⅱ期18例,Ⅲ期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按照UICC 2017年(第8版)分期为Ⅰ~Ⅲ期食管癌患者;(2)术前排除远处转移;(3)接受Ivor-Lewis根治性手术,包括食管次全切术及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4)病理确诊为鳞癌、腺癌及腺鳞癌;(5)术后随访至死亡或至少1年;(6)肿瘤位置为胸中段或胸下段食管。排除标准:(1)姑息性手术,如残端病理检查见癌、肿瘤或淋巴结术中残留或术中置银夹标记等;(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3)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够;(4)肿瘤位置为胸中、下段以外食管;(5)术前行放化疗者;(6)既往接受胃大部切除手术者。

1.2方法 对照组:开腹游离胃并清扫腹野淋巴结,开胸后游离食管及清扫胸野淋巴结,提胃入胸腔,切断食管及贲门,制作管胃,宽度4~5 cm。移除食管及肿瘤组织,于胃底最高处与食管端用吻合器机械吻合。 观察组:行管胃+重建贲门、胃底、His角,术中游离胃及食管、清扫腹野及胸野淋巴结。提胃入胸腔,切断食管及贲门,制作管胃,宽度4~5 cm。于胃后壁距胃底4 cm处,与食管端用吻合器机械吻合,同时将食管及胃浆肌层围绕吻合口间断包埋7~9针,缝合深度达黏膜下层(相当于重建贲门)。于胃底最高点悬吊2~3针于纵隔胸膜(相当于重建胃底)。至此,在胸腔内,食管旁形成新的“胃底”,且高于吻合口约3 cm,也使得食管-胃连接部形成新的锐角,即重建His角。 围术期处理:患者术前辅助检查、呼吸道及消化道准备相同。所有患者术前置胃管胃肠减压,术中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待排气后开始经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术后第7天后复查食管泛影葡胺造影,若无吻合口瘘,胸胃排空良好即进少量流质饮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即拔除胃管并过渡到正常饮食,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办理出院。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术后1个月内吻合口瘘发生情况;(2)观察两组术后1、6、12个月反流症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烧心、吞咽疼痛和反酸;(3)观察两组术后1、6、12个月胃镜及消化道造影情况,包括黏膜溃疡和黏膜糜烂;(4)所有食管癌患者入院治疗后进行持续随访,随访手段主要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微信等,以食管癌患者失访或死亡为随访终点,随访终点至2020年10月,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体生存期(OS)。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术后1个月胸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术后1个月吻合口瘘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3,P<0.05)。

2.2两组术后1、6、12个月反流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反流症状发生率〔2例(5.00%)、5例(12.50%)〕无统计学差异(χ2=0.626,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3例(7.50%)、3例(7.50%)〕低于对照组〔10例(25.00%)、12例(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6.646,均P<0.05)。

2.3两组术后1、6、12个月胃镜及消化道造影比较 两组术后1、6、12个月黏膜溃疡和黏膜糜烂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4两组PFS和OS比较 观察组PFS和OS〔(20.18±4.32)、(29.98±5.46)个月〕长于对照组〔(16.73±3.25)、(23.72±4.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6、5.446,均P<0.05)。

表1 两组术后1、6、12个月消化道造影比较〔n(%),n=40〕

3 讨 论

食管癌作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中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7~9〕。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胸内吻合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调查显示其发生率为3%~5%,而其病死率高达50%〔10~12〕。可导致难以控制的中毒性休克、胸腔感染,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围术期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3~15〕。

胃毗邻食管,是替代食管最常用的器官,但以往全胃代食管直接将食管残端与胃相吻合,而其中吻合口由于胃体长度有限而造成张力偏大。随着研究深入发现,重建贲门、胃底、His角用于食管癌外科效果良好。重建贲门、胃底和His角,使术后食管胃吻合口接近术前正常贲门状态,从而提高了抗反流效果;而其中重建的胃底由于具有储存胃内气体作用,从而降低了术后嗝气现象发生;同时,人工胃底缓冲,接纳气体和食物,胃内压力增高,从而压迫胃后壁,促使吻合口关闭,而不会使其反流入食管内。本研究表明,重建贲门、胃底、His角可降低反流症状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此外,本研究表明,重建贲门、胃底、His角可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笔者认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吻合技术;②吻合口的张力:需在不影响胃血运基础上充分游离胃,从而使胃有足够的长度和食管吻合,以此能够降低吻合口之张力;③术后营养状况:食管癌手术通常创伤较大,且术后需早期给予禁食,故而术后足够的营养支持尤为关键;④术后感染:术中行胃食管吻合时,食管和胃之内容物可能会使胸腔和吻合口局部受污染,导致吻合口愈合受影响,故而需于术前、术中和术后早期给予足量抗菌药物,术后挤压胸管,确保胸腔负压引流通畅,避免出现胸腔积液感染,从而能够降低吻合口瘘发生;⑤胃肠减压:食管癌术后早期胃肠减压是影响吻合口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术后确保胃肠减压管的通畅,且定时抽取胃食管内容物,可明显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

猜你喜欢

贲门胃底胸腔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改良三明治法与序贯联合套扎分别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
对1例贲门癌被误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病例的分析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人倒立着还能喝水吗
内镜下聚桂醇联合组织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