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珠小珠落玉盘”究竟比喻什么

2022-08-08赵文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琵琶行

赵文建

摘 要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段音乐描写最具特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对其中语句注解作比喻琵琶的乐声,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则认为是“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从琵琶乐声的音色、旋律、传播和发音几方面物理特征来分析,即可见这几句诗文既是用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声响来摹拟琵琶弹奏的乐声,以熟写生;也是用比喻描摹乐声发散传播的态势,化无形为有形;又是用比喻刻画琵琶弦发声的情状,从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

关键词 《琵琶行》 比喻手法 音乐描写

白居易著名歌行体长诗《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教材对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注解作“分别比喻乐声的浊重和清脆。一说,形容声音的清脆圆润。”……显然教材编注者认为这一组诗句是运用比喻描写琵琶弹奏的音乐声。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部分指出“‘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时而间歇,或如铁骑驰骋,风雨骤至,或如珠玉落盘,莺语花间。”“这一段的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作者运用了大量拟声词和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弹奏的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同书“资料连接”部分转引霍松林先生的著作《〈琵琶行〉赏析》中也认为“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形象性”。可见三者对这一组诗句描写对象的看法不尽一致,本文拟立足诗文细读对此略作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对比喻修辞格的结构特点归纳得简洁明了: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既然本体与喻体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现象或事物,它们之间互不关联,相似性也就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说话人主观思维中的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点及面,全面而又细致的横向与发散的思考引起的。两类事物是否相似,这除了客观事物本身之外,还受到人们的心理因素和民族文化因素等的制约。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个比喻中的本体是月光,喻体是流水,它们分属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朱自清由月光的普照联想到流水自上而下的倾泻和光泽,这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在《琵琶行》的这一组诗句中,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语文教材注解作“分别比喻乐声的浊重和清脆。一说,形容声音的清脆圆润”,那么其中的本体就是琵琶弹奏的音乐声,喻体则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动态的视觉形象,两者的相似性是“浊重和清脆”或者“清脆圆润”。声音有“浊重和清脆”或“清脆圆润”的特性,但说动态的视觉形象有“浊重和清脆”或“清脆圆润”的特征就很让人费解了。“间关莺语花底滑”语文教材注解作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间关,形容鸟鸣婉转。”这个比喻中本体仍然是琵琶弹奏的音乐声,喻体是“黄莺在花下啼叫”。“黄莺在花下啼叫”是一种行为,“音乐声”是一种声音,拿“啼叫”行为来比喻声音,令人难以接受。

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有老师也认为教材注解的不恰当,转而认为这些比喻中的喻体是所有这些“行为”发出的声音,即喻体是“急雨”声、私语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和鸣声、“花底”的莺歌声、冰下泉流幽咽声、“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声音、“铁骑突出”刀枪碰撞和鸣声,比喻的本体都是琵琶弹奏的音乐声。但如此一说,本体与喻体都是声音,它们属于同类事物,这就违反了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的本质要求,它们之间不构成比喻,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

霍松林先生的《〈琵琶行〉赏析》中说“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可以看出霍先生也认为这组诗句的描摹对象是音乐声,他说“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但究竟用比喻加强了乐声的哪一方面特征的“形象性”,又没有说明确。

研读诗文,我们发现,“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指法技巧的变化,“初为《霓裳》后《六么》”叙述琵琶女此节演奏的曲目内容。接下来的十四句诗文分别从乐声的音色、旋律、发散传播和发音等方面做了具体形象的描绘。

首先,用“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拟声词描摹琵琶声的声响形象,随着琵琶乐声音色变幻旋律起伏,在白居易听来感觉就像嘈杂轰鸣的急雨声、轻柔细切的私语声、重浊与清脆夹杂的珠落玉盘和鸣声、流利柔媚的花底莺歌声、泉流冰下的哀伤幽咽声、银瓶乍破水浆迸发声、铁骑突出刀枪和鸣声。所有这些声响与琵琶的乐声,都属于声音,它们之间不构成比喻。这是白居易用人们普遍熟悉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中的声响,去模拟读者因为没有听闻而不熟悉的琵琶声,实现化生为熟、形象直观的效果。这就像向熟悉父亲却不熟悉儿子的人介绍儿子相貌时,我们会说“儿子长得像他父亲一样”,儿子与父亲都是人,不能理解为把儿子比喻成父亲,这里的“像”表示相像,意思是彼此同类而有相似或共同之处。

其次,声音虽然没有脚,却能不胫而走,它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态势是无形的,但人却能分明感觉到。诗文中说这琵琶声扑面而来,就像急雨骤降的迅猛激烈、情人私语的平和舒缓、像大珠落盘的沉重、像小珠落盘的轻巧、像花底莺语的婉转畅快、像泉流冰下的艰涩难行、像银瓶乍破水浆迸发、像铁骑冲出军阵、像丝帛爆裂。这是一组博喻,把本来有声无形、不可捉摸的乐声传播态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霍松林先生所说的“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的实际效果。

第三,琵琶声明明是坐在对面的琵琶女拨弦而发,但就像是急雨呼啸、私语呢喃、珠落和鸣、花底莺歌、泉流呜咽、银瓶乍破水浆迸发、铁骑突出刀枪撞击、丝帛爆裂。这又是一组博喻,营造出一幕幕多姿多彩的世间幻象,在读者面前上映,叫人应接不暇,从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

白居易诗歌的一般风格是内容实在、语言通俗浅易,据《唐才子传》卷六记載:“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这一段对音乐的表现用熟悉表现陌生、化无形为有形的描写也充分展示了这个特色。可见《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大体符合诗文实际,遗憾的是过于简略;霍松林先生的鉴赏格调偏高,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作者通联:江苏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经典化的重要途径
吕楠作品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朋友
文化大使的足迹——《丝绸之路琵琶行:大师吴蛮的世界音乐叙事》书评
疑义相与析 师生共提高——《琵琶行(并序)》教学札记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的诗画转化方式解读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