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绝悖离逻辑思维的融合思维思考与实践

2022-08-08石修银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表现

石修银

摘 要 当下初中作文教学,大多关注主题、题材、语言等层面的训练,忽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育,导致学生演绎融合思维,其说理表达语言模糊、语脉杂乱、理据空洞、思想乏力等,学生难以具有清晰缜密的思维与言语能力,无法彰显文明理性的素养。

关键词 融合思维 表现 教学作为

逻辑思维是思维一种高级形式。“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 也叫‘抽象思维’, 或‘抽象逻辑思维’(相对于形象思维而言)。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以概念、 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1]逻辑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诠释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实现对复杂客观世界的认识。钱学森认为:“人的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辩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应取名为创造思维 。”[2]可见,逻辑思维演绎高阶思维与创造品质,写作教学中,值得教师认真探究与用心培育。

美国教育家斯滕伯格提出“思维三元理论”,他将思维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检验等能力。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不同,“美国人擅长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分析性思维,把一件事情一步一步、一环一环分得很细。我们擅长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融合性的思维,觉得这个过程‘神而明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需要多讲。”[3]比如下文片段:

身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白铭记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不忘过去,

引领未来。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历史和文化是其他一切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千百年来,不知汇聚了多少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毕异、陆游、成吉思汗、毛泽东,数不胜数,而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中华民族在漫漫长路上创造的一部辉煌文化史。我们应该庆幸,先人们为我们留下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

文章思维模糊,表达空洞。“他们留给我们的……一部辉煌文化史”,没有具体说明,依据简单机械罗列,读者无法读懂理由何在。这折射出逻辑思维的缺失,故而推理乏力。

学生作文中,融合思维主要是在思维品质的三种表现。

第一,思维的化约性。

汲安庆这样描述化约思维:“简言之就是化复杂为简单的思维。它受西方化约论(Reductionism)的影响,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以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现象的集合體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其理念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认为万物均可通过分割成部分的途径了解其本质,缺少整体、联系、发展、细密的溯源性分析,有明显的重事实轻事理的实利主义倾向。”[4]作文中,这种思维表现为两点:一是没有细微的洞察力,未解读事件发展的具体背景或事实发生的真实原因,比如当经济被GDP(国内生产总值)框定,节目被收视率绑架,教育被高考指挥,成功被金钱标识,人们不禁要问:“一把尺子可以衡量一切吗?”一个学生思考后认为:“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代社会在如此的不断变化。一把尺子岂能衡量一切吗?”这就是停滞于表层的思考。若褫其表象,洞察内核,则可提出:“这些何尝不是用一把叫做功利的尺子、一个标准衡量出来的恶果?”继而提出:“精神是才应是衡量的标尺。”二是没有明晰的区分力,未能区分关键词不同内涵。比如《谈言与行》道:“①仅仅在口头上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青年付诸行动,生命才有创造,国家才有未来;②青年佛系了,国家何以强大!”①句中的“行”特指不只说而且做;②句中“佛系”态度中暗含的“不行”,特指因超脱而不付诸行动。不同语境下两个“行”的概念迥然不同,造成①②句间意义含混而逻辑跳脱。

第二,思维的跳跃性。

这源自跳跃式思考,西村克己认为这是逻辑思考力缺失的表现:“说话的论据时常出现跳跃,语言不连贯”“不想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5]2比如:“①竞争是一种社会性刺激,出于自尊和实现自我利益价值的目的,全身应激响应,振奋精神,达到最好的状态。②这种在有限的资源里进行争夺的社会相比于平等主义,更能促进社会发展。③为何中国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少不了竞争的加持,竞争相较于‘平等’更能发挥一个国家的潜力和创造力。”①是说竞争可以激发力量,振奋精神;②则跳转为“争夺的社会”的意义,第③句则说国家的竞争激发国家的潜力。三句话,对象不断跳转,让人感觉一个意思没讲完就讲另一个,逻辑非常混乱。

思维的跳跃,表现为滑坡思维。如作文题是“迷雾中的三种选择:问别人,自己判断,找同伴。你会如何选择呢?”一学生这样写:迷雾中依靠他人,思考出有他人的引导,的确能够更方便更快捷的解决问题;但是他人能够一直帮助你吗?不一定;而“人们不一定会帮助你,你就会茫然无措;而茫然无措后 ,你就会就无法决断,只会一味地按他人要求和思维去办事。这样思维,从是否依靠别人,进而提出“别人会一直帮助你吗?”文章没有就此打住,提出诸如“依靠别人靠不住,还要有自己的判断”,而是滑向“人们不一定帮助你,你就会茫然无措”,继而滑向“茫然无措后 ,你就会就无法决断”。思维滑坡,作者没有完成命题者给予的任务——回答“迷雾中的三种选择”中自己选的一种或两种并用,并陈述你的思考。

第三,思维的模糊性。

思维模糊性表现为语言的模糊。学生用华丽空洞的语言掩盖理据的苍白,比如:“心有理想,就有希望。面对疫情,国人眺望未来,于是就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没有绝望与黑暗,这里,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这是散文诗的语言,没有清晰的分析论证。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很多老师的警惕。但下面两种表现,教师依然重视不够。

一是对象模糊,作者没有交际意识与对象意识。如《好奇》一文,写“好奇”三大作用:①引人探究复杂的未知之领域;②创造充满生命力的新鲜事物;③保持学习的激情。行文中劝导对象不明晰,③是针对学生,①②是针对科学家与有志于探索的学者。这样没有呈现真实的交际情境,无法读懂其说理逻辑的缘起与内在的逻辑关系。二是主题泛化。首先,违反同一律,关键词内涵多个。其次,主题多个。如《回响》,文章写自己在朋友帮助下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结尾道:成功是执着探索的回响,希望是不懈努力的回响,友谊是付出的回响。文章三个观点,可见对“回响”没有聚焦而作深入、充分的思考,折射思维的模糊、肤浅,也折射思维审辨力、洞察力的缺失。

作文教学中,矫正学生融合思维,可从思维、监控两个维度来实施。

第一,思维维度:建立分析模式。

现在初中生开始学习说理表达,不知道如何演绎说理,以致说理思路与内在条理不清晰,原因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分析思维的模式。如何建立一个模式,图尔敏的论证模式中的借鉴:由一个主张(claim)、资料(data)、正当理由(backing)、支援(backing)、限定词(qualifier)和反驳(rebuttal)[6]六大部分组成。鉴于此,可从理据、对手意识、概念界定等多元思考的背景下,构建分析模式。比如 ,以“充电”为题,可引导学生六步审辨追问:

这样,搭建这样的支架,学生有了“问题链”与“思维流”,也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分析论

证的思路,写作就能很快进入分析思维的演绎状态。

采用这样的分析模式,特别要注意理由的分析性与策略的具体性。说理性文章的理由有二类.第一类是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第二类是反驳对方观点的理由。第一类不可交叉或重叠,同时还要关注理由间的逻辑关系。如“充电”:为什么要充电?因为充电,可以改变视域;充电可以丰富知识。这两个观点就未扣紧充电特有“提升或改变”的功能,也没有凸显逻辑关系:丰富知识是第一步,而改变是更深的一步。于是当这样陈述理由:“充电可以拓展现有的知识……更可以改变目前的视域”。第二类的分析,就当分析对方质疑的理由。这最要防止“虚假理由”的“稻草人现象”。比如提出对方驳斥自己的理由:“充电会耗费自己的时间”“充电会改变的正确的认识。”这些都是读者或对方不可能提出的“理由”,不值得探讨。

学生难以提出具体明确的策略,这是最容易演绎模糊含混的融合思维。这有学生阅历不深的原因,也与学生未掌握分析策略有关。比如《快乐人生》结尾:“人生其实是一场曲折而艰难的旅行,过千沟,跨万壑,历经种种的不易,方能抵达我们想要去的远方。未来的日子,我们不应只顾埋头赶路,在繁忙之余,还应抬头看路赏景,滋养我们的内心世界,共攀精神高峰。”学生未掌握快乐人生的具体策略,于是就演绎融合思维,用华丽空洞语言掩饰策略认知的苍白。八下课文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尾就不这样: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结尾提出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意义,其实就是指出实现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要引导学生关注二个着力点。一是回望:原因入手,從中分析找到解决的针对性措施。二是下沉:审思现实,对现实状态的思考,继而找到具体可行方法。

第二、监控维度:演绎对话矫正。

首先是引导内向对话。教学过程中,在指出学生逻辑的思维与语言错误外,还要提供支架,引导学生运用元认知技能,实现自我监控,这可从三个维度搭建支架以实施。

其次是引导外向对话。这种对话,有两类。一是基于读者认知的对话,变现为揣摩读者是否可以读懂自己的表达。为防止读者思维被阻断,西村克己提出注意不要出现逻辑上的不连贯,他认为:“如果对方不具备相应的背景意识,逻辑就会不连贯”,“如果读者不是专家,就要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5]114于是“要考虑读者的知识面和关心的重点,对文章层次进行界定”[5]115。二是基于读者质疑的对话。徐贲认为:“‘说理之文’(essay),它是作者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必须考虑到它的公共性,必须考虑到别人会要求提供什么论据,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如何才能说服他们。”[7]这样考虑对方的不同意见,以明确需要释疑的内容,继而实现针对性的互动对话,矫正自己的思考与演绎。

避免融合思维,有两点特别需要提醒。一是培育真诚品质。观诸教学实践,探究逻辑思维培育的策略,促成学生思维的清晰性、演绎的缜密性、判断的合理性,培育真诚品质是首要之务。写作中,真诚对待读者,你就会揣摩读者的阅读心理,就会设法实现与读者的交流对话,让读者读懂并接受自己的文章。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真诚的作者写一篇文章,绝不是使花巧,玩公式,他的功力全在使情意与文字达到完美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而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8]因此,除了在作文评价时,让真诚演绎的作文获得高分的鼓励外,还可在题目中设计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入与读者交流的真实状态。比如将设计成演讲稿、书信体、倡议书、辩论陈述等方式,创设交流对话的环境。

二是理性审思教材,不被教材的瑕疵误导。初中教材中,说理性的文章,存在一些模糊的问题,比如《谈创造性思维》文中写道:“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这里要指具体指出是哪个专家小组,以标示明确的出处,让表达彰显信度。“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第一句为观点或看法,还当加上分析佐证或阐释,这些模糊的说理表达。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育学生批判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与建构。说理性文章的教学,也就要引导学生基于写作学理的审辨思考,及时提醒学生勿被瑕疵误导。

演绎融合思维的学生,折射出逻辑思维的缺失,其表达语序凌乱、内容无序、理据乏力、思想空洞,这样无法适应交际语境的环境。当今作文教学,往往以主题、题材、语言为关注视域,罔顾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育,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升与发展,我们当警醒。裴海安等认为:“(美国)写作课程的设置不是个别人、少数人,或者一群人的事情,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设置适切的目标。”[9]我们教师也应当承担社会与国家赋予的责任,探索逻辑思维培育策略,促成学生具备清晰缜密的分析思维与彰显逻辑的言语表达能力,涵育文明理性的素养,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

[1]王跃平.语文创造教育与逻辑思维教育[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杨春鼎.形象思维学[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190.

[3]曹勇军、傅丹灵.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71

[4]汲安庆.如何走出“化约思维”的困境——郑桂华《爱莲说》教学设计评析[J]中学语文,2019(5).

[5]西村克己.逻辑思考力[M].邢舒睿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6]杨宁芳.图尔敏论证逻辑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67.

[7]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8

[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8:71-72.

[9]裴海安、王爱娣.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对我国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8(12)

[作者通联: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表现
对动漫艺术“综合与表现”领域多元化应用形式的探索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用数字插画艺术表现民俗文化的尝试
浅析吴冠中艺术作品中艺术的形式语言
浅析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文化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室内效果图的计算机表现技法之教学要点浅析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