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抒情小说的三把金钥匙

2022-08-08杨凤仙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香雪文本解读

杨凤仙

摘 要 抒情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文本形式,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抒情小说的解读方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哦,香雪》的解读为例,概括总结了抒情小说解读的一般规律:以体解文,精准把握内容;抓住道具,理清脉络布局;品读技法,感悟浓郁情韵。通过这三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抒情小说的解读技能。

关键词 抒情小说 文本解读 解读方法 《哦,香雪》

“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用著名作家孙犁的评语认真品读铁凝的抒情意味浓郁的小说《哦,香雪》,不论从语言的使用,还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甚或文本所反映的主题,都可以深深体会到孙犁先生对该文意蕴精准的定位。而这种切中肯綮的评价,不仅指出了文本独特的意义,也为阅读和欣赏文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小说素有“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它聚焦于社会生活,观照的是世事苍生。由于作家截取的生活片段不同,文本呈现出来的风格体式也不同。就传统意义的小说而言,在文本要素的框定下,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缘起,借助小的生活切片反映大的社会生活主题是常用的方式。铁凝的《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一个新辟的小火车站为背景,描写了每天只在此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火车短暂停留时,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十七八岁乡村姑娘用土特产与火车上的乘客交换物品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以此展现山里姑娘淳朴自然可爱的心灵,以及渴望摆脱山村封闭、落后、贫穷状况的急迫心情。小角度大视野,小说以台儿沟及台儿沟人的现实境遇为具体抓手,从一个侧面寄托了作者对改革开放初期愚昧与开化、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城市文明与自然山村关系的深沉思考。

“文有文式,章有章法。”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遵从文本的体式,根据文本要素特点阅读或表达,从不会偏离正轨。对《哦,香雪》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同样如此。“台儿沟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世代居住于此的十几户人“一心一意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著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与粗暴”。火车的发明, “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进深山”,昔日的沉寂与安宁被穿越隧道的火车轰隆隆的轰鸣声打破。对蜗居在台儿沟,已经习惯于“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的人们而言,随着庞然大物对生活领地的入侵,他们,尤其是台儿沟的姑娘们再也无法平复躁动的心绪。之所以引发姑娘们的心神不宁,是因为“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由此,台儿沟、火车、姑娘,这些原本没有必然关联的事物,因为火车一分钟的停留而编织出一张隐形的网,不是冰冷的禁锢,而是在千丝万缕的纠缠中碰撞出火花,温馨而甜蜜。

穿山越岭的火车打通了封闭而传统的台儿沟与现代工业气息浓郁的外面世界相连接的经络;火车短暂的停留,外面世界的人有了接触和了解台儿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台儿沟的人知道了“山的那边不是山,而是一个开放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新世界”。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因为“列车的时刻表上,还多了‘台儿沟’这一站”而实现了对立中的统一。对生活在台儿沟中的老人而言,世代农耕于此,身心已被浓重的“乡土情结”紧紧包裹;但对生活在台儿沟中的十七八岁的姑娘们来说,对美好生活与未来的憧憬,她们思想深处那颗不安于现状,叛逆传统的种子已经破壳发芽,并开始抽叶生长。当火车晚上七点钟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时,她们像迎接节日盛典般“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她们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缘于她们的心中都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梦。

文学类作品在表情达意时都离不开“道具”,即“象”。作为表情达意的媒介,其要么起到线索串连的作用,要么具有特殊的意义隐喻,要么揭示作品的主题。《哦,香雪》中,火车没有到来之前,姑娘们在群山包围中,以长辈们的生活方式迎日出,送日落,日月星辰的变换并没有撩拨动她们的心弦;当站在火车面前时,面对山外来客,及其他们所带入的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在她们的大脑中产生了太多的疑问,“老待在车上不头晕,房顶上大刀片似的用来干什么用,烧水在哪儿,火车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等。这些看似好笑而稍显幼稚的问题,却反映出久困笼中的鸟儿对外面世界充满的太多畅想。问题的存在源于心存问题的人的生活环境,而问题的解答则让询问者认识到一个自己未曾了解和认识的新世界。只是一分钟的时间太短,姑娘们还未得到确切的答案,火车已经飞驰而去。还好,正是有了问题的牵挂,她们会在“明天,火车还要经过时,还会有一个美妙的一分钟”。

不过,对台儿沟的姑娘们来说,“五彩缤纷的一分钟,饱含着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谁解其中味,唯有心自知。情窦初开的凤娇用单纯和善良一厢情愿地以自己的方式为“北京话”默默地做着事情。对她而言,“有没有相好的不关她的事,她又没有想过跟他走,可她愿意对他好,难道非得相好的才能这么做吗”?正是这样,每当火车停下时,“每次她都是提着篮子去找他”,而且“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为了体现不同于一般的做买卖,“她一定要抽回一斤挂面给他”。一个在山窝窝里长到十七八岁才对外面世界有所了解的姑娘,“为了新追求,带着坚强与热情,淳朴和泼辣,温柔和大胆,带着大山赋予的一切美德,勇敢执着地向新生活迈进,一往情深。”对凤娇来说,自出生就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在她的眼中,更多关注的是物质的东西。这里的物质有台儿沟出产的带有浓郁乡土味道的核桃、鸡蛋、大枣——这些对她而言是最熟悉不过的,还有那些乘坐火车穿过台儿沟的外来客颈子上的金圈圈和手上戴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手表——这些对她来说是新鲜而充满诱惑力的。当然,还有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的乘务员——唤醒少女情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

晚上七点钟火车准时达到时,“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跑在前面的则是台儿沟唯一一个考上初中”的香雪。因为识得文字,在香雪的内心就架起一座台儿沟与外界沟通的隐形桥梁。每次火车停留,“在抓紧时间拿台儿沟的土特产与乘客交换物品的同时,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但与其他姐妹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的是,香雪打听的是“北京要不要台儿沟的人,什么叫‘配乐诗朗诵’,能自动开合的铅笔盒”。在离家15里以外的公社上初中的香雪,因为是“小地方,穷地方来的”,所以即使有很多同学,但却没有像家乡小姐妹那样无话不谈的知己。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追问“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的问题,与问话的语气和眼神似一根隐形的钢针时时刺着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香雪的世界里,除了生她养她的贫穷的台儿沟,还有火车经过给她带来的未曾见面的充满新奇的世界。因为有了未知世界的吸引,“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那发出诱人嗒嗒声的自动铅笔盒似磁铁般吸住了香雪的心。虽然自己有一个“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在台儿沟独一无二的”铅笔盒,但因“那样笨拙、陈旧,只能带着几分羞涩畏缩在桌角上”。对香雪来说,如果自己也有一个自动铅笔盒,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就不会再听到同学们带有嘲讽的问话。一个小小的铅笔盒承载着香雪太多的心理诉求与希冀: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隐喻,它寄托着香雪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也正是有了这份期盼,当自动铅笔盒出现在面前时,她用母亲一个个积攒下来的40个鸡蛋换取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宝盒子”。

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家想点燃感情之火,打开构思之门,把琐细的材料组合成完整的艺术品就要有一个触发点、凝聚点。当其人、其事、其理、其情找到了契合点,作者才可以准确地表达。《哦,香雪》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繁复的人物关系,相较于一般以情节取胜的小说,作者对环境的描写着墨更多。也正是对台儿沟和山西口到台儿沟沿途风景的刻画,让小说表现出浓郁的抒情意味。“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情感融合的结晶。”可以这样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所有的小说都是寄情的。“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场,此立文之本源也。”只是由于作者在作品中的着力点不同,作品的基本格调、色彩、旋律与气氛中融入的情感方式才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质。品读《哦,香雪》,不难发现,正是作者采用“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谈情”的方式处理情感,才使全文自始至终都浸润着、洋溢着作家细腻的、炽热的感情,字字言情,处处关情。而作品故事的叙述,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中,通过极富地域色彩和生活化的方式赋予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刻画,不论是台儿沟的姑娘们,还是“北京话”,字里行间融入的是亲切与爱怜;景物的描写,尤其是夜景的描绘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在行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章的语言表达更具张力,折射出作家用心用情抒写的姿态。

“情到真时方为美”,《哦,香雪》所表达的情感不是直笔的的呈现,而是附着在特定时空所发生的故事上。但是,如果把它投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理性的思考,不论是塑造的人物,还是反映的主题,都具有典型的意义和价值。香雪是个体的,更是共性的,她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映射出生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她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和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表现出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粹;她对自动铅笔盒的痴迷,从一个侧面赋予了她向往美好明天的社会内涵:今天的中国被人们遗忘了的贫困角落,也已萌动对于现代文明的追求;而她以“台儿沟再穷,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的处事原则与人交往,表现出的是乡土所孕育出的善良敦厚。也正是这种极富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书写,让人物,让文章呈现出馥郁的人情人味。

火车一分钟的停留,让“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的,被人们近乎遗忘的台儿沟沉睡的生命意识渐渐被唤醒;香雪第一次误乘火车走出台儿沟30里,让她有机会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感受到未曾感受的新奇。时代的列车正从一个新的站台启动,即将奔赴一个新的里程;香雪的世界里有了属于自己的自动铅笔盒,“面对严峻而温厚的大山,她的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而对新生活的痴痴向往,也将她引向无穷的远方。

[作者通联:浙江吴兴高级中学]

好书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兴趣与热爱,是奠定孩子未来人生内心丰富、精神强大、行為优秀的基础。而坏书的作用恰恰相反。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讲过:给小孩子们读的书,就要选择那丰富有养料的可以吸收的书。这就是说,给孩子看的书,既要是丰富有趣的又要是能增加儿童成长养分的。就当好第一把关人,建议家长多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多进行亲子共读。家长在买书之前,有个选择判断过程,但这个选择判断对不对,还得经受“读”的检验。给孩子的书不仅要鼓励孩子读,大人也应该读一读。亲子共读不仅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也能让家长了解书里到底在讲什么,及时发现不适合孩子的内容。工作繁忙的家长,虽然不一定每本书都和孩子共读,但在买来新书后至少要大致浏览一下。

二是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读书的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甚至对书中内容提出质疑的孩子,应得到赞扬和鼓励。提出问题甚至发现错误,正说明孩子在思考和成长。“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看书是为了了解世界、学习知识、启发思维,但是不要迷信书。敢于对书中内容提出不同意见,说明孩子的判断力、鉴别力、自我把关能力在提高,家长要善于把孩子发展成帮助自己当好第一把关人的“小助手”。

三是多发展“共同把关人”,可以家校协同、家长互助。家校协同是改进学校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不少学校都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家长委员会要注重和学校沟通,反馈家长发现的问题,帮助学校及时从阅读推荐书目中剔除不合适的书。家长相互之间多分享好书、交流帮助孩子读书的方法,也是能切实帮助到更多家长的好办法。

——刘华蓉,《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05日04版

猜你喜欢

香雪文本解读
浅析《哦,香雪》中香雪的性格特点
《哦,香雪》中“铅笔盒”的运用意义
香雪形象探析
台儿沟的姑娘们——评女性视角在《哦,香雪》中的运用
青春的觉醒和生机——《哦,香雪》自主读写
紧贴人物读小说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