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折高折远 自成妙趣

2022-08-08张建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记叙文要素意义

张建霞

摘 要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节奏是叙事的运动形态,体现着叙事进行的速度与变化。故事情节在作文中的疏密安排都与叙事节奏的快慢缓急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叙事节奏的快慢急缓受到的是叙述性节奏和造型性节奏的掌控。良好的叙事节奏对情节的推进至关重要,可以使文章叙事清晰、平衡稳定、张弛有度。如何把握记叙文写作中的叙事节奏,需要关注叙述基调、叙述时间、叙述空间和叙述语言这四个要素。

关键词 记叙文 叙事节奏 意义 要素

《礼记·乐记》中指出:“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节奏最初是指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意味着一种合乎规律具有章法的运动与变化。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节奏是叙事的运动形态,体现着叙事进行的速度与变化。良好的叙事节奏对情节的推进至关重要。法国叙述学家杰拉尔·热内特指出:“(叙事)不能没有节奏效果。”[1]在写作中,作者需要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更需要掌控情节叙述的节奏。

然而,叙事节奏并不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直接承载意义丰富的主题,因此在写作中常常被忽略。但是,叙事节奏直接与故事情节挂钩,故事情节在作文中的疏密安排都与叙事节奏的快慢缓急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叙事节奏是调动读者情绪的最直接手段,是写作制胜的隐藏法宝。我们坐在匀速前进的火车上往往会沉沉入睡,而在高低起伏的过山车上会惊声尖叫。其实,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读者不希望读到一潭静水的故事情节,作者要让情节如波澜起伏、如山泉潺潺 、如瀑布飞空、如惊涛拍岸。“文似看山喜不平”,袁枚的写作经验依旧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叙事节奏的拿捏是记叙文写作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叙事节奏折高折远,文章便自成妙趣。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直接感受到的叙事的快慢缓急,是通常所说的快节奏与慢节奏。我们在评估一篇作品的叙事节奏时,首先关注的也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快慢缓急。快节奏特点是急促、激越、紧张,而与之相反的慢节奏则是平和、悠长、连绵。但是,叙事节奏的快慢缓急是由叙述性节奏和造型性节奏所掌控。

叙述性节奏是内容节奏,是由本身的主题内容决定的。叙述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叙述安逸悠游的踏青场面时所采用的叙事节奏必然是不同的。叙述性节奏往往伴随着情节的矛盾冲突,依托于以情节发展为基础的人物动作的速度和情绪的强度。换言之,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影响着人物动作的速度与内在的情绪起伏,进而产生相应的叙事节奏。以徐则臣《北上》中的两段文字为例。

语段①:爷们仨就穿好蓑衣戴上斗笠,到雨里拉起锚,升起帆,解开拴在河边的缆绳。掌舵,划船,起步之后,果然速度不错。

语段②:小波罗用老夏的长烟袋点了一袋烟,深吸一口,慢慢吐出来。

在语段①中,大风雨即将来临与着急赶路让情节建构起矛盾冲突,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船夫的情绪饱满而张扬,动作彰显速度与力度,加快了叙事的节奏。而语段②中没有情节矛盾冲突,人物情绪的平静,动作缓和,读者感受到的是平缓的叙事节奏。

造型性节奏是形式节奏,是由多个场景用类似蒙太奇的拼接方式组合而成,是一种由外部组接而形成的节奏。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换都是外部组接的常用依据。外部组接越是频繁,叙事节奏就会相应加快。以红柯《骆驼碗》中的两段文字为例。

语段①:母亲扑上来抱住他就大哭,父亲狂暴地抓起了小板凳,可看着儿子毫不畏惧一动不动,又慢慢放下了。父亲一声不吭走到骆驼跟前,骆驼知道这个粗壮的汉子在想什么,垂下脑袋……

语段②:他很顺利地剥下了骆驼膝盖上的皮,用沙子擦干,趁皮子软和的时候揉成碗的形状,烟火熏了三年,细沙子打磨了三年,儿子就陪伴着碗长起来了。

语段①的叙事场景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中,作者交代了三个事件:母亲痛哭、父亲要责罚儿子但没有下手、父亲感谢骆驼。虽然故事情节较多,但是没有频繁的时空场景切换,因而叙事节奏比较缓慢。语段②记叙的是主人公制作骆驼碗这一个情节,依托于时间的快速变化而组接起三个场景,加快了叙事节奏。

造型性节奏往往受到叙述性节奏的制约,但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造型性节奏会隐藏起来,读者直观感受到的大多是叙述性节奏。

在写作中,良好的叙事节奏可以使文章叙事清晰、平衡有序、富有张力,使情节在推进过程中,不会因为节奏过快而“翻车”,也不能因节奏过慢而延宕拖沓。笔者结合《狼图腾》中的典型章节“围狼之战”来分析叙事节奏的意义。

1.叙事清晰

良好的节奏必定会照应文章的起承转合,按照情节的邏辑顺序,有条理地进行叙事。有了节奏,情节的设计与安排就有了秩序。情节的放缓、延长、加急、休止、省略、停顿,都影响着最终的布局是否合理。良好的叙事节奏使故事情节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不会拖沓散乱,也不会横生枝节,更不会避重就轻、本末倒置。

“围狼之战”以“马队夜行”为起点,夜行环境与行军活动层层渲染,着墨较多,情节延长。继而陈阵向毕利格老人询问黑夜行路的方法,放缓节奏。离目标地点越来越近,陈阵心生担忧,节奏加急。再从平缓的蒿草甜香进行过渡,放缓节奏。毕利格老人快速勒马分兵,情节陡然休止。牧民大声吆喝,围狼之战开始,达到叙事的高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2.平衡稳定

越是紧张的故事情节,带来的不平衡感就越强,叙事的风险也就增加。“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在阅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故事情节越来越紧张,叙事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情绪被调动得越来越饱满。但是当情绪达到顶峰后会逐渐产生疲惫,即使情节依旧在不断攀升,但是读者的情绪已经处于停滞或下滑的状态——这就是故事情节的失衡造成的不良阅读体验。而合理的叙事节奏可以促成故事情节的平衡,在读者情绪的高点设置一个缓冲带。因此,作者需要有操控节奏的能力——用快节奏来给读者营造出一种压迫感、窒息感的同时也必须要给读者喘口气的空间。

在“围狼之战”中,如果去掉“陈阵询问”和“蒿草甜香”这两个情节,那么紧张感就会不断的攀升,阅读的不平衡感就越强,情绪处于一直紧绷的状态,便会产生阅读的倦态,后续的围狼之战再精彩再紧张也不能带给读者审美体验。可以说,平衡合理的叙事节奏会掌控着读者的阅读节奏。节奏的快慢缓急都必须成为作者叙事所要考量的要素。

3.张弛有度

叙事节奏并不是情节简单的折叠,节奏体现的是情节运动变化的张力。每一次的“伏”都是为下一次的“起”而准备。作者利用看似脱离正轨的情节,让读者暂缓心神,是为了让之后的情节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样的故事情节就会让读者欲罢不能,这样的叙事节奏才可以牵引着读者,读者所感受到的紧张刺激或者放松愉悦都暗中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所影响。

“围狼之战”是《狼图腾》中人与狼之间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冲突,但是这样一场气势恢宏的战斗如果开篇就将紧张的情绪拉满,必然不利于后续情节的推进,因此,作者必须插入“ 伏”点,为下一次的“起”蓄力。作者非常懂得抓住读者的心理,在读者为本次围狼之战担忧的时候,作者转而描写黄蒿草的沁人心脾的甜香,让读者放松了下来,产生轻松的心理,继而情节陡然直上,毕利格老人勒马分兵宣告围狼之战开始,不再给读者任何准备的时间,立刻与主人公进入这一场人狼博弈之中。

故事推进的速度取决于叙事的节奏。读者阅读情绪的起伏往往也与叙事的节奏相关。我们需要让故事在纸上演绎出美妙的旋律,而不是成为令人生厌的噪音。因此,如何把握叙事的节奏,让行文叙事清晰、平衡稳定而又张弛有度,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四个要素。

1.叙述基调

叙事节奏的快慢缓急,必须依托于叙事的基调,必须照应情节内容和情绪强度。悠然自得的喝着下午茶的叙事节奏必然不能像过山车一般呼啸而过,读者更喜欢细水长流。气势恢宏的围捕场面,读者更喜欢紧张刺激,不希望拖拖拉拉,节外生枝。《狼图腾》中“围狼之战”这一章节是以宏伟壮阔为叙述基调,营造出紧张的氛围。那么在叙事节奏的调配上,必须以快速急促的节奏为主,因此 “靠近目标”“勒马分兵”“围狼之战”几个主要情节都选用快节奏叙事。而“陈阵询问”和“蒿草甜香”属于次要情节,穿插其中起到调和节奏的作用。因此,作者在写作时必须依据叙事基调合理安排节奏。

2.叙述时间

时间是叙事的要素,而节奏又是叙事在时间上的组织。米兰·昆德拉认为:“一章的长短篇幅与被叙述事件的‘真正’时间之间有一种关系。”[2]记叙文写作中的时间具有二元性——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事件发展的实际时间,而叙事时间则是对故事时间的变形。二者的矛盾形成了叙事的节奏。而二者的矛盾体现在时长和时序上。

(1)时长

时长是故事发生连续时间的长度。如果以故事时间的时长为基准,那么叙事时间则是对故事时间进行压缩或者膨胀。假设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进行赛跑,如果叙事时间跑在了故事时间的前面,就会加快节奏;如果叙事时间跑在了故事时间的后面,就会放慢节奏。

示例:三个人往镇上走,先找了家馆子吃晚饭。小波罗要了一大份米酒,三人分了喝。他又让邵常来用人家的灶具,做一个小炒肉,三人咝咝啦啦饱餐了一顿。——《北上》徐则臣

语段叙述的是人物在运河边停船上岸的活动轨迹,叙事时间快于故事时间,叙事节奏明显加快。因此叙事节奏的快慢缓急与叙事时间的时长密切相关。

(2)时序

在写作中,时序便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如果自然的时序被打破,那么叙事时间就会受到调整,与故事时间产生背离,进而就会产生不确定性。而这不确定性恰恰就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東西,叙事节奏就会自然发生改变。在写作中,为了增加这种不确定性,作者可以将具有戏剧张力的矛盾冲突放在前面,然后再慢慢梳理情节、分解矛盾,这样的叙事节奏起伏就更为明显。以鲁迅的《祝福》为例,如果按照正常的故事时间的推进,那么叙事节奏应该如图2。但是鲁迅先生在叙事时运用了倒叙与插叙的方法,将时序进行调整,那么叙事节奏便如图3所示。通过两幅叙事节奏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调整过时序的图3的叙事节奏起伏更为明显,带给读者的不平衡感更强烈,但是在作者的调配下,这种不平衡感最终趋于稳定,达到张弛有度的效果。

3.叙述空间

空间是叙事的又一要素。空间场景的存在,让人物活动有了落脚点,也让故事有了无穷的潜力。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场景描写和空间切换两种方式来掌控叙事节奏。

(1)场景描写

当作者需要加快叙事节奏的时候,可以省略意蕴丰富的场景描写,尽量简化与之相关的动作、反应、心理,直接推进情节的发展。但是,当我们需要放缓叙事节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场景描写来进行平衡,因为这些“配套”的描写会让读者阅读时移开视线、暂时“分心”,这样,就可以让紧绷的节奏有了缓冲的可能。

语段①:

“我们要离开这里。”阿青说。

“去哪里?”我问。

“不知道,先离开再说。”阿青回答。

语段②:

“我们要离开这里。”阿青霍的一下站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去哪里?”我被他的动作吓了一跳,拍了拍胸口让自己镇定下来。

“不知道,先离开再说。”阿青看向我,眼里满是焦虑。

语段①直接由“阿青”与“我”的对话推进情节,节奏紧绷,读者的所有注意力全都聚焦在事态的紧急上。语段②中,由于加入了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丰富了对话的场景信息,于是读者的注意力就容易受到“干扰”,不断的从紧急的事态中转移出来,叙事的节奏变缓。

(2)空间切换

快节奏叙述,需要进行短场景快速切换,即在组接场景时干脆利落的切断所有的干扰因素,尤其是冗长的描述性段落,所有的人物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意义。空间的快速切换,会使叙事更为紧凑。如果需要放缓叙述节奏,则可以在空间场景上多多着墨。

示例:看完视频,整理出一个思路,把方案又给完善一下,发过去。到酒店附近一家老字号面馆吃了碗面,又去礼品店,买了些礼品,打车再去周信芳故居。——《北上》徐则臣

语段中,人物活动经过酒店——面馆——礼品店——周信芳故居,所有的场景都只保留事件。四个短场景组接起来,强化叙事进度,加快叙事的节奏。当然,如果要放缓叙事节奏,可以通过场景描写的方法,将四个短场景多加着墨,比如完善方案时的轻松愉悦,吃面条时的酣畅淋漓……毋庸置疑,空间切换被推迟,叙事的节奏也就相应的放缓。

4.叙述语言

从语言的角度看,叙事节奏受到句子长短的影响。长句的节奏相对缓慢,表达庄重严谨,产生内敛、深沉的效果。而短句的节奏更为快速,具有力量感,产生闪现的、冲击性的的效果。短句出现的频率越高,那么叙述的节奏就会越快。

示例:(王二)忙得喜欢。随便抄一抄,一张纸包了;试数一数看,两包相差不作兴在五粒以上。抓起刀来(新刀,才用趁手),刷刷刷切一堆(薄可透亮);铛一声拍碎两根骨头;花椒盐,辣椒酱,来点葱花。好,葱花!……五寸盘子七寸盘子,寿字碗,青花碗,没带的东西用荷叶一包,路远的扎一根麻绳。——《异秉》汪曾祺

文段体现出王二做事情的麻利干脆,但是,这种麻利干脆的做事状态不是简单的通过动词来表达,必定要用快节奏叙事才能彰显。因此,汪曾祺运用短句来强化叙事节奏。尤其值得品鉴的是,“抓起刀来(新刀,才用趁手),刷刷刷切一堆(薄可透亮)”两句,作者将对刀和切出来的菜的描写用两个括号括起來,让句子短到极致,也让节奏快到极致。其实,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括号去除,将句子还原成:“抓起才用趁手的新刀来,刷刷刷切薄可透亮的一堆。”这两个句子被拉长了,紧迫的节奏也被淡化了不少。

综上所述,在记叙文写作中,作者需要合理的安排叙事节奏。通过叙事节奏快慢缓急,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官,带来张弛起伏的阅读体验,增加阅读的兴趣。合理的叙事节奏,如同动听的旋律,或婉转曼妙,或酣畅淋漓,会让读者心旷神怡,沉浸其中。

[作者通联:江苏清江中学]

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小说中的支队政委老胡和纪实作品中的陈毅,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忍受巨大痛苦使用土法疗伤。无论是根据生活原型虚构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还是纪实作品中经历者真实的回忆,都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晋浩天,《光明日报》2022年06月08日08版

猜你喜欢

记叙文要素意义
记叙文阅读专练
有意义的一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如何写好记叙文
生之意义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