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机制的构建思考

2022-08-04张佳石俊

成才之路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立德树人高校

张佳 石俊

摘要:近年来,学界对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在总结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破除“小集体”观念,在把握整体性、系统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文章深入审视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共同体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构建基础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共同体;协调联动;育人机制;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0-000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发展路向研究”(项目批准号:20JDSZK068)的阶段性成果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遵循‘八个统一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ZZX2009)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成果都比较丰硕。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体系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践活动中问题的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形成合力才会成效显著。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逐渐进入思政工作者的研究视野。

一、“共同体”及“思政教育共同体”

“共同体”思想可谓历史悠久,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特殊性的个体生成是与共同体的变迁同步前行的。“共同体”一词在社会学领域使用比较广泛,旨在打破社会成员之间机械的社会关联而实现社会关联的有机统一。这一思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打破了学科界限,被其他学科吸收和借鉴。例如,在教育学中学者们以共同体为依托,提出“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成员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共同体”作为普遍性概念必然是形成“有机体”,而其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共同体”内部的有机元素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凝聚效果不同等。

就理论—实践层面来说,思政教育共同体是一个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不存在是因为目前学界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被学术领域和实践工作者都乐于接受的概念。不同研究者站在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关相近的概念,如思政课教学共同体。但从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场域、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分工配合来说,思政教育共同体又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在意识中已经存在的。因此,思政教育共同体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综合多位学者的理解,笔者认为思政教育共同体就是有统一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目标和使命,由对受教育对象发挥功能作用的一切因素协调联动所组成的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

二、思政教育共同体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合理规划上,即将知识传授、职业规划、终身学习等进行有机融合,在共同体内部形成良性的共生融合态势,除了在纵向衔接中贯彻共同体的系统性外,还要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因素,做到在横向贯通中精准施力,统一领导,统一筹划部署,弥合各教育主体之间的独立状态,使各教育主体实现从旁观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换,助推共同体影响因子最大化,形成思政教育共同体良性循环圈。其次,整体性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上,做到知行合一。思政教育共同体要求研究者必须是实际行动者,同时每个行动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从而加速理论的现实化过程,提高现实的理论化程度。最后,整体性还表现在不同组织、机构、部门和不同行政区域、城乡的协调配合上,以破解条块分割、区域分割、互信缺失的问题。

2.系统性

如果说整体性侧重于不同教育主体、组织、部门、区域等发挥协同效应,那么系统性则侧重于通盘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系统思维深刻认识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具体来说,即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名称界限,统称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虽然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上存在相对独立性,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于大中小学的每一阶段。小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性情感。中学阶段是通过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和实际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大学阶段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引导学生将自己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3.主动性

主动性一方面是指思政教育主体积极做好角色转换,摈弃“旁观者”思想,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政课课堂为中心、思政课课堂以思政课教师为中心的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的参与程度,使其不仅在形式上参与思政课教学,更要在思想上主动接受多元主体的思政教育,主动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高校思政教育共同体构建存在的问题

1.共同体内场域疏离,凝聚性不足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在相互协作方面处于疏离状态的问题。通常,理论工作者拥有更充足的教育机会和更优越的文化环境,因此在理论挖掘的系统性、规范性上更为突出,但有些理论工作者只专注于理论研究的体系化,忽视理论对于现实的解释作用,也没能及时回应实践工作部门的需求。而实践工作者在一线工作岗位上,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客观对象不同、占有的资源不同,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因此对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有较高的期待,而一旦理论无法解决具体问题时,就容易对理论本身和理论工作者产生失望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工作领域的疏离,使得大众对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意识趋弱。

2.思政教育共同体基础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尚属比较年轻的学科。1983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为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同年7月,教育部在政工专业论证会上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4年4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2所院校率先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历程中,人们不断探讨如何凝聚社会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力,这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等理论,为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起步较晚,但并不代表缺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传统和思想。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依靠全社会共同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更应该管。但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共同体的创新研究中,对原生性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在很多场合直接借用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因此,思政教育共同体基础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3.共同体作用合力实效性转化不明显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呼唤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虽然很多学者从各种角度详尽探析了思政教育共同体的优越性,但受教育者却很少能够感受到共同体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获得感。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很多学生难以感受到思政课、团委、学生工作处的教育合力,这便说明共同体作用合力实效性转化不明显。

四、高校思政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思政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关键在于协同。协同什么,怎样协同,是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共同体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守正创新,以明确目标保障思政教育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方向

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如果信仰出现偏差,就不可能执着于思政事业。而这份信心,就来自于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来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汇集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于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自于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在艰难险阻中所取得的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思政课教师要将这样的信念信心传递给学生,以实现学生主动的、持续的自我教育。

2.营造大氛围,以制度构建保障思政教育共同体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包括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是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作用的基础。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要遵循统一的指导思想、统一的建设管理制度、统一的学科认同、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標、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统一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统一的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等。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体态势。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办、如何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如何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全育人”、“三因”理念、“八个统一”等理论观点。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校思政课、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的文件与规定,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和政策支撑。

坚持统一部署和统一规划,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基础,是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的基础,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基础。但我们还应看到,普遍性是包含在特殊性之中的,不同院校、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受教育群体、不同教育背景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内容、手段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勇担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专家队伍、资源获取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地方普通高校构建思政课的理论框架、制度框架,分享经验,发挥自身引领示范作用。地方普通高校要立足地方文化,结合地方特色,讲活思政课,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出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3.抓好小细节,以协调联动保障思政教育共同体开花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育“人”的学问,是回归人的本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解放的学问。再回到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而紧紧围绕人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尤为复杂的。同时,这一理论也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打破思政教育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传统观念,并在复杂的关系中理清思路,将总和的共同体解构为可控的、可执行的甚至是可量化的单元式共同体,然后将单元式的共同体统筹为总和的共同体,以实现共同体效用的最大化。单元式共同体的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目标共同体: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构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共同体。二是内容共同体: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构建高校教学内容共同体的同时,还要落实落细大中小及职业教育中教育内容的一体化。三是渠道共同体: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家校社会及学科思政和课程思政的共同体。四是队伍共同体:构建班主任、辅导员、思政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后勤人员、心理咨询师等育人共同体。五是评价共同体:构建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思想评价和行为评价、知识评价和实践评价、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的共同体。

4.與时俱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保障思政教育共同体的平衡协调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课领域同样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容易导致“党的思想和理论观点的传播与讲授将无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最终将出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盲区和贫困区”。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广泛应用,自2019年4月开始,教育部社科司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开设“周末理论大讲堂”,邀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权威专家,就马克思主义经典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领学。“周末理论大讲堂”成为思政课教师及时、精准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的桥梁,得到了思政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以此为起点,尤其是针对一些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重要历史节点,都会第一时间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及教学。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最短时间内打赢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为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内在价值取向,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再如,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2012年教育部启动“三科统编教材”计划,即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组织专家编写,小学、初中、高中分时段投入使用,到2022年前全国实现三科统编教材的全覆盖。2021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在全区范围内开通“开学第一课———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的网络视频直播课,帮助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国家推行三科统编教材的重要性,并承担起推广此项计划的宣传工作。运用网络平台,能够极大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对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共同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政教育共同体这个有机体要想健康发展,要想维持其内部交往的合理化和经常化,还需要广大学者对思政教育共同体在结构、内容、话语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持续的、开放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康渝生,胡寅寅.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旨归[J].理论探讨,2021(05).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4]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可能、现实与前景———以场域为基本视角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

[5]刘侣萍.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理念与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20(11).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Sports Pers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Jia, Shi Jun

(Hetao College, Bayannur 015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ies on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cholars gradually realize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get rid of the concept of "small collective" and build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integrity, systematicness and initiative. This paper deeply examin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and giv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basis that needs to be grasp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education mechanism;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立德树人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