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实训课程阶段性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2-08-01

科技风 2022年17期
关键词:师资实训中职

孙 振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2015年,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会议上,对我国18个省各个高职院校的学前相关专业的学科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3个地区有中职与高职之间衔接的人才培养项目。在国家生育政策背景下,目前,幼儿园师资缺口逐步增大,师资数量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快速解决幼儿园教师缺口的重要途径。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为建设新时代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师资队伍提出了重要举措。《意见》中也指出了要进一步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占比。

《2020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提出专业实训课程不低于720学时,与专业课的960学时几乎接近,占中职阶段三年总学时的22%。

一、目前中高职学校实训课程的现状

(一)中高职学校实训课程方面师资的现状

根据2020年对某省16家中职学校和10家高职学校的调研中显示,中职学校没有或者极其缺乏实训教师,而实训教学任务多为中职学校的相应技能课程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等教师担任;高职学校的实训教师基本上会有专业的实验员或实训中心的老师担任,多数有具体的高职学校有专门的实训教师,但是数量不够充足,在高等学校办高职衔接的单位在实训师资方面相对比较成熟,配备比较全面。

与此同时,部分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整合能力,缺乏宏观的专业发展视角,由于教师专业配置得不够均衡,缺乏专业团队的理论研究,实训整合项目也相对匮乏,专业发展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导致微观实训工作难以落实。

(二)中高职学校实训室的配套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中职学校实训室的设置较单一,85%的中职学校实训室质量与数量都不达标,基础实训室也只有电钢琴教室(电子琴实训室)、画室、舞蹈实训室等,像感觉统合教室、幼儿观察室等与幼儿园实训相关的实训室非常少;高职学校中在实训室配套方面基本能够达标,能够满足学生幼儿教师综合实训的整体要求。

(三)中高职学校实训课程开设的现状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中职学校在实训课程设置方面较欠缺,70%左右的学校没有对实训课程方面进行严格要求,无实训具体实施方案,剩余部分学校实训计划或者方案基本都是比较简单且无序的,没有具体的开放时间、开放要求,没有具体的实训目标、实训过程管理、结果的评价;高职学校在实训课程设置上也只有10%的学校有实训课程方案等系列管理文件,大部分学校没有制订相应的实训课程方案,所开设的实训部分多数都是由相应课程教师进行课程延伸的作业布置,没有综合性的一体化训练。

结合中高职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共性问题如下,缺乏实训类课程的课程目标、缺乏实训类课程的课程定位、缺乏实训类课程的阶段性定位、缺乏实训类课程系统的课程实施方案、缺乏实训类课程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实训机制。总而言之,实训开展工作落实并不到位,缺乏高站位的实践引领,呈现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贯通的短板。

二、学前中高职衔接实训课程阶段性衔接的策略

(一)中职阶段技能实训的策略

幼儿园教师在教师基本技能要求上是比较丰富的,其教师技能素质要根据适龄幼儿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特点相匹配,能够领唱儿歌、表演基础性儿歌律动,能够弹奏幼儿歌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创以及手工等,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且适宜的教育环境,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就是以培养“重技能、综理论”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1.实训课程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之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基本全部中职学校没有设置实训课程,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方案,所涉及实训课程也只有中职学校阶段课程的校外实习,所以建议将校内实训课程要以学分的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撰写实训实施方案,根据考核成绩给学生赋分,以此提高学生课后实训的积极性,以此也能够解决实训专任教师或者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的问题。

将实训课程纳入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中职院校是职业发展的起点,更是职业价值观念形成的源头,如果将实训课程的基础问题在中职院校得以实现,中职院校则实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

2.中职学校师资结构特点

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中技能类教师占比在80%左右,其余教师也都是公共课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类教师很少,这也就凸显了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在中职阶段实训的特色,以技能类教师所开设课程整合实训资源,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技能(幼儿园教师实用)类实训,如舞蹈技能,只做基本功相关的实训即可,利用中职阶段的三年时间将舞蹈基本训练做扎实,为高职阶段的舞蹈创编以及幼儿律动等实用课程做基础准备。键盘类技能,同样做基础性实训,将三年的键盘课程都开设在基础训练上,打牢钢琴演奏的基础部分,为高职阶段所开设的幼儿歌曲弹唱课程做铺垫。根据以上两个幼儿园教师技能的开设原则,将所有能够在中职阶段解决的接触性节能训练全部完成,且根据中职学校学前师资结构的特点也相对适合,所以中职类的学校根据师资结构特点来开设基础技能类课程,根据所开设课程撰写幼儿园基础技能类的综合实训方案,根据每学期课程进度进行系统训练,并加强过程考核以及结果性评价,以保证中职阶段相应技能课程目标以及实训目标的实现。

3.校外实训要以保育实习为主

根据国家下发的2020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全部顶岗实习的学时要求在1000学时左右,占三年整体学时的30.8%。而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已经没有学前教育这一专业了,相对应的学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类学生所读的专业也只能是保育专业,但它又区别于中职学校单独的保育专业,因为在课程设计上要和未来高职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相衔接,所以会有一定的区别,但为了进一步加强未来学前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竞争力,凸显综合能力的提升,中职阶段保育实习尤为重要。

保育实习主要目标为初步熟悉幼儿在园期间一日生活的流程,初步掌握幼儿园内保育工作的各项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幼儿,为幼儿服务,积极主动承担劳动的美好品德。通过保育实习进一步明确保育老师的生活管理工作,确立保教并重的理念。

(二)高职阶段综合实训的策略

1.高职阶段实训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设置

据初步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多数高职学校亦没有将实训单独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所以会出现没有单独的校内实训课程,只有单一的校外实训,也就是实习,若将实训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赋予一定的学分将会使教师及学生进一步加强课后时间的应用及管理,进一步增强实训室的利用,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教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更加权威,更加全面。如果将实训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会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会更加优质。

2.高职学校学前教师师资结构特点以及课程优势

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结构相对都是比较均衡的,能够做到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师和学前技能类教师相匹配,比例基本在4∶6的情况,所以高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开设上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近几年人才招聘中,多以学前教育专业博士的学历进行人才引进,进一步强化了高职学前理论部分的教学实力。

高职学校开设课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类课程,如学前心理学、教学原理、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学前科学研究方法、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儿童文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班级管理及五种教学法的理论类课程,以上列举的课程在多数高职学校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出率在75%左右,能够达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要求的基本标准;二是实践类课程,如幼儿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律动、幼儿手指操、环境创设与手工制作等。实践类课程在高职学校中开出率基本为100%,完全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要求。

3.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根据高职学前课程设置和师资特点要构建以“1+5+2”的实训模式,具体为“1”是指教学设计,主要以教法类课程为基础训练学生说课的能力;“5”是幼儿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创编、幼儿园实用美术(画展)、儿童故事讲演、幼儿歌曲律动演唱五个方面进行。这五个方面的表现体现为一静四动,“一静”是指静态画展,每个学生按照学期初的实训计划和要求进行至少一次的幼儿美术作品展,根据美术作品展的主题进行任务布置,整体工作的安排布置及主题的确定都有所分配的具有相关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及展出后的评价。“四动”所指都是动态展示,主要以舞台实践的方式进行呈现,每生每学期都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相应层次的学生开展实践汇报,整个策划以及汇报安排都会安排相应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舞台实践的全程指导以及过程评价;“2”是指课件制作、师德修养与礼仪示范,课件制作在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后,根据所学习计算机软件内容进一步增加课件制作方面的实训内容,已达到熟练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能力,而师德礼仪方面的实训全部应用到整个实训过程中,每一项实训内容中都要包含礼仪方面的内容,做到及时训练及时纠正。

综合实训类课程实施的评价应该本着科学、有效的原则,并对实训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需要细化评价的标准,完善评价机制,多元化的评价要形成有效的指导合力,让实训工作有的放矢。

4.教育实习的开展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基本都安排8至12周的实习,这个阶段的实习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关键环节,亦是对该专业学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检验,教育实习的本质是学生在幼儿园跟随一线教师进行跟岗体验以及进行相应训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事幼儿园班级管理、家长沟通、团队合作、教育实践等具体工作,让学生从学前教育专业的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完成学生到教师的最后转变。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要做到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与特点,将理论学习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形成初步独立工作的能力,基本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毕业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论

纵观中高职衔接的相关工作,我们发现,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核心要义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灵活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路径是有效推进实训工作。综上,中高职的衔接工作目前还有很多缺口,同时也有很多发展的契机。

(一)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高职人才培养在目标上有一定的必然联系。首先,我们要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必然性。中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源头,高职院校为人才培养做了后续准备,有了良好的基础培养,才能有后续更完备的发展,高职阶段的培养助力了中职阶段的培养。其次,培养阶段不一样,但培养的终极目标一样,都是塑造更专业的综合类教师。最后,培养方式不一样,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更为基础和宽泛,但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更加聚合。

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衔接,开设什么样的贯通课程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核心问题。例如,前文提到的高职院校课程,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类的课程教学,那么在中职阶段,我们应该开设什么样的理论基础课程,能为高职阶段的理论学习做最好的铺垫,这是理论类课程的贯通培养。在实践类课程中,我们又如何将中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进行改良,让高职院校的实践类课程更上一层楼。这些核心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和寻求答案的。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结合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要进行有机的结合,两个方面要进行更精准的对位。在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从纵向看到问题的深度,也要从横向看到问题的广度。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密不可分的,实训一般是在学校,实习一般是在校外。本人认为,只有经历有效的实训,才能进行更有效的实习。实训为实习夯实了基础,实训更加专业化,实习更加综合化。实训是实现未来工作的第一环节,也是核心的环节,所以实训是实现专业素养的关键所在,所以将实训以课程的形式纳入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势在必行。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阶段性实训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已经是解决学前师资严重不足的重要途径,中高职衔接的阶段性实训凸显其必要性,要以中高职学校的师资以及优势和特色来构建阶段性实训框架,凸显中职阶段强化技能基础,高职阶段强化综合运用,并能够进行有效衔接,从校内实训到校外实训都应该进一步体现阶段性的特点,发挥彼此的优势,打造学前师资培养职业化的新标杆,培养具有新时代学前职业教师实训的新特点,塑造具有教师职业文化自信的新学前教育人才。

猜你喜欢

师资实训中职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