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破圈到外扩:优化作业管理的实践应答
——以中高年级革命题材类课文为例

2022-07-30姚惠平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太湖小学

西藏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作业管理革命课文

姚惠平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太湖小学

革命题材类课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机载体,占教材篇目总数的10.67%。大部分教师对这类课文的基础性作业管理较为重视,实践探究性作业管理较为欠缺;基础性作业的批改反馈比较及时,探究性、项目式、大单元作业的设计与运用、评选与展示较为薄弱。根据《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加强义务教育作业管理的通知》《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指导意见》等文件相关精神,本文将结合中高年级革命题材类课文重点阐述革命题材类课文的作业管理“破圈”之道与“外扩”之径。

一、优化作业管理的“破圈”之道

(一)大单元“启航”:打破作业管理的“内耗圈”

传统的作业管理常常是站在单篇课文的视角“有一说一”。基于大单元视角系统观照整组课文,有助于打破作业管理的“内耗圈”。通过“上挂下链”,单元内的课文形成紧密的“学习共同体”。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编排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等课文,其单元篇章页的插图为一座雕像。当给历史的一幕凝结成无声的雕塑,也许我们听不到人物的声音,但可以关注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感受人物的内心。教师可以在充分研读单元编排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让学生分层完成“设计革命人物雕像”作业,通过“设计主要人物雕像”“设计次要人物雕像”和“自主设计雕像”这三个作业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不断丰富革命英雄群像。这样的作业管理有效地避免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原地打转”,巧妙地打破作业管理的“内耗圈”。

(二)微项目“巡航”:打破作业管理的“舒适圈”

传统的作业管理,教师常以惯性思维来完成与作业相关的设计、批改、反馈、展示等过程,这容易造成学生的“躺平”思维。通过微项目对焦单元语文要素,创设与单元人文要素相契合的真实情境,将作业的设计、反馈与展示打包统筹,可以让学生展开持续、深入的学习,从而打破作业管理的“舒适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金色的鱼钩》为例,课文的结尾说:“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根据这句话的提示,教师可以设计“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这一微项目作业,让学生在不同层级的能力进阶中提升语文素养。为纪念馆中的陈列品“金色的鱼钩”做图片简介指向信息的提取与概括;结合课文内容解说“金色鱼钩”背后的故事指向语言的转换与运用;为纪念馆寻找其它陈列品(如钓鱼用的缝衣针、喝鱼汤使用搪瓷碗等)指向审美的鉴赏与文化的传承。这样的分支与细化,打破了作业管理的“舒适圈”,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单“续航”:打破作业管理的“封闭圈”

传统的作业常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在革命题材类课文的作业管理中教师可以充分整合乡土资源,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如红色人物专访、实地考察纪念馆等方式,多维度挖掘革命历史事件与革命人物故事,将文字阅读延向生活,将革命精神融入生活,从而打破作业管理的“封闭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打卡湖州地标”的研学实践活动:即在湖州的红色地图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打卡地,通过实地走访,记录见闻。这样的实践作业延续了课文的情境,打破了作业管理的封闭圈,既有“知”的输入,又有“行”的体验,达到革命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

二、优化作业管理的“赋能”之思

(一)短时+长时:优化作业时间管理

长短时作业旨在优化作业的时间管理,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等基础性作业,也可以在一个周期内完成实践探究作业。如五年级上册《冀中地道战》一课,教材课后练习题中的配套作业是学生利用课堂上的时间穿插完成的,“冀中地道战”手绘图则是利用弹性调配的时间完成的(如图1)。“短时+长时”的作业时间管理,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开放的学习场域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图1 《冀中地道战》作业展示

(二)基础+提升:丰富作业层次管理

优化作业管理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旨在让教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使得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达成学习的最优化。“基础+提升”的层次管理让作业形成有机的良性互动。如六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一课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课后的练习题也呼应了这一语文要素:读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同样是布置朗读作业,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分层(如表1)。虽然作业的内容和提交的方式略有差异,但学生都能通过读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了语言的温度与力度。

表1 《开国大典》分层作业管理

(三)育人+养慧:加强作业功能管理

针对作业功能出现异化的现象,优化作业管理还应立足于切实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在“大教学”的视角中实现“大语文”。以统编语文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清贫》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中重新审视“清贫”的意义,开展“清贫VS富有”辩论会。在进行辩论会前,学生需根据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撑材料,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可能会出现“摇摆”等现象,但正是这“摇摆”的过程才更加坚定了坚守“清贫”的可贵。

三、优化作业管理的“外扩”之径

(一)从篇到篇:“作业链”的外扩管理

作业的优化管理需要注重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使用。教师采用从篇到篇的“作业链”管理模式,即在充分研读并梳理教材课后练习题中的优质作业形式,结合课题教学目标和学情进行迁移改造。如统编语文教科书四下《千年梦圆在今朝》和统编三下的《纸的发明》两篇课文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然而他们的表达逻辑存在相似之处,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纸的发明》一课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如图2)。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图2 《纸的发明》课后习题

教师完全可以仿照着这样图表形式也为《千年梦圆在今朝》设计一条时间轴,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时间提示梳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实现过程(如图3)。

图3 《千年梦圆在今朝》平移作业

这样“作业链”管理让优质的作业资源达到最大化辐射。

(二)从篇到类:“作业网”的外扩管理

为更好地赋能立德树人,教师基于更大的阅读场域进行作业统筹管理。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红色德育的活动背景赋能从篇到类的“作业网”管理: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启航,走过百年风雨。这背后离不开革命战士的抛头颅,洒热血。请以学生读过的革命题材类课文为设计脚本,为课文中的主人公设计一张海报;或结合课文中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排练一出情景剧;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经典语段开展朗读播报活动。在开放的阅读场域中,语文的实践作业与德育的活动任务紧密融合。从篇到类的“作业管理”让学生经历了直观而有趣的革命文化教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从篇到本:“作业场”的外扩管理

以统编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这篇课文选自管桦同名中篇小说前五个章节。为更好地赋能从篇到本的“作业场”管理(如表2),教师可结合“给革命英雄设计纪念馆”这一融合作业,发挥整本书阅读的驱动效应,让学生获得更丰富、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表2 从篇到本的“作业场”管理

总之,优化作业管理的旨归是让作业真正发挥育人功能。教师有针对性、艺术化的作业管理可以让学习在方式、时间、深度上发生变革,从而为文本理解、言语获得、学路学法、价值情感搭桥铺路。

猜你喜欢

作业管理革命课文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作业管理的实践探究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落实各方责任 加强特种作业管理
背课文的小偷
客车调车作业管理的探讨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