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常规线圈及显微线圈技术在腕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22-07-29郑慧萍单士超房琳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3期
关键词:腕部腕关节骨性

郑慧萍,单士超,房琳

(黄河中心医院 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腕部撞击综合征、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腕关节骨性关节炎为常见腕关节病变类型。腕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腕部肿胀、压痛明显,手和腕部的活动受限,病理表现为软骨受损、软组织肿胀[1];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理表现是滑膜炎,软骨至软骨下骨质发生破坏,引起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的丧失[2];腕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绒毛增生,软骨粗糙、纤维化,关节畸形和疼痛[3]。临床传统应用磁共振常规线圈诊断腕关节病变,但因腕部撞击综合征有小结构损伤的情况,其可能漏掉细小结构的病变;腕关节骨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表现有一定共同的表现,两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容易发生误诊的情况[4]。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有多序列与多参数成像的特点,以及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应用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可能会有效区分腕关节病变的类型。本研究将探讨磁共振常规线圈及显微线圈技术在腕关节病变中诊断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黄河中心医院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月收治的腕部撞击综合征损伤患者51 例,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8 例、腕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7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男12 例,女36 例,年龄41~62 岁,平均年龄(51.30±4.52)岁;腕部撞击综合征损伤患者中,男15 例,女36 例,年龄40~61 岁,平均年龄(52.81±4.63)岁;腕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男18 例,女29 例,年龄40~61 岁,平均年龄(50.42±4.22)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5]诊断标准,②符合骨关节炎[6]的诊断标准;③不同程度腕部尺侧疼痛。排除标准:①带有心脏起搏器患者;②妊娠期妇女;③腕关节感染病史。

1.2 方法

检查方法:应用超导MRI 扫描仪(荷兰飞利浦3.0 T),分别使用磁共振常规线圈与显微线圈技术扫描患者的腕关节,连接用于腕部的环形表面线圈,将需检查的部位放置于线圈中心,手指均匀伸展。

磁共振常规线圈扫描:先平扫患者的腕关节,再进行增强扫描,将冠状位和轴位作为成像层面。平扫T1WI 冠状位的参数:TR350 ms、层厚3 mm、层距0.5 mm、矩阵320×192,T2WI 冠状位频率压脂:TR3 000 ms、TE120 ms、层厚3 mm、层距0.5 mm、矩阵320×224,T2WI 轴位:TR350 ms、层厚3 mm、层距0.5 mm、矩阵320×224。平扫后给予增强T2WI 压脂序列冠状位与轴位扫描,参数同前。

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扫描:对患者的双侧腕关节进行T1W/TES 扫描。TR 为350 ms、TE 为34 ms、层厚1.5 mm、层距0.15 mm。T2W/TES 冠状位扫描:TR 为1 500 ms、TE 为88 ms、层厚1.5 mm、层距0.15 mm。3D-WATSc 矢状位、冠状位扫描:TR 为30 ms、TE 为11 ms、层厚1.5 mm、层距0.15 mm。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指标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以及软骨侵蚀、关节积液、滑膜增厚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查结果比较

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诊断腕部撞击综合征损伤、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准确率均高于常规线圈技术(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查结果比较 [n(%)]

2.2 两种检测方式对软骨侵蚀、关节积液、滑膜增厚的检出情况比较

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对于软骨侵蚀、关节积液、滑膜增厚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线圈技术(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测方式对软骨侵蚀、关节积液、滑膜增厚的检出情况比较 [n=146,n(%)]

2.3 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显微线圈技术MRI 的增强扫描图像描述

左侧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近指端关节周围可见少量积液。尺骨头、尺骨茎突与月骨、三角骨产生压迫撞击导致缺血坏死。三角骨发生水肿、变形坏死,尺骨阳性变异压迫月骨和三角骨,月骨近尺侧面骨髓水肿,见图1。

图1 显微线圈技术MRI 的平扫图

3 讨论

临床传统MRI 多应用常规线圈技术诊断腕关节病变情况,其能在无创伤的情况下判断腕关节的损伤情况,但因常规线圈技术对于关节的细微变化,如关节软骨、滑膜、软骨下骨质、关节软组织(肌腱及韧带)的显示较差,且因腕关节病变周围有组织渗液,有较高的信号影,不能直接显示关节软骨的损害情况,误诊率较高,鉴别诊断腕关节病变的准确率较低。另外,当MRI 图像显示出软骨损害时已为严重且不可逆的骨质破坏,诊断的价值较低[7]。随着MRI 技术的不断完善,显微线圈技术用于观察小关节软骨成为可能,其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均增加,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有助于判断腕关节病变的不同情况,提高诊断不同病变类型的诊断价值。

在主磁场强度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的线圈体积越小接收到的噪声越低。体素减小的情况下保证图像的信噪比,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8]。显微线圈是一种表面线圈,只有接收功能的单通道表面线圈,相较于常规线圈体积明显较小。其体素减小、空间分辨率提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冠状、横断及矢状面扫描,捕捉关节各结构,清晰显示腕关节骨性结构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血管及神经,对于检测软骨损伤、关节积液非常敏感,并直观显示出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9]。

本研究中,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诊断腕部撞击综合征损伤、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准确率均高于常规线圈技术,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对于软骨侵蚀、关节积液、滑膜增厚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线圈技术(P<0.05),说明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对诊断腕部撞击综合征损伤、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骨性关节炎三种疾病的准确率较高。显微线圈技术有多序列与多参数成像的特点,能敏感诊断出软骨和韧带的损伤,以及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显示滑膜增生改变,软骨受损、骨髓水肿、骨质侵蚀,软组织肿胀、关节液异常[10]。腕部撞击综合征可见软骨层变薄、边缘不规则,软骨内显示灶性常T1T2信号,弯曲软骨下骨硬化及囊性病变;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见软骨失去正常光滑完整的形态,软骨表面缺损和信号异常,关节周围可见少量积液,增强扫描滑膜呈明显增强并强化[11]。腕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可见关节下骨质异常信号,软骨下骨质有缺损区,可见“虫蚀状”或小斑片表现[12]。

综上所述,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可明显区分出腕关节病变的病理表现,其用于诊断腕关节病变的价值较高。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未对比磁共振显微线圈技术与常规线圈的成像质量,而成像质量也可影响对腕关节病变的诊断。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补充观察两种线圈技术的成像质量,可能会有助于提高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腕部腕关节骨性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采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效果
中医护理干预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腕部烧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愈合情况影响分析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成骨细胞在骨性关节中发挥的作用
腕部外伤别只看骨折不看脱位
浅析腕部抓握解脱技法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对腕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