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妈的变脸术
——匮乏式父母的养育之痛

2022-07-25学勇

家长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休学养育信念

□学勇

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是通过人物表情的变化,反映内心的情感波折和激变,它以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的律动。每次名角表演变脸,常常观众爆棚。然而,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妈妈常常不经意地使用变脸术,只是妈妈的变脸非但得不到孩子的喜爱,还会深深地伤害孩子,伤害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句诗意的语言:“婴儿仰起他的头,在妈妈眼中看到他自己。”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首先需要完成的命题是弄清楚“我是谁”。我是谁?我如何知道我是谁?我们最早的自我意象就是从妈妈眼中读取的。妈妈眼神是喜悦、欣赏的,那么我是可爱、有价值的;妈妈眼神是哀怨、纠结的,那么我是可怜、冲突的;妈妈的眼神是贬低、挑剔的,那么我是羞愧、无价值的。所以,妈妈的脸映照出了一个原初的我。如果妈妈的脸是变幻无常的,那便映照出了一个慌乱、惶恐的我。

一个“学霸”女生的惶恐

小A是一名高二女生,曾休学两次。因母女冲突和伴有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在第二次休学3个月时被爸爸送来咨询。女孩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白净瘦弱,脸上白得没有一丝血色,身材高挑,穿着宽松的针织套衫,像是飘进咨询室一样出现在我眼前。

第一次咨询,小A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她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与艰难、挣扎与渴望,对妈妈的不理解,表示凉透了心。

“妈妈的情绪极不稳定,小时候经常打骂我,动不动就摔东西,喝醉酒后还会砸玻璃,那时的我总是躲在角落里吓得瑟瑟发抖。上小学后,我写作业慢她会撕书,还不准我哭,甚至有一次当着玩伴的面扇我巴掌,那一刻我羞得无地自容,真想有个洞钻进去。”小A在述说自己的遭遇时很平静,似乎不是在谈自己,而是在描述生活中的另外一个女生。

“在我还没有上幼儿园时,妈妈和爸爸就分开了。我一直以为是我不够好的原因导致他们离婚。自我上学后,我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五,中考时考上了当地最有名的高中。为了让妈妈开心,我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妈妈不要我了。即使这样,妈妈还是有过两次离家出走的经历。在高一下学期,我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告诉妈妈想看心理医生,妈妈不同意,就发生了与妈妈的第一次吵架,后来妈妈离家出走,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两个月后妈妈回来,同意带我去看病并办理休学。第二次休学是去年复学后,本来我的状态挺好的,因为服药,需要妈妈把药送到学校,妈妈没去,还责怪我为何这么麻烦,我又与妈妈吵架,妈妈又离家出走,还留言说就是因为我,让她无法再婚。我继续读书两周后回家,可妈妈还是没回家,我彻底崩溃,再一次休学在家。”

“妈妈从不理解我,经常否定我。我感觉整个人有时空空荡荡,有时诚惶诚恐。当我说要去看心理医生时,妈妈说我矫情,不够坚强,还说再这样就把我送到精神病院。从此我决定不再与妈妈交流,什么事都自己憋着。”

妈妈的“变脸”本质是一种匮乏

变脸折射出内在人格的匮乏,这种匮乏通常是在早年抚养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镜映而导致自体和客体体验的缺失或挫败。因为这份缺憾,孩子产生了“自体—保护”功能,心理学上把它称为人格的“垂直分裂”,用专家的话说,这种分裂“如同肩并肩的多人共用一个心智”,其核心本质是情感的撕裂与凝固。情感的不流动产生固化的限制性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妈妈无法成为孩子成长的稳定容器。匮乏式养育者主要有以下六大不良信念与表现。

你做事总是让我不爽——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情绪化。匮乏养育者自身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因此难以看见并照顾孩子的情绪,表现为控制型。孩子会很谨慎,时刻关注自己养育者的情绪状态,孩子很难发展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很难独立,情感无边界,孩子还要去安抚父母的情绪,这是非常沉重的。

情感控制的养育者,无法涵容孩子投过来的情绪,会将自己无法处理的情绪原路返回给孩子,从而导致孩子种种问题的发生,如生病、躯体化、自伤自残等。

你不能超出我的预期——表现为苛责与强势。苛责与强势的父母内心是一种脆弱,本质是投射自己的匮乏与不自信。小A的妈妈面对女儿高一学习压力大,要看心理医生时的责备、威胁,也是妈妈内心匮乏的表现。小A说初中的自己一直都是年级前三,妈妈经常被老师请到台上发言,到了高中,妈妈不能接受自己女儿不能学习的现实。

你是不值得被爱的——表现为冷漠与拒绝。二十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新生孤儿被领养到英国和美国,缺少陪伴和互动,造成注意力缺乏、多动、依恋障碍、自我伤害、躯体行为。养育者对婴儿最初的照顾、情绪互动、沟通等,能帮助婴儿建立依恋关系,对大脑的发育也很重要。如果缺少刺激,会导致病理性问题。小A与妈妈建构了矛盾与冲突的依恋关系,因为匮乏,妈妈表现为冷漠、拒绝的状态。妈妈内在有一个信念:我是不值得的。投射的结果是:你是不值得的。

你是不完善的——表现为贬损与打压。养育者无法欣赏孩子,怎么看都觉得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毛病。长期处在这样一种被挑剔、贬损、被打量的目光里,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残缺是无法建立自尊与自恋,无法形成稳固的自我认同,她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价值。小A一直说希望心理老师帮助她,与妈妈重新和好,不知道妈妈是否还愿意与她和好,她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去读书。

你是无用的——表现为拒绝满足需求。匮乏与贫瘠的养育者,面对孩子的需求会很有压力,很烦躁疲惫,希望孩子不要提需求,不要有欲望。小A生病时,希望妈妈送药到学校,妈妈电话中责怪、抱怨她多事,为何自己不能照顾好自己。

你是在挑衅我——表现为暴力和虐待。匮乏养育者通常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语言虐待等维护自身内在的恐惧,让孩子处于惊恐、焦虑、愤怒以及混乱的低自尊状态。这样的孩子在行为上会很有攻击性,或者更逆反,缺少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和周围人的关系较差。如果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里充满暴力与虐待,对孩子来说是严重的创伤,用暴力对待他人会成为一种模式。

匮乏感是对生命的不信任和对生命的怀疑,他们找不到生命的归属感,更是因生活中没有得到温柔的善待而无法善待他人,所以才会逐步形成偏执化的内在信念指导他的人生。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若躲在宿命论中只会越退越远。一味地屈从于命运,永远也不能做自己的主人,更会深深地伤害自己的孩子。

艺术中,我们需要丰富的变脸;生活中,我们需要稳定的面容。

猜你喜欢

休学养育信念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围墙的信念
晶莹的泪珠
教育部:允许大学在校生休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