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疗法在脑出血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7-23江莹莹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16期
关键词:组间脑出血住院

胡 健 江莹莹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九江 332000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可占到脑卒中总病例的13%左右,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该病病因较多,高血压、血管病变、血液成分异常等因素均可诱发脑出血,患者常因昏迷而无法正常进食[1-2]。脑缺血重症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比较常见,临床上多采用肠内营养方式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但易出现腹泻、反流等并发症,单纯鼻饲标准肠内营养还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效果不理想[3]。揿针属于中医辅助疗法,可通过特制小型针刺激患者穴位,以此调节经络气血,帮助患者改善预后,且揿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可作用长期调理方式[4]。本研究通过对60 例脑出血重症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揿针疗法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脑出血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摸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 例)与观察组(30例),观察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41~74岁,平均(55.36±6.18)岁;其中脑叶出血12 例,脑基底出血10 例,小脑出血4 例,脑室出血4 例。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3~72 岁,平均(55.37±6.25)岁;其中脑叶出血11 例,脑基底出血8 例,小脑出血5例,脑室出血6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均经实验室检查、CT 平扫、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脑出血;②患者年龄5~75 岁;③均伴随昏迷症状,无法经口进食;④入住神经外科ICU 并接受肠内营养支持;⑤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脑出血并发症者;②既往有严重胃肠道病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鼻饲标准肠内营养液, 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向患者输注百普力肠内营养乳剂,初始速度20 ml/h,由快到慢调整至50~80 ml/h,营养液输注前先用加温器加温,若出现胃潴留则暂停或减慢输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揿针疗法,具体内容如下:将患者调整至仰卧位,保持身体自然放松;选取0.30 mm×15 mm 的揿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 第2270865 号],取足三里、中脘穴、内关穴、天枢穴、脾俞穴、神阙穴、上巨虚穴,使用75%乙醇对穴位处皮肤进行消毒后将揿针固定于上述穴位上,轻轻按摩上述穴位,每穴5~10 min/次,2 次/d,每3 d 更换1 次揿针。 揿针保留期间,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出现发红、感染现象,及时停止治疗并报告医师。

两组患者均治疗1 周。

1.3 观察指标

①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②营养学指标: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型号:LABOSPECT 008 AS)检测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水平。 ③ICU 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在ICU 内的平均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共有10 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 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共有2 例,发生率为6.67%。 观察组的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0)。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学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TRF、Hb、PA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TRF、Hb、PAB 水平高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干预后的TRF、Hb、PAB 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学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学指标的比较(±s)

注 TRF:转铁蛋白;Hb:血红蛋白;PAB:前白蛋白

组别 TRF(g/L) Hb(g/L) PAB(mg/L)对照组(n=30)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观察组(n=30)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1.25±0.44 1.57±0.36 3.083 0.003 119.02±12.51 126.33±13.89 2.142 0.036 15.57±1.45 41.16±3.68 35.436<0.001 t 干预前组间比较值P 干预前组间比较值t 干预后组间比较值P 干预后组间比较值1.23±0.45 1.86±0.31 6.315<0.001 0.174 0.862 3.343 0.002 118.75±12.63 134.26±15.18 4.302<0.001 0.083 0.934 2.111 0.039 15.62±1.73 72.58±3.14 87.024<0.001 0.121 0.904 35.575<0.001

2.3 两组患者ICU 住院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ICU 住院时间为(10.06±2.19)d,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为(8.21±2.65)d。 观察组的ICU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7,P=0.005)。

3 讨论

脑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该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患者脑内血管破裂,引起意识障碍、剧烈头痛、四肢瘫痪等症状[5-6]。 早期营养支持能够帮助脑出血患者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改善预后效果,但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常出现腹泻问题[7]。 中医认为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属于“泄泻”范畴,治则以涩肠止泻、健脾燥湿为主[8]。

单纯鼻饲标准肠内营养液能够为患者补充营养、增强免疫能力,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会影响营养支持效果,还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困难[9-10]。揿针疗法属于皮内针的一种, 利用中医皮部理论及腧穴理论作为支持, 可对患者穴位形成长时间的持续性刺激,以此达成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11-12]。 足三里可调理脾胃、扶正祛邪,中脘穴可利水降逆、健脾和胃,内关穴可宽胸止呕、行气理气,天枢穴可理气行滞、调节胃肠,脾俞穴可利湿健脾、升清和胃,神阙穴可回阳固脱、补益下元,上巨虚穴可调和胃肠、止泻止痢[13-14]。 对上述穴位进行揿针按摩,可扶正祛邪、调理脾胃、化湿止泻。揿针疗法能够促使患者胃肠道规律蠕动,提高消化酶活力,加快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帮助患者更快恢复[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是由于揿针疗法能够调节脏腑、 涩肠止泻,进而降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TRF、Hb、PAB 均为评估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脑出血重症患者的身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需求相对较大,易出现TRF、Hb、PAB 异常偏低[17-1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的TRF、Hb、PAB 水平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的TRF、Hb、PAB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是由于揿针疗法可通过刺激患者穴位来调节生理功能、促进营养吸收,以此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升相关指标水平。 此外,观察组的ICU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是由于揿针疗法可有效预防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减少其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综上所述,揿针疗法用于脑出血重症患者效果较好,可降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指标,缩短其ICU 住院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组间脑出血住院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颅内减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