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患者心脏节律的影响

2022-07-23马小龙潘佳浩曾玉鑫侯安兴周文武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16期
关键词:消融术体外循环心房

马小龙 潘佳浩 曾玉鑫 聂 聪 侯安兴 周 庆 陈 飞 周文武

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湖南长沙 41000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在临床中也被称作房颤,正常机体中,心房的电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发生AF 后电活动会向快速性、无序性转变,导致心房电活动异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且不规则[1]。 有研究统计显示,目前我国AF 的发病率约为0.73%,随着年龄的增长,AF 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60 岁以上男性的AF 发病率达到1.83%,女性的发病率达到1.92%[2]。 从AF 的性质分析,该疾病属于良性心律失常,但患者受到疾病影响可能出现心悸、焦虑等症状,同时由于患者房室同步收缩明显下降,机体血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使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上升;另一方面血流动力学变化还可能引发左心房血流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3]。 脑卒中是AF 中危险性最高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会对脑组织细胞产生严重的损伤, 是导致AF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4]。 随着对AF 了解的深入,AF 的治疗措施也日渐成熟, 主要包括药物与手术两种, 药物治疗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地缓解患者的心室率,但难以达到根治的效果;手术治疗早期以导管射频消融介入行治疗为主, 但该方法不仅治愈率较低,还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且术后可能发生肺静脉狭窄、左心房穿孔等一系列并发症,预后较差[5]。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外科手术已经成为AF 的主要术式,治愈率较高,可同时合并其他心脏手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 例AF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中,男13 例,女17 例;年龄39~68 岁,平均(41.38±6.39)岁。 对照组中,男12 例,女18 例;年龄36~70岁,平均(40.95±6.1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②接受瓣膜置换术及射频消融术,符合手术适应证;③临床资料完整,术前及术后对医嘱依从性较好;④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认知障碍或精神病史;④临床治疗依从性差;⑤急诊瓣膜手术;⑥合并AF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1.2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由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瓣膜情况、心腔大小、心功能情况等进行评估,重点关注患者左心房是否存在血栓;对于年龄>50 岁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合理控制患者的心室率,对于波动较剧烈的患者,可酌情给予琥珀酸姜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167)与盐酸胺碘酮片(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HG0439),同时注意对患者血糖、血压的控制。

术前均进行全身麻醉,随后建立体外循环后控制在中度低温。 观察组建立循环后,先于右肺静脉进行开口并消融,若患者有血栓,需要先进行溶栓等操作,保证血栓彻底清除后再进行手术;随后切断Marshall韧带,再在做肺静脉开口并进行消融,消融完毕后将左心耳切除,并根据手术流程逐步对周围线路进行消融。对线路进行消融时,应保证达到标准,观察消融后系统是否提示自控透壁。 为了保证消融的彻底性,可采取2 次消融的方式。改良射频消融术式主要的优势在于只需要在左心房和右心房各做1 个切口,且术中无需切除右心耳。观察组在射频消融术完成后行瓣膜置换术,而对照组不进行射频消融术,仅进行瓣膜置换及左心耳结扎。

术后观察组通过微泵适当注入胺碘酮(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AA014),当气管插管成功拔除后,由微泵注入改为口服,胺碘酮的剂量应控制在200~600 mg/d,持续治疗3 个月。 若患者术后仍存在AF 症状,则胺碘酮应持续治疗6 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时间、双瓣置换(double-valve replacement,DVR)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②分别于术前与术后6 个月通过健康检查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6],包含8 个维度,从心理、情感、社会等各个层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③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传导阻滞、胸腔积液、开胸止血、呼吸功能异常;④分析射频消融术后心脏节律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 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 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的MVR、DVR 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注 MVR:二尖瓣转换;DVR:双瓣置换

体外循环时间(min)MVR DVR 组别 例数 呼吸机使用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 136.25±31.02 101.11±34.81 3.496<0.001 239.50±91.80 134.62±62.49 2.552 0.025 21.32±11.08 20.26±7.38 0.433 0.667 22.00±6.05 25.07±8.52 1.591 0.118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生理功能、健康自评、躯体疼痛、生活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生理功能、健康自评、生活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躯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中的生理功能、 健康自评、生活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躯体疼痛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躯体疼痛外,其他各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健康自评 躯体疼痛 生活活力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情感角色 心理健康 总分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t 两组治疗前比较值P 两组治疗前比较值t 两组治疗后比较值P 两组治疗后比较值30 30 30 30 33.00±12.43 77.00±15.23 12.259<0.001 28.00±15.40 61.17±18.46 7.557<0.001 1.384 0.086 3.623<0.001 24.83±8.56 77.83±16.95 15.288<0.001 24.33±8.98 66.83±18.78 11.183<0.001 0.221 0.413 2.382 0.010 89.73±11.74 83.02±17.53 1.742 0.044 87.40±13.84 90.70±15.72 0.863 0.196 0.703 0.242 1.787 0.040 40.33±10.33 80.67±14.84 12.220<0.001 36.00±12.06 70.00±14.62 9.826<0.001 1.494 0.071 2.805<0.003 25.00±12.11 67.50±41.08 5.435<0.001 24.17±13.27 43.33±48.66 2.081 0.023 0.253 0.401 2.079 0.021 48.75±13.67 87.50±19.70 8.851<0.001 47.08±12.14 74.17±19.40 6.484<0.001 0.500 0.309 2.641 0.005 12.22±18.54 86.67±34.57 10.395<0.001 7.78±14.34 60.00±44.98 6.058<0.001 1.038 0.152 2.575 0.006 52.53±8.77 82.27±14.00 9.860<0.001 83.34± 7.74 127.44±14.91 14.378<0.001 54.40±8.70 74.80±12.21 7.453<0.001 0.829 0.205 2.203 0.016 81.17± 9.58 115.81±15.66 10.335<0.001 0.965 0.169 2.946 0.00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2.4 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脏节律变化情况

术后观察组27 例窦性心律,2 例AF,1 例房扑;对照组13 例窦性心律,15 例AF,2 例房扑。两组患者的术后心脏节律变化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75,P=0.001)。

3 讨论

医学界普遍认为AF 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但其中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是AF 基质,当患者出现器质性心脏病时,心房中的结构性以及功能性会发生异常,可能使心房内出现多条折返径路,且大小、方向均有所区别,引发折返激动[7];另一方面是触发因素,该因素主要是病灶的释放造成,其中分为单次释放与多次释放[8]。 传统的迷宫术式主要采用“切”“缝”的操作方式,通过瘢痕阻断折返径路,从而消除异位灶,达到治疗效果,是以往临床采用的主要术式之一。 但该术式采用开放切口,对临床医师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要求较高,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术后还可能引发多种高危并发症,难以在临床中实现推广[9]。

射频消融术相较于传统外科开放手术,充分利用了线性透壁病损,在避免各种“切”“缝”操作对患者造成损伤的同时,还能够达到理想的阻断效果,是近年来临床重点关注的AF 治疗方式[10-11]。 利用射频消融术的原理,在传统迷宫手术的基础上对其操作进行优化,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减轻手术的创伤,还能够更好地达到阻断效果,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可行性较强的手术策略[12-13]。电生理研究发现,右心房射频消融的关键在于峡部、下腔静脉以及冠状窦口,心房扑动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该区域的病灶导致,而左心房射频消融的关键在于4 个肺静脉开口处,该区域是局灶性兴奋点的主要聚集区[14-15]。 本研究采取的也是改良的射频消融方式,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术中做右肺静脉开口后立即进行隔离,保证术中心房具有一定的电传功能,减轻了对房室功能的影响[16];②重点关注对窦房结的保护,并维持动脉的滋养,避免出现心脏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不良情况,有效避免了疾病的复发[17];③术中保留右心耳,减少了手术切口,避免了水钠潴留的发生,对心房功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18];④术中操作更加简单,心脏后壁大出血的发生率较低,适合在临床中推广。 本研究结果显示, 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虽然体外循环时间较长,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证明了射频消融术在瓣膜手术同期进行的可行性,其不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负面影响。 术后随访发现,患者的并发症与对照组相似,但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这些均证明了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射频消融术是通过瘢痕达到阻断径路、控制病情的效果,而瘢痕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为3~6 个月。 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的疗效, 术后应叮嘱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胺碘酮,不得擅自停药、减药,疾病未复发的患者服用3 个月即可;而对于疾病复发的患者,应延长至6 个月,保证临床疗效[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AF 消除率达到90.00%,与其他文献结果类似,提示在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够取得理想的早期与中期疗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较为明显, 但对于远期疗效还有待后续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 的重要术式之一,尤其是改良后的射频消融术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且术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AF 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低、程度较轻,可作为瓣膜病合并AF 的首选方案。

猜你喜欢

消融术体外循环心房
加速康复心脏外科需要体外循环的贡献
心脏磁共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脊柱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效果
在远方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分析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心率的变化特征分析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分析
左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