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阅读 有感而发

2022-07-22吴应海

课外语文·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昆虫记绰号螳螂

吴应海

【写作指导】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感触,获得一些启示,生发一些思考,进行一些评价,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就是一篇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前提在于“读”,没有“读”就不会有“感”;读得走马观花,“感”就会浮光掠影,空洞无物,甚至胡编乱造,闹出笑话。

那怎样进行阅读呢?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但不管方法如何个性化,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阅读一定要用“心”。所谓用“心”阅读,就是要真读,阅读的方法要科学,力求全面、细致、深入。只有阅读时有意识地去关注作品的主题、内容、情节、人物、艺术特点,才能真正把作品读透、读懂,感触才会深刻,写读后感时才能有的放矢,侃侃而谈。

当然,如果只做到了用心阅读,却没有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就很难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作一般可按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精选方向。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引发阅读者感触和思考的方面非常多,如果把这些内容全都写下来,显然不现实。因此,阅读结束后,我们应精选一下写作方向,想一想从哪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感想。建议大家把“口子”开得小一些,这样才能写得更深一些,更精一些。比如写《傅雷家书》读后感,你就可从这本集子晓畅的文笔、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方法中选择一个点进行写作。当然有时也可以同时选择其中的几点进行写作。

提倡同学们在选择切入方向时,最好能新颖独特,与众不同。比如写《水浒传》读后感,别人都围绕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畅谈感想,你卻写自己研究人物绰号的新发现,自然令人耳目一新。写《朝花夕拾》读后感,别人都去分析这本散文集的写作特色、思想情感,你却去谈书中呈现出的民俗风情,怎能不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步:搜集材料。确定好了读后感的写作角度后,最好别忙着下笔,而应该努力去搜集一下材料,力求让素材更丰富,这样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怎样搜集材料呢?一方面,应围绕自己确定的方向,去回忆、整理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以保证写作时能随时调用。比如你想扣住《水浒传》中“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写读后感,那就要将小说中与此有关的主要人物、经典故事梳理出来;你想针对《铁钢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精神”写读后感,那就应该对保尔成长史了如指掌。

另一方面,可查阅一下课外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抒发感想、发表评论的。比如你想就《水浒传》中各位英雄的绰号写点感想,查阅资料时发现,有人对水浒英雄的绰号进行了分类,第一种是用数字组成绰号,如一丈青、两头蛇、拼命三郎、八臂哪吒、九纹龙等;第二种是有颜色的绰号,如赤发鬼、青面兽、青眼虎等;第三种是沿用古人的绰号,如小“李广”、病“关索”等;第四种是跟神仙齐名的绰号,如智多星、立地太岁、八臂哪吒等;第五种用动物名称做绰号,九纹龙、扑天雕、矮脚虎等。借鉴和运用这些知识,你的读后感一定会妙趣横生。

第三步:设计思路。读后感的写作,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一般情况下,应先简介作品内容;然后巧妙引出自己的“感”;接着再运用作品中的事例进行分析,让自己的“感”言之有物,令人信服;最后进行总结,重申一下自己的感想。毕竟你读过的作品,其他人不一定读过。

第四步:表达感想。在读后感的写作中,自己的所感所想无疑是文章的核心。因此,无论是构思,还是行文,都要把重点放在这上面。切不可简介内容几大段,而感想只有几句话,那样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读后感的感想一般有以下几类,一是“品析型”,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艺术风格等某一特色(或整体特点)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见解;二是“质疑型”,对作品的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三是“迁移型”,由作品内容迁移到社会现实,两者结合发表感慨;四是“收获型”,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抒写内心的独特感想。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选择合适的角度,用简洁而有味的语言,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大家在写电影、电视剧观后感时,同样可以运用写作读后感的这些技巧。

优秀作文

《昆虫记》读后感

苗思文

从小到大,我已读了好几十部名著了,要问最喜欢哪一部,当然是有着“昆虫的史诗”之称的《昆虫记》了。

《昆虫记》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它讲了许多关于昆虫的有趣故事。别的不说,就说捕食这件事,就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比如萤火虫,我们只知道它会发光,一闪一闪的,非常神秘。其实萤火虫捕食猎物也非常有意思,它捉到猎物后,总是喜欢给猎物打上一针麻药,然后再慢慢享用。吃蜗牛时就更好玩了,它将蜗牛制成稀薄的肉粥,然后慢慢“喝下去”。而赤条蜂捕食时,也有自己的绝招,它捕食毛毛虫时,总是先用刺扎毛毛虫,令毛毛虫彻底失去抵抗力,但又能活下去,从而达到“保鲜”的作用。这真是令人感叹不已。

更有趣的是,背着大刀行走江湖的螳螂,这家伙专吃活食,在捕猎过程中,利用“心理战术”连吓带骗去制服敌人。不过螳螂也有令人恐惧的地方,那就是雌螳螂会吃掉自己的丈夫。有人认为,雌螳螂和雄螳螂谈恋爱时会食欲大增,这才吃掉自己的丈夫;也有人认为这是雌螳螂拒绝雄螳螂求婚的反抗表现;还有人认为,雌螳螂吃雄螳螂是为腹内卵子补充营养。

总之,《昆虫记》里的趣事实在是太多了。可以想象,为了获取这些昆虫身上的秘密,当年,法布尔是怎样认真进行观察的呀!

【点评】

这篇微作文写了作者阅读《昆虫记》后的感受,文章紧扣昆虫的“捕食”,分析了萤火虫、赤条蜂、螳螂捕食时不同的特点,抒发了自己的感叹。行文最后,赞扬了法布尔认真进行观察的精神,给读者以积极的启示。

观看电影《1921》有感

胡秀雯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七一”前夕,我观看了主旋律电影《1921》。这部由黄建新执导,余曦、赵宁宇、黄建新编剧,黄轩、倪妮、王仁君等主演的影片,讲述了当年众多有志青年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惧压迫,无畏牺牲,终于在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上点燃了照耀未来的火种,自此,中国革命迎来了第一缕黎明的曙光。

这部电影的构思显得与众不同。《1921》并没有像其他献礼片那样,选择较长的时间跨度进行宏大叙事,而是把镜头聚焦于1921年这个特殊年份的前后,聚焦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影片共有三条故事线,一条是欧洲反共势力对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的监视,另外一条是日本特高课对本国在沪共产党的严密追踪,而主线则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五湖四海的党代表齐聚党的一大,整部影片结构清晰,主次交错而分明。

影片中主要人物个性鲜明。而人物个性的展示,细节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李达冒着危险跑回印刷厂,只为把“百姓”一词改为“人民”。他认为百姓是泛指,多半是封建时期的称谓,没有权利,而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李达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更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就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革命理念,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再如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镜头:上海街头,青年毛泽东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庆祝他们的节日,悲愤交加,在街头奔跑。这种奔跑,是一种抗争,更是一种预示,预示中国革命者即将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每每回味这个细节,我都感到心中有一种力量在涌动。

影片中的台词很有特色。这部影片时长只有137分钟,节奏非常快,但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所以在台词的处理上要求极高。我的整体感觉是,这部影片的台词铿锵有力,字字珠玑。比如陈坤那句“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比如王仁君还原毛泽东17岁时的志向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无不包含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总之,《1921》这部电影把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铭刻于心,永远难忘。

【点评】

这篇电影观后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直接切入,简介电影主要内容;随后从构思、人物与细节、台词等方面畅谈了自己的观看体会;最后,简要总结,结束全文。在谈感受的过程中,作者能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写作,叙议结合,让读者对影片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猜你喜欢

昆虫记绰号螳螂
Book Review on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
与绰号握手言和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螳螂
给别人起令人不快的绰号也算欺凌!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螳螂
螳螂
名字在左,绰号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