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诗歌比较阅读 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022-07-22李传鹏

课外语文·上 2022年6期

李传鹏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为主要考查内容。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的表达技巧上。

●古诗词的比较鉴赏与单首诗词的鉴赏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题型结构与阅读过程上有所不同:一是阅读对象在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鉴赏时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題者往往会选取两首在作者、主题、风格、题材、体裁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既可以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也可以是它们的相异之处。

考点透视

纵观近年的全国语文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但对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的异同,不失为一大热点。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应足够重视诗歌的比较阅读,提升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以便考生在2022年的中考中若遇此类试题时能够临阵不乱,从容应对。常见的设题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意象形象的比较:比较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的不同侧重点或其优劣;或比较不同诗歌中相同意象的意蕴的异同。

2.语言提炼的比较:不同诗歌中“炼字”艺术的比较,或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3.表现手法的比较:不同诗歌中使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及其效果的比较。

4.思想情感的比较:辨析同一诗人或不同诗人书写相似内容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等。

古诗词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都要落到前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意境、意象的比较鉴赏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 (2021年湖北省随州市)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题。

【甲】题大洪山①

(唐)杨 进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众山迤逦渐行尽,始见独尊惟大洪。

【乙】题大洪山

(宋)黄 载

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②汉沔③间。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閒看日月还。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④边。

【注】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②崔嵬:高大。③汉沔:汉水。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1)想象【甲】【乙】二诗描绘的画面,你认为哪首诗意境更美?请将这首诗的意境描述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首先指出喜欢哪一首诗。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理由并描绘画面。【甲】诗歌的大意是:随州的西南有很多山峰,它们无时不在争高斗秀。远看众山曲折蜿蜒,这时大洪山则霸气地矗立在层峦叠嶂中。【乙】诗的大意是:平旷的土地上,靠近汉水的地方,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拥来时,看不到下面的边界,楼台好像在中间的天上浮起。开窗时能看到近在窗边的雷霆,闭窗时能够看到若隐若现的日月。更有大洪山钟声能够惹起人们怨恨,南风的时候钟声能传到河南境内的八陵边。据此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甲】诗意境更美。【甲】诗侧重远景的描绘,画面中曲折连绵的群山争高斗秀,大洪山则霸气地矗立在层峦叠嶂之中,衬托出大洪山的巍峨秀美。(意近即可)示例二:我认为【乙】诗意境更美。【乙】诗重在细节(近景)的刻画,由下及上,平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中的楼台、近在窗边的雷霆、若隐若现的日月以及寺庙里的大钟,无不彰显出大洪山的高大。(意近即可)

(2)【乙】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边”的意思是“更有大洪山钟声能够惹起人们怨恨,南风的时候钟声能传到河南境内的八陵边”。根据“更有钟声最堪恨”分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对钟声爱(恨)的情感。根据“南风时到八陵边”分析,南风使大洪山上的钟声能够传到遥远(千里之外)的河南巩义(八陵),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通过夸大钟声传播的距离远,衬托出大洪山之高。

【参考答案】示例一:尾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大洪山上的钟声能够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诗人通过夸大钟声传播的距离(远播千里),极力表现大洪山之高。(意近即可)示例二: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大洪山上的钟声以人的情感,钟声有意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大洪山的高大。[ 若答“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钟声爱(恨)的情感”也可 ](意近即可)

【方法点拨】

意象、意境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意象与意境的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意象、意境作用的异同比较。

意象、意境的内涵及特点的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的内涵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进行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等方面展开。

二、语言的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例2.(2021年山东省日照市)古代诗歌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湾诗首句中的“青山”即题目中“北固山”,“行舟”“客路”已含旅途奔波之意。

B.王维诗中的“孤烟”指烽烟,“候骑”指侦察、巡逻的骑兵,“都护”指前线统帅。

C.两首诗的颈联既写景又言事,还蕴含着自然、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D.两首诗炼字精妙,“平”字写出江潮涌涨、与岸齐平,“直”字写出烟的劲拔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C项《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写景,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言事”“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无中生有;故选C。

【参考答案】C

(2)两首诗都写到“归雁”,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前者“归雁洛阳边”,写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希望书信能够到达家乡洛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雁”表面是指传书的大雁,借指自己的书信;后者“归雁入胡天”写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像蓬草和归雁一样,只身慰问边疆,这个比喻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达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参考答案】《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指北归的大雁,作者借鸿雁传书传达思乡之情。《使至塞上》中“归雁”是诗人自比,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方法點拨】

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语言比较鉴赏题本质上也是体味揣摩词语、诗句对于造境、写景、表情的作用以及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所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个更符合语境;从情感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要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异同的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用事、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二要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例3. (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塑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B.《秋思》开头的“见”字平淡却富有意蕴。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

C.《夜雨寄北》中的“寄”和《秋思》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B项诗人没有大笔浓墨地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错误。

【参考答案】B

(2)两首诗最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的分析。《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实写当前景,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秋思》诗人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寄深情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诵,却意味无穷。

【参考答案】《夜雨寄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秋思》的后两句采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写出诗人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又开封”的动作写诗人开封验看,写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无比珍视。诗人将对亲人的眷恋熔铸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方法点拨】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层次,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要结合诗句做解说,并兼有效果的分析。

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繁多,中考的古诗词鉴赏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理解判断,尤其要注意甄别那些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方法中的借代与借喻等。

四、思想感情异同的比较鉴赏

理解思想、把握感情,前提是读懂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感情。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还有以景结句,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4.(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古诗阅读。

【甲】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      、捣衣声等。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寫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参考答案】月 秋风(风)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参考答案】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意近即可)

【方法点拨】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基本方法与一般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没有不同。

(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诗的核心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3)善于抓住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等。

(2)进一步比较分析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对关键语句的具体分析。

【解题策略】

类型一:比较诗歌形象(意象)

1.解题方法

分析形象(意象)时,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人的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

2.答题模板

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类型二:比较诗歌的语言

1.解题方法

(1)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2)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

(3)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4)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

2.答题模板

(1)两诗中均写了××字。

(2)在前诗中,××字××(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诗人对××的××(追求、向往),抒发了其××的情怀。

(3)后诗中的××字,则表现了诗人对××的××,抒发了其××的情怀。

类型三:比较诗歌的表达技巧

1.解题方法

(1)明确题干要求,注意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2)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

(3)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4)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2.答题模板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其××的情感;后诗则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其××的情怀。

类型四:比较诗歌的情感态度

1.解题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2.答题模板

(1)相同点:两首诗均写了××,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2)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后诗侧重表现作者××的情感。

真题演练

1.(2021年湖南省邵阳市)古诗阅读。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 征①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思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        诗,《南征》押韵工整,押          韵。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2.(2021年四川省达州市)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甲】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3.(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的题。

【甲】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行香子

(宋)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乙】词中的“倚”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两诗词运用        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春日图景,表达了作者        之情。

4.(2021年甘肃省武威市)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残梦

陆 游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2021年辽宁省沈阳市)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夜思中原

【南宋】刘 过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①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②。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注】①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这里指礼乐制度昌盛之地。②天阊(ch`ng):天门,此处指朝廷。

A.《过零丁洋》诗中第一句,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历经磨炼,对艰难困苦无所畏惧。

B.《夜思中原》诗中三、四句,落笔自身,追述诗人当年为国家挥洒血泪的辛酸往事。

C.两首诗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描绘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D.沉郁悲壮的风格在古典诗词中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两首诗全都体现了这种风格。

【参考答案】

1.(1)五言律 in。(2)同: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对自己日渐衰老(伤时、悲己)的感伤。异:《春望》一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南征》表达出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2.【甲】词基调昂扬、乐观。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得特别充分。【乙】词基调低沉、哀婉。通过对秋凉夜中风叶、孤光明月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咏人生之短暂,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慨知音之难觅)。

3.(1)“倚”字化无形的东风为有形,具体可感/“倚”,倚靠,使东风具体可感;表现出词人悠闲惬意(或舒畅闲适/愉悦)的心境。(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寄情于景  喜爱(热爱)和赞美/愉悦。

4.示例一:我选择《残梦》。因为这首诗与上面诗词的主旨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矢志报国、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示例二:我選择《从军行》。因为《从军行》与上面两首诗词在内容上同中存异,都表达了矢志报国的决心;同时也有不同之处,《从军行》还描绘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场景,抒发了他们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言之成理即可)

5.C(《过零丁洋》中“四周星”“风飘絮”“雨打萍”只是作者的比喻,并不是写景,因此没有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而《夜思中原》中所描写的“夜月冰霜重”“春风草木荒”等景象皆是萧条破败的光景,并不优美。C项中“描绘优美景象”理解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