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个必去的苏州地标景点

2022-07-20颜凤仪

现代苏州 2022年13期
关键词:苏州

记者 颜凤仪

千百年来,一句“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写尽了人们对苏州的向往。

苏州的古韵今风,除了在耳熟能详的苏州博物馆、拙政园、东方之门等地标景点中品得,这N个苏州地标景点同样有着江南特有的情调。每一次走进,都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江南风味,撩拨起向往苏式生活的那根心弦。

平江路目光所及,皆是江南风韵

唐朝诗人杜荀鹤有诗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平江路便是彰显诗中江南韵味的一个缩影。

平江路作为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宋代《平江图》记载,平江路又作“十泉里”,全长1606米,南起干将路北到东北街,整条路都是沿着平江河而建,水路由小桥连接,形成了一个双棋盘的格局。路的两侧有很多小巷子交叉构成,如悬桥巷、大儒巷、钮家巷、中张家巷等。

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一切都是你想象中的姑苏模样。街区内巷陌幽深,透露着“古街水巷交叉过,小桥碧水潺潺流”的江南水乡风韵,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的观前街迥然两个世界。徜徉其中,会有一种穿越苏州旧时光的感觉,老式的木质窗框,古老的青石板,穿着古装走过的少女……目光所及,皆是苏州的温婉与优雅。

七里山塘追忆过往半城繁华

提起山塘街,是绕不过白居易的。他在苏州做刺史时曾泛舟“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山塘河上,欣赏两岸“河上桥影娉婷,两岸笙歌漫漫”的秀色。

清代画家徐扬绘制的《姑苏繁华图》,其中重点描述的一村、一镇、一街中的“一街”便是山塘街。画中行人如织、舟楫连片、百肆杂陈……一派繁荣景象。

踏上山塘街,两岸建筑精致典雅,街面店肆林立,空气中不时飘来江南水乡特有的味道。如果你想在朋友圈发“打卡”图,最好的取景地是通贵桥,站在桥头望两岸亭台楼阁,典型的江南水乡之景一览无余。

山塘街还是寻胜访古的绝佳之地。这儿有案可查的古迹多达二三百处,古桥、宅第、会馆、义庄、寺庙、祠堂、名人墓……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印记再现当年的繁华胜景。

留园还原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

俞樾作的《留园记》,称留园为“吴下名园之冠”。意思是说,苏州园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留园。

留园自建立以来,历经数百年,曾多次易主,也几度兴废。留园占地30余亩,以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精湛著称,布局精巧,庭院错落相连,层次丰富,能在一个园林中同时领略山水、田园、林木、庭院四种不同景色。

据说留园的花窗约有三百个,个个精美绝伦。如果你细心的话,会发现留园几乎每处房间的花窗纹案都不大相同,和屋内布局却极为搭配。花窗后面映衬着不同的景致,斑驳的阳光透过花窗倾泻进来,光影流动,像是给幽致的景致添了一层滤镜。

在流火的夏季,择半日游走留园是一件悠闲的消暑妙事。站在留园中部涵碧山房前面的大台上,一幅绝美的国画便在眼前徐徐展开,老树浓荫,楼台倒影,宁静致远,诗意悠长。“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赶巧的话,你还能在留园邂逅一场昆曲表演,聆听着抑扬顿挫的昆曲,彷佛一下子就进入到古代苏州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中。

阊门老苏州钟爱的人间风情

明代唐寅在《阊门即事》中这样描述阊门:“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曾经的阊门,俨然一个“富贵风流之地”。

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变迁。

城楼曾一度被拆除,改建后的阊门共有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为人行道。从山塘街往正东向西中市走近两百米,即可到达。登上城楼眺望,视野开阔,向西望去,可以看到隔着护城河的山塘街。

阊门一段至今生活气息浓郁,从西中市到阊门城墙,再到石路商圈和山塘街,商铺林立,人声鼎沸。最引人注目的是人人皆知的阊门姚记豆浆。这家24小时营业的豆浆店,是许多苏州人心目中真正的“深夜食堂”。

这里也是老苏州“慢生活”的真实写照,街边晾晒衣物的阿婆、悠闲骑车的市民、懒散自在的猫狗……延续着浓郁的市井烟火气息。

寒山寺《枫桥夜泊》中的千年名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落第学子张继在姑苏城外,眺望姑苏台,满心悲愁之下写下千古绝篇《枫桥夜泊》。

也正是因为张继的诗句,许多人对寒山寺充满了向往。

这座古寺坐落于苏州城西枫桥古镇、京杭运河东岸,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因“夜半钟声”闻名的钟楼。

如今,来到寒山寺周围,依然可以看到唐朝遗址下的枫桥。气势恢宏的建筑,映衬着蓝天与绿树,有一种历史与现实交融碰撞的美感。寺庙内,游人如织,或烧香拜佛,或参观游览,上香所弥漫的烟仿佛让人穿越千年。

天平山一代先贤的风骨之山

天平山,是苏州人心中的后花园。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游访天平山,写下了:“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的著名诗篇。

天平枫色是当之无愧的吴中第一胜境。每到深秋时节,前来赏枫之人络绎不绝。入目皆是五彩缤纷、锦绣一片,宛如一抹绚丽的彩霞挂在山间。半山腰枫林上方的望枫台是最佳观赏处,那枫叶色素的变化往往顶部先红起,由上而下,循序变化,蔚为壮观。

枫树在现在的季节里同样赏心悦目。夏季的枫树,枝繁叶茂,荫翳蔽日,满目翠绿,像极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阳光透过嫩绿的枫叶洒落,林间阵阵微风吹过,婉转的鸟鸣此起彼伏,犹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天平山中的范仲淹遗迹曾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打卡圣地,范成大、文徵明、唐寅、乾隆等均是其中一员。踏山时,不妨探幽一下位于天平山东北脚的“范氏古墓群”,墓前松柏繁茂,山溪曲折,与范氏后裔手植的红枫交相辉映,塑造着江南文化的肌理。

紫金庵古刹虽小,宝藏无穷

因《待无恙,君再来,访苏州,探江南》而名声大噪的紫金庵,坐落在太湖边的东山,四周山陵起伏,松竹苍苍,幽静清雅,颇有古意。正如明代顾超所咏叹:“山中幽绝处,当以此居先,绿竹深无暑,清池小有天。”

紫金庵山门矮小,与平常人家的院落大门一样毫不起眼,横额镌“古紫金庵”四字。古刹虽小,仅为一殿一堂,却是一座资深的古庵。

大殿左右两壁有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作品,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精华。这几尊罗汉姿态各异、容貌各异,富有个性特征,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恬淡安详、有的刚烈威严、有的凝目远望、有的面露喜色、有的俯首沉思、有的醉眼矇眬……郑言绍在《太湖备考续编》中称“诸佛各现妙相,轩渠睇睨,奕奕有神”。大殿三尊如来佛,形制古朴,在同类塑像中所少见。观音像神情安详庄严,有唐塑“吴带当风”之貌。

罗汉殿后面是净因堂。净因堂西侧有白云居、晴川轩、听松堂等建筑,环境十分幽雅,值得来一探究竟。

石湖风景区凝聚江南田园山水精华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而六临石湖,赞曰:“佳丽江山到处同,惟有石湖乃称最。”

石湖,是太湖的支流,居上方山东麓,离苏州城西南九里。石湖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人文荟萃,风光柔美秀丽,凝聚江南田园山水精华,又有无数历朝遗迹散布其间,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尽笔墨。

远处湖水映山,沙渍映水,扁舟荡漾,帆影翩翩。近处坡堤上绿树烟柳,游人在行春桥上赏景,极富生活气息。这是文徵明所作《石湖清胜图》里的石湖景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范成大笔下蜿蜒的行春桥犹在,就位于石湖北渚的茶磨屿下。而在行春桥观看“串月”之民风也流传至今。

如今,游览过石湖美景的文人墨客早已不在,石湖也变成了一座休闲、娱乐、健身的公益性、开放性城市公园——石湖风景区。当你行走在石湖风景区,抬头,是保存完好的宋代寺塔,低头,是当年乾隆走过的御道,感受到的是一方封藏了数千年的湖光秘境。

林屋洞别有洞天,如梦似幻

你知道400多年前,徐霞客是从哪里迈开了游历考察祖国大地的第一步的吗?就在苏州西山的林屋洞。

实际上,古代很多人都喜欢钻林屋洞,清代赵怀玉在《林屋洞》中记载了一次神秘的探洞之旅:“初犹龛可容,渐觉釡低覆。蛇行辞杖策,蚁伏嫌襟袖。惊霆左右转,骇石首尾斗。阴阳异旱潦,明暗杂昏昼……”

林屋洞是一个太湖溶洞,位于太湖的湖岛里,被茫茫的太湖水包围着。据《云笈七签》等道教经典记载,林屋洞为第九洞天,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如今,林屋洞洞口石壁上还镌刻着“天下第九洞天”等大字。

在现在湿热的季节里穿行林屋洞是极凉快的。一进洞,一股凉气扑面而来,神清气爽。走过狭窄的洞口通道,眼前豁然开朗,广如大厦,立石成林,地下的石笋和洞顶的钟乳石相应而生,奇妙无比。再往里走,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时而狭窄,时而开阔,绚烂的灯光让你每一步都走得变幻莫测。

明月湾古村一砖一瓦诉说诗意与古老

明月湾村,是个西山岛上有着如画一般景致的古老村落。《苏州府志》记载:“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传说吴王携西施在明月湾赏月,名“明月一湾”,又因整体地形地貌酷似明月而得名。

进村便能看到位于村口的古樟树,相传由唐代诗人刘长卿所植,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古樟树孑然高耸,茂密蓊郁,如一位慈祥的老者,护佑世世代代的村民。

村内阡陌纵横,屋舍俨然,处处展示着独特的江南乡村风貌。在村巷里穿行,曲径通幽,巷弄深深,斑驳的墙头上长满了野草藤萝,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小巧的菜园果园。村内尚有多幢留存完好的古民宅,一砖一瓦都向你诉说着明月湾村曾经的往事。

明月湾村至今保留着清乾隆年间修建的石板街,由4560块花岗石铺就,下面是排水沟,能够迅速排干雨水和山洪,因此有“古有明月湾,雨后穿绣鞋”的说法。

同里古镇醇正水乡,旧时江南

“醇正水乡,旧时江南”,说的便是这座清丽古朴的小镇——同里。这里家家临水、户户通船,有着“水乡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景观,因而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

和其他水乡古镇相比,同里有自己独特的韵美。因水成街、成路、成市、成园的同里,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成了一体。小镇也因此被网状分布的河流分隔成七座小岛。小岛又由四十九座古桥相连成一个整体,其中粉墙黛瓦的明清古建邻水而建。穿行于古镇之间,随处可见河岸浣洗的居民,及穿巷过桥的乌篷船,颇具古典神韵。

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从宋元明代起,同里已是吴中重镇,商贾云集,车水马龙。镇上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一园、二堂值得一看,它们就是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这些景点也展示了同里厚重的人文底蕴与古建的高超技艺。

同里古镇不大,茶馆却星罗棋布,足以看出当地人对于喝茶的热爱。有空不妨去茶馆点上一壶茶,听听评弹、宣卷,体验一回同里茶客的美好。

香雪海白梅似海,暗香浮动

光福诸峰连绵,重岭叠翠。每当冬末春初,梅花在邓尉山一带,弥漫三十余里,一眼望去,白梅似海,令人怡情陶醉。清初江苏巡抚宋荦触景生情,题下千古绝名“香雪海”,于是香雪海闻名。

邓尉山植梅历史可远溯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东汉大司徒邓禹在此隐居时,那里已是“路入冰霜隆,寒香袭客衣”了。到了宋元之后,成了“隙地遍地种梅,蔚然如雪海”。以后越种越多,以至遍地皆梅。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可见那时已“邓尉梅花甲天下”了。一年一度的邓尉梅花,吸引无数游客,久而久之,“邓尉探梅”成为岁时风俗,每至花期,寻访者络绎不绝。

赏梅的最佳处莫过于西崦湖滨吾家山,每年的“梅花节”也都在此举办。这里还有十余方摩崖石刻和造型别致的梅花亭,以及粉墙黛瓦的闻梅阁,登上观梅亭远望梅花海景就是另一番人间仙境。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倾听金砖如磬的金石之音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位于相城区元和街道,这个片区历史上称为陆墓镇,是明清烧窑制砖的集聚区。明清时期,陆墓窑里烧出的砖,一直是皇家专用,故宫里的每一块砖均出自这里。“现在海内外留下的金砖,基本均出自相城”,可见当年这里制砖业的兴盛。

御窑金砖博物馆在苏州算是与众不同的。这座风格迥异的建筑,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心中的网红打卡地。

博物馆前厅高大,让人有入朝堂的感觉。三个展厅将御窑金砖的不同历程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诠释了御窑金砖从苏州阳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质原料到王朝最高殿堂基石的整个身份转变的过程。

记者最喜欢的是由空心砖构制的进出通道,既有苏式园林曲廊通幽,又有规整严谨的排列。砖石镂空的运用、光线的引入,让通道充满了江南的轻灵。尚未入馆,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风景。

猜你喜欢

苏州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让安家在苏州的他们,共享“家”的温暖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苏州名人馆藏品选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百园图
有味道的苏州云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