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兵新曲再续凯歌

2022-07-16佳/文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2年7期
关键词:临港方舱产业园

李 佳/文

2022 年春夏,在上海声势浩大的、抗击新冠病毒工作中,一座方舱医院建起于东海之滨、海天相接处,从动工到投入使用,仅用时8 天8 夜。

2022 年4 月5 日,上 海临港方舱医院正式开舱,接收感染者隔离治疗。这里规划整齐,设计简洁大气,蓝白相间的外观,给人以一种舒适、宁谧之感。这间医院可容纳1.36万张床位,因其良好的软硬件设施,被称作“上海方舱的天花板”。5 月21 日,临港方舱医院正式休舱,累计4.7 万余名病患从临港方舱康复出院。这背后,不仅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细心照顾,还离不开1800 余名后勤人员的默默付出。

面对如此众多的后勤人员,其排岗、进出舱、核酸检测、用水用电安全、施工和生活安全等等,该如何保障,由谁保障?战疫形势严峻,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在方舱四周、大多数人目光未及之处,有人始终“用脚步丈量”方舱的平安,每巡视一圈就是几千步,白天、夜晚步履不停;任何细微的安全漏洞,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所有不起眼的安全隐患,都被第一时间排除。

在这群安全守护者中,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年近五旬,身材虽不高大,脊背却格外笔挺。他动作飒爽干练,作风雷厉风行,自4 月10 日进驻临港方舱起,他忙碌的身影、爽朗的声音便遍布整个工作区域。每每见到他的身影,人们总会感觉格外安心,虽只有短短一个多月,但这位话语不多的人,却将一种笃定印在所有人心里:“有他在,没问题!”

他,就是浦东新区“最美退役军人”之一、临港航空公司安全管理部副总监高洵。如今,因为抗疫,高洵这位“老兵”再次上了“前线”,又多了一重新身份:临港方舱退役军人突击队队员。

自贸区奏响“平安曲”

在高洵心里,自己就是一名“老兵”,无论走到哪里,这份情结都不褪色。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结,也同样种在他心底:消防。他常把一句话挂在嘴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因为高洵曾是消防兵,从1994 年参军,到2018 年转业,他在消防部队拼搏了24 年,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消防事业。

2018 年12 月 底,高 洵的军营生涯走近尾声。面临转业,许多人都困惑于类似问题:我要去哪里?究竟做什么?而高洵却没有太多犹豫。彼时,他在浦东消防支队临港消防大队任党委书记、教导员。那时的他,从上海“中心城区”——长宁调到上海最东面、正在开发中的临港,已近两年。临港的发展速度振奋他,日新月异的城区面貌感染他,与临港“接触”越久,他就越坚定了一个决心:扎根临港、建设临港。至于做什么?当然是“老本行”:消防安全管理。高洵有一个愿望:如果能把消防专业知识和部队管理经验带到企业中,以此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我的工作就有价值。

哪里最需要,便到哪里去。这,就是真正的军人精神。

2018 年底,高洵转业到上海临港产业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安全管理。彼时,正是临港的用人之际,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挂牌在即,许多重要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筹备,越来越多公司准备“落户”临港产业区,许多大企业、新兴技术企业正筹备上市……临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而与之相应的是,安全管理必须跟上;在“大发展”的节奏下,安全一旦有疏漏,就将是“一票否决”。

在如此“大背景”之下,高洵无疑任重而道远。初来乍到,新环境、新身份,没有太多时间留给他去适应、去调整。于是,他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发挥到极致,以最快时间融进“新角色”。很快,高洵便找到了“用武之地”。

通过细致走访、调研,高洵迅速熟悉了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区的环境、现状、人员、设施……并从中发现了安全管理漏洞。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多、工地多,根据高洵的经验,这些地方都容易成为薄弱环节、隐藏安全隐患。于是,初来之时,他便将工地安全巡查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果然,通过巡查,安全问题暴露出来,比如,工地的临时宿舍里,有工人使用大功率电器,且现象普遍。经过详细了解,原来是有工人吃腻了食堂,想给自己“开小灶”。原因有情可原,但做法实属危险,多年的消防经验让高洵警觉起来。他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公司领导,并以安全部门的名义开具“整改通知单”。然而,观念和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许多人对此置若罔闻,或短期整改后又故伎重演。对此,高洵提升了巡查的频次、力度;对于屡教不改者,便提请属地消防部门督促落实……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产业园区工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就是这样被高洵锲而不舍、一点一滴“磨”出来的;园区内的安全隐患,也是这样被他一步一个脚印“磨”没了的。

即便如此,高洵依然觉得不够。从事消防工作24 年、其间长期担任战训干部,高洵深知观念、意识转变的重要性,更知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的必要性。在查堵漏洞的基础上,他要为临港的这片产业园区引入更高质量的安全培训、建设安全制度体系、开展实操性安全演练。

在高洵的推动下,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区有了属于自己的安全培训,公司员工和园区工作人员每年有2-3 次培训机会。培训由高洵亲自策划、安排。对此他格外用心,每一次,都尽量确保让大家学到新知识、让大家感兴趣。不仅是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他也花功夫,做到形式生动、丰富,有进消防大队参观的,有邀请教官上门实地讲解的,还有传授逃生技巧、使用消防设施的……渐渐地,这些培训课程为员工们喜闻乐见,每一次都听得饶有兴致。有时,高洵还亲自“上阵”。2020 年“消防安全月”培训,就是他主讲的。那一次,公司高层也参加了。课后,领导兴致勃勃地说:“我一看您这位老师就是专业的。”高洵闻言,骄傲地答:“我当了二十几年消防兵!”领导由衷赞叹道:“难怪!全是真功夫。”

不仅是培训,自打高洵来到临港产业园后,园区开始有了初具规模的应急演练。策划、组织演练的,正是高洵。通过对园区深入踏勘、调研,他将不同时期的应急演练分为不同“主题”,如:上半年,防汛防台;下半年,疏散逃生……而每一场应急演练的方案、实施和总结讲评诸环节,也都由他亲自“操刀”,尽量确保演练的专业性、实操性。

安全管理,是最不易见“成果”的工作之一;大多数时候,没有隐患和危险,就是最大的成果。然而天道酬勤,只要付出,总有一天会被人看到。高洵扎根临港产业园区3 年多以来,公司每年的安全工作成绩均名列集团前茅;不仅如此,安全系数的持续提升,还成为推动更多企业“落户”临港,助推园区企业成功上市的“加分项”;在临港产业园区,越来越多人从安全中获取了实惠,获得了安心。2020 年11 月,高洵因为忘我的付出、出色的工作,获得“年度公司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安康杯安全文化宣传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疫情防控期间,高洵每天连续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走遍了临港方舱的每个角落

抗疫一线吹响集结号

“不算什么困难”是高洵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年近五旬的他,质朴厚道,不善言辞,被人夸奖的时候,总是不好意思,若实在感觉窘了,他便会说上这样一句。他这样说,也这样想。20 岁便离开家乡参军,在军营淬炼了20 多年,什么样的苦累,高洵未经历过?如今,年近半百,任凭再大的风浪、再多的艰辛,在他眼里,都看得云淡风轻。

“不算什么困难”的事,有他在抗疫最前线的坚守。2022 年3 月2 日,高洵工作调动到上海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是临港新片区的重点企业,因为是新成立,缺少安全管理方面的人才,高洵因此被委以重任。不想,他刚到新岗位报到,新冠病毒疫情便在上海蔓延,很快便波及到大飞机产业园。于是,高洵还没来得及完全熟悉新环境,便迎来了封闭式管理模式。

这无疑是一项全新挑战,不仅对于高洵,大多数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未曾遇到过如此艰难的时期。大飞机产业园中,有2000 多人,其中包括公司员工、工勤人员和工地工人;大飞机产业园正在大刀阔斧的建设当中,到处都是工地,以及鳞次栉比的板房临舍。要在这样的地方,既确保消防安全,又确保防疫安全,谈何容易?肩负起此项使命的,只有8 个人,高洵便是其中之一。通过细致踏勘,根据园区客观环境、软硬件设施情况,他们设置了安全卡口、制定了安全制度、出台了防疫细则。每一天,他们都开展安全检查;每一次组织核酸检测,他们必然在现场维持秩序;为防止有人夜间偷溜出园,他们又增加了夜班频次……通过事无巨细、查缺补漏,封闭式管理20 余天来,园区安全始终平稳可控,2000 多名人员始终保持“零感染”。

“不算什么困难”的事,还有高洵在临港方舱的默默奉献。3 月29 日,作为大型国企,临港集团危难关头勇担重任,承接了临港方舱医院的建设运营。从那一刻起,高洵便把方舱的建设和安全,与自己紧密联结在一起了。他像一名“新兵”一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随时准备主动请缨、战斗到最危险的地方。在集团上下艰苦奋斗、超常投入下,临港方舱于4 月5 日交付使用。此后不久,“退役军人突击队”的集结号吹响,已经连续奋战20 余天的高洵第一时间应征,而后“衣不卸甲”、马不停蹄地赶到方舱报到,负责“蓝色区域”的安全管理。

初到方舱,就是“满负荷”运作。军旅生涯养成了高洵“停不下来”的习惯,转业后,“满负荷”几乎成为他的一种风格,更何况是在抗疫如此关键的时期呢?刚到岗,高洵便着手熟悉现场环境,开展安全检查。在他眼中,像方舱医院外围这样的临时建筑群,正是易存在消防隐患的防范重点。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主动对接属地消防部门,出台《安全防范管理提示》,并建立了信息互通、分析研判、联合督导等工作机制。转业前,高洵是临港消防大队教导员,如今虽已转业,但大队里的许多队员是他带出来的“兵”,与这位“老领导”再次合作,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默契。这种默契,也促使着双方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

高洵将自己在消防、在公司积累的有效安全管理模式引入到方舱。初来的第一周,他便张贴安全宣传标语30 张、拉横幅8 条,像日常安全检查、隐患及时整改和网上通报讲评等,更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他每天连续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脚步走遍了方舱“蓝色区域”,再小的隐患都难逃他的双眼。

4 月13 日,高洵在巡查中发现:A 舱有一个消火栓被建筑废料遮挡,消防通道也被建筑垃圾堵塞。当时正值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入院的高峰期,工作人员都忙,一时间找不到帮手。情况紧急,高洵想到了昔日的战友兄弟,遂向他们求助。在两名消防员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那几天大风大雨,清理完成的时候,几个人的身上全湿透了。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迄今为止,经高洵发现并督促整改的安全隐患达80 余处,扎实的成效,获得了方舱现场指挥部领导的点名表扬。

4 月中下旬上海雨水多,而临港方舱就建在海边,多年的经验告诉高洵:像这样的地势,一定要防水防涝,更何况,方舱的板房是“芦苇荡上铺水泥”“空地上浇筑混凝土”建造的,最怕的就是积水。雨水最多的那几天,方舱排水成了悬在高洵心头的大问题。为了及时发现积水点,他每天都在雨中不停巡查,方舱8 个区域,共计800 余间板房,通常一圈走下来都是几千步。那几天,他的“刷步”数每天都突破2万。每当发现积水点,高洵就立即通知现场工程部门,用电动抽水泵抽水。电动抽水泵功率低,实在抽不动时,他便联系消防大队,借用消防车泵。在高洵的昼夜巡查、精心维护下,纵然雨水再多,方舱板房始终安然无恙。

“不算什么困难”的,还有高洵很少向人提起的,他已两个多月未曾回过的家。他的家,在浦东惠南镇,离他工作的地方并不远,但因为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家和临港之间成了“最遥远的距离”。高洵的丈母娘身患脑梗,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生活不能自理。老丈人70 多岁了,身体也不好,全靠他们夫妻照顾。孩子上高二,学业越来越吃紧……因为高洵在外忙,这些全都落在了他爱人一人的肩上,高洵心里何尝不愧疚、不心疼?纵然如此,在他这个“老兵”的眼中,这都“不算困难”,为了抗疫的最终胜利,他和家人都可以默默克服。

如今,在抗疫前线坚守两个多月的高洵,心里更多了一种笃定,他坚信:疫情必将过去,经历过此番磨炼的自己将会变得更强,今后不管有多少艰难,都将责无旁贷地做好。参军廿四载,转业三年。高洵用最美好的年华书写军人情怀;军营也用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意志、忠诚奉献肯担当的精神塑造了他。不论是否身在军营,高洵骨子里始终是一名军人,哪里需要去哪里,哪有危险都当仁不让;无论到哪里,他始终是那个敢打善战的“兵”。年近五旬的他,还是当初那个“少年”,安于平安、守住初心,每一步都步履铿锵、脚踏实地。

猜你喜欢

临港方舱产业园
上海临港的海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方舱日记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