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视域下科普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

2022-07-14苏周平

中国市场 2022年18期
关键词:螺旋科普建构

赵 阳,苏周平

(河南省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科普产业是指“从事科普产品生产和提供科普服务的经营性产业”,具有社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征,[1]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国科普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2020年年底科技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至2019年年底,拥有科普场馆1477个,较2018年增加1.08%;建设科普网站2818个、科普类微博4834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9612个,分别较2018年增加4.84%、72.09%和36.01%;参加科普活动人次达11.49亿,较2018年增加28.65%。[2]但由于我国科普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产业规模小、上下游衔接缺失、市场化水平低、产业主体活跃性不强等问题。[3]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根源,在于产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的薄弱与缺失。基于此,笔者基于三螺旋理论模型,试图建构科普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以期激发科普产业主体发展活力与创新合力,推动科普产业高质量发展。

1 三螺旋理论模型简析

三螺旋理论被学界视为创新研究的新范式,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等人创立的。该理论描述政府、企业与高校三个螺旋主体在协同创新中,形成了螺旋状的组织结构,以及彼此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见图1)。其基本观点是:其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三个螺旋主体彼此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只有促进横向和纵向合作与交流,才能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其二,在协同创新中,三个螺旋主体均是创新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其核心在于建构充分信任与密切合作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其三,三个螺旋主体之间虽然边界模糊,但彼此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界限,具有一定的独立地位与身份,既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又可以发挥部分其他机构范围的作用,彼此重叠、互惠互利、和谐共生。

图1 三螺旋理论模型

科普产业创新,单纯依靠三个螺旋主体中的任何一个,都难以而且也不可能实现科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只有打破彼此之间的组织边界壁垒,促进彼此的渗透、交叉与融合,才能建构和形成我国科普产业螺旋上升的态势。换言之,政府、企业与高校是密切相关的螺旋主体,它们在螺旋状的交互交融中由于创新资源及要素的重新集聚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重叠区域以及不同的组织模式。在图1中,科普产业协同创新既存在“两两协同”的组织模式,如A区(政校融合区域)、B区(政企融合区域)、C区(校企融合区域);也存在三螺旋协同组织模式,如D区(三螺旋融合区域),这是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新组织范式。

2 建构科普产业三螺旋协同创新机制的多重逻辑

2.1 政策逻辑:强化科普产业协同发展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强调协同发展科普产业。比如,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强调,科技服务机构要加强区域协作,推动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2015年颁布的《关于共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意见》(发改高技〔2015〕3065号)强调,要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打造双创蓬勃发展新局面;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要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发展格局;《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并动员科研院所、学校、企业建构“开源、开放、协调的全社会科普大格局”等。这些政策,明确了科普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凸显建构科普产业三螺旋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2 运行逻辑:科普产业利益共同体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尔·布利克指出,一个组织的“协作能力和意愿就是预测其能否成功的最佳标准”。[4]而在科普产业创新中,三螺旋主体具有共同的协作意愿。从政府看,作为科普产业的信息集散中心,不仅能够为高校与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而且能够为其提供创新信息、搭建创新平台,引导其融入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高校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决定其顺应产业经济发展与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式、模式和规格,从而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从企业看,其创新力、发展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人才支撑,这就需要其与高校之间合作。总之,政府是科普产业制度保障主体,高校是科普产业人才与知识输出主体,企业是产业科普创新主体,三个螺旋主体是科普产业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的深度融合、高度合作、密切协同是新时代我国科普产业螺旋式上升、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2.3 价值逻辑:三螺旋协同创新的优势

三螺旋协同创新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能够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其优势在于:首先,更加有利于整合配置科普产业创新资源。该组织模式由于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使之可以基于市场需求而快速整合科普产业创新资源,并实现最优配置。比如,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够促进三螺旋主体创新资源优势互补,深化高校、企业供给侧改革,提升科普产业创新效能。其次,更加有利于实现科普产业投入的多样化。基于三螺旋理论,政府、企业、高校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三螺旋主体基于共同的利益与目标,通过有效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合力推动科普产业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与分配流通,使得科普产业融资渠道得以拓宽,从而摆脱单一投入、独自发展而资金不足的困境。

3 科普产业三螺旋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

3.1 建构和优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科普产业创新是三螺旋主体基于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协同创新的网络中,通过优化配置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研发科普产品、优化生产与经营模式的创造性行为。这一创新过程,具体由决策、实施、反馈和实现等若干环节构成。其中,决策主要是指创新主体以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为指导,把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使市场需求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和根本动力,使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实施主要是指三螺旋主体优化配置创新要素,研发科普产品、优化生产与经营模式的创新过程;反馈是指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三螺旋主体通过及时反馈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之达到最优状态;实现是指企业把科技创新成果或产品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的过程。这一运行机制是一个螺旋互动、单向操作、持续反馈、不断创新的运行过程(见图2)。

图2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这一运行机制也是一个互动自反机制,即三螺旋中的各个主体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也在扮演着其他参与主体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为高校和企业科普产业创新活动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政策指导与服务,加强宏观调控,并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高校和企业应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强化主体功能创新,为市场生产和供给更加丰富、更有品质的科技产品与服务。

3.2 建构和优化协同创新扩散机制

扩散机构无论对于三螺旋主体的创新行为,还是对科普产业创新过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扩散,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创意思想在三螺旋主体之间的分享、交流与协作。其实现机制主要由供给方、需求方、创新成果、扩散媒介等构成(见图3)。一般情况下,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扩散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创新成果在企业或高校内部扩散,即扩大其应用范围,并进一步激发企业或高校的科技创新,但这一结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二是在相关主体之间扩散,其扩散范围及其影响均远远大于前一种扩散方式,它不仅容易形成扩散效应的叠加,也容易激发企业或高校的科技创新。在科普产业协同创新中,三螺旋主体,特别是高校和企业应丰富科技创新资源的储备,强化扩散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同时应借助媒介,跟踪和研究国内外科普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建立科普产业前沿信息与技术的搜索数据库,以促进科普产业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扩大科普产业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

图3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扩散机制

3.2 建构和优化协同创新激励机制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动力是否强劲,创新的时间是否持久持续,创新产品的产值率与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激励主要源于市场的反应与政府的政策激励。就市场反应而言,科普产业市场对三螺旋主体,特别是对企业呈现出较强的激励功能,一方面,科普产业市场竞争激烈,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创新,否则便会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科普产业创新具有高收益、高回报率等特点,吸引和激励着企业通过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就政策激励而言,近年来,虽然我国就科普产业创新做出了中长期的战略规划,但相关激励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应在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盗版和仿冒行为,为三螺旋协同创新和科普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螺旋式协同发展,是推动科普产业螺旋式上升、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在三螺旋协同发展中,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同机制,推动三螺旋主体协同创新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而这也正是建构科普产业三螺旋协同创新机制的多重逻辑使然。

猜你喜欢

螺旋科普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科普达人养成记
建构游戏玩不够
螺旋变变变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