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路径探究

2022-07-08赵霞李雪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院校

赵霞 李雪莲

[摘           要]  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是当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全方位育人在高职院校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育人内容全方位、育人途径全方位和育人主体全方位的三个维度完整准确地认识全方位育人内涵,并从育人目标和育才目标相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角度理解全方位育人目标,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等举措推进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创新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内涵;目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25-0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018年,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三全育人”改革的系列文件,有力推动了高校全方位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三全育人”,时间设定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9日,共发表论文1627篇,2017年22篇,2018年142篇,2019年762篇,2020年855篇,论文发表数量和研究热度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从目前来看,全方位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对全方位育人内涵、目标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完整的理解全方位育人内涵、育人目标,探究其建设路径,对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職院校全方位育人内涵解析

全方位育人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但在之前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往往把全方位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一项内容,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理论研究,推进实践创新。这样做其实回避了对全方位育人概念本身进行必要的说明和界定,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将全方位育人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使用,自然不必解释;另一方面全方位育人与“三全育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含义相近、性质相似,其内涵边界的“不确定”,导致其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然而,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对全方位育人内涵、目标的讨论,故不可避免地对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泛用甚至乱用,不可避免地在全方位育人实践中无法实现其宗旨。目前,针对全方位育人的研究还有一定局限性,如“全方位育人,一方面指调动各相关育人主体,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1]。“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2]这些解释都侧重从全方位育人途径的视角进行分析,看到了各种教育载体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但这样的解释有失全面。

全方位育人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教育大国向教育现代化强国转变过程中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通过采取“五育”并举的方法,实现其教育目标。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在“全”上,其丰富内涵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首先,全方位育人在育人内容上是全方位的。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还要对学生进行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教育,不能只顾其一不顾其他。其次,全方位育人在育人途径上是全方位的。既注重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同时还要抓好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育人课堂)建设,既建设好思政“小课堂”又发挥好“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实现三个课堂联动育人。最后,全方位育人在育人主体上是全方位的。就学校范围而言,育人主体既包括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又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各部门、处室的管理者。

从育人内容来看,全方位育人内容至少包含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德育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和实现为党育人的根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法律上和心理上的教育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智育是育人的基本目标,通过知识讲授、技能传递,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具备一定技能,从而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体育是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他育人目标很难实现;美育是通过美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育是通过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并形成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五育”作为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内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统筹推进实施。

从育人途径来看,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知识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第三课堂(网络育人课堂)的协同作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融合,对学生进行“不断线”“无死角”的全方位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传统教育模式下两个主要阵地,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社会化的发展,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益盛行,网络已经成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益补充。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相衔接、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融合,提升了教育的全方位,增强了育人实效、育人吸引力和亲和力。全方位育人能够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各自优势,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不断线”“无死角”的全方位教育。

从育人主体来看,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政府、家庭、行业企业、学校、教师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全方位育人的主体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来解释。从宏观的维度来看,全方位育人主体主要指社会层面,比如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等等,这些都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影响。从中观的维度来看,全方位育人主体主要指政府、家庭、学校、行业企业等,这些行为主体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微观的维度来看,全方位育人主体主要指专业教师和除专业教师以外的其他教职员工,其他教职员工通过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专业教师一起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目标

全方位育人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体来说,就是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目标是在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现了育人目标和育才目标、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目标体现了育才目标与育人目标的统一。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政治高度,从育人理念、育人途径、育人主体及育人目标等方面入手,解决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实现育才的同时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目前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实践来看,部分高校育才目标与育人目标相脱节,比如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忽视文化素养、道德品行教育,重视教学改革忽视育人改革,重视项目建设忽视学校内涵建设,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之所以这样,多是因为全方位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目标体现了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统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是要获取知识、增长本领、养成素质,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因而,全方位育人目标既包含个人价值目标又包含社会价值目标,两者是一致的、统一的。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受办学功利化、项目化的影响,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就业率和争取项目建设,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忽视了思政课和文化素质类课程建设、考核和资金、政策支持,导致部分学生工作后出现本领恐慌,无法很好地胜任岗位对人才的综合需求。

三、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站位,树立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3]因此,全方位育人目标的达成首先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明确育人目标,统筹推进全方位育人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加强政治引领,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其次,加强学习,现阶段尤其要加强对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教育政策的学习,深刻领会政策文件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全方位育人内涵,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推进全方位育人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坚持“五育”并举、协调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五育”的育人价值,让“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育”融合、“美育”熏陶、“劳育”促进的教育方法,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追求。

(二)深化改革,建立全方位育人课程体系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4]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课程建设体系、课程标准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础性工作。在课程建设内容和目标上,要突出立德树人,体现育人全方位;在课程建设标准上,要以是否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标准;在评价体系上,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德技并修,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养评价。首先是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在办好思政课和上好思政课上求实效,坚持价值引领,将课程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对应,与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相对接;其次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构建专业教育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形成各体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联系,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对接、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为培养全面发展、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三)健全机制,建立全方位育人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全方位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覆盖所有党政工团和教学系部,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动力,激活各部门和各教学系部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全方位育人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全方位育人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瞄准全方位育人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方法。认真分析全方位育人机制建设、课程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问题找准了,方向对了,才能更好地推进全方位育人工作。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改变单一的通过答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可以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技能操作转化为学分或折合成分数,通过改变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力,实现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三是要坚持“一体化”思政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调推进。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发挥思政课作用,达到育人效果,就需要把思政课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全过程,从制度体系建设、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和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三方面入手,搭建全方位育人的一体化平台,统筹开展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统筹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统筹开展理论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并将其贯彻到全方位育人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朱彦妮.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9).

[2]邓红燕,周赞梅.三全育人背景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10).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01-15].http://www.xin 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