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的活态呈现

2022-07-07聂峥嵘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活态客家人村落

聂峥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文旅融合,旨在通过旅游的外显方式,让人们深刻感知文化,并从中体会到文化带来的乐趣和享受,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验方式。自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整合为文化旅游部以来,各地方纷纷开始探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酝酿、筹划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着力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着力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的科学思路和扎实举措。由此可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旅游业发展之大势所趋,是文化兴旅、振兴经济的意义所在。

北海合浦县有着30余万的客家人口,约占全县的40%,说客家话的人分布于全县所有的13个乡镇。其中,公馆镇、白沙镇、闸口镇和曲樟乡的客家人最为集中。本文将以曲樟乡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村落为实证地,带入文旅融合的思路,研究客家传统村落的活态呈现路径。

一、文献回顾

国内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背负着数十载对故土思念的客家人从各地纷至沓来,陆续出现各种探亲潮、访祖寻根潮等,由此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客家文化的关注以及对客家人回乡之行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的思考,进而掀起了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热。俞万源等回顾了我国客家文化旅游2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结其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以及客家文化的发展趋势预测[1];继而又运用游客满意理论,对客家文化旅游进行测评,并进一步提出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2];俞万源还总结了我国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认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客家文化旅游区域协作研究、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客家文化生态研究等方面[3]。张玉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以广东河源客家旅游地为案例地,探讨了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4]。邱国锋从客家物质文化、客家制度文化和客家精神文化三方面阐述了客家文化的内涵,强调客家文化在民俗风情、语言、民间宗教、建筑、饮食等方面的特色魅力,并“世界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提出在旅游开发中进行生态保护与开发的策略措施[5]。陈旖倩认为将客家文化融入旅游品牌中,有利于打造地域性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提升旅游品牌的竞争力[6]。张媚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广东梅州客家文化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7]。宋霞从旅游文化营销的视角探讨了台湾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8]。袁晶等在产业融合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客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客家旅游和客家文化协调发展提供一套可行的发展之路[9]。

国内对客家文化旅游的相关的研究,从地域范围上看,多集中在广东、江西、福建、台湾等地,而对广西客家的研究偏少,对北海客家文化的研究亦不够成熟。即便如此,仍然有些学者取得部分成果。刘道超以广西北海客家为中心,分析了客家族群的海洋精神及其在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0],可为一明显事例。周建新等在分析广西客家文化优势特征之后,提出了广西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思路[11]。刘成明以广西合浦曲樟客家围屋为例,探索传承岭南客家文化和客家建筑的精神,对合浦县曲樟客家围屋做了空间再生设计方案策划[12]。陈迪研究分析了广西合浦县的客家话语言,并对其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智慧系统建设的新思路[13]。后三者也属于较典型成果。

综上,学术界对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对广东梅州、江西赣州、福建永定等地客家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思路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对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现状

(一)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赋存

曲樟乡是北海合浦县客家人分布最多的4个乡镇之一。明代的王士性所著的《广志绎》中有描述古廉州居住的“四民”,即四类定居在合浦的百姓,分别是住在城郭的商人、深居远村的越人、舟居深处的疍家人以及从福建迁徙而来客家人,他称这些客家人“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14]24。元末明中,朝代更替,战乱频繁,不断有从江西、福建迁入的客家移民,曲樟乡的客家人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迁入。曲樟乡几乎全乡皆是客家人,主要姓氏为陈姓。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一族原是江西人,后因战乱迁居福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陈氏先祖携妻挈子继续南下,择廉州府六湖垌安定下来,六湖垌便是今天的曲樟乡所在地,他们起屋造舍,开基创业,距今已有500余年,在这个地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客家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无比重视的,下面以曲樟乡几处客家人聚居的村落为代表,其文化资源禀赋整理如表1所示。遴选璋嘉村委老屋村、山心村委黄泥秀村和曲木村委曲木村,依据是老屋村入列国家级、自治区级的传统村落名录,黄泥秀村被列入自治区级的传统村落名录,而曲木村特有的客家土围屋并评为3A级旅游景区,同本文研究的意旨较为贴合。

表1 曲樟乡客家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分类一览表(人文资源部分)

表1 (续)

(二)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简评

曲樟乡客家人自数百年前迁徙至此安定至今,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包括土围屋建筑、庙宇神宫、名人故居等文化遗存,还包括客家繁复的祭祀仪式,重文崇教的思想观念,民间文学诗唱与传统技艺,独特的宴饮方式以及改良后以适应沿海而居的客家服饰。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土围屋建筑和宗祠制度。

客家土围屋建筑是客家人抱团取暖的生活家园。譬如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的曲木客家土围屋,是光绪初年地方最大财主陈文山父子所建,他们用了10年时间,倾尽人力财力,用黄泥、河沙、石灰、糯米饭、红糖和100 000石稻子,垒砌了这座土围屋。高达7-10米的城墙,散布有密麻星点的枪炮眼,四角及门口设置有碉楼,造就易守难攻之势,是抵御匪寇和野兽的最好防卫。这座固若金汤的土围屋,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观围屋内部之格局,天井、木窗、水井、牌匾、古木,皆保存完好,体现客家人薪火相传、团结一心的精神。

客家宗祠制度是客家人缅怀过去与希冀未来的精神信仰。客家人素来崇拜祖先,因而在曲樟一带,随处可见各姓氏的祖宗祠堂,并且这些宗祠均保存完好,得到后世子孙不断修缮。当地客家人崇敬祖先,这是他们最主要的精神信仰,因此他们更加重视血脉亲情,加上客家人素来有崇文重教、兴学助学、守望相助的家风,使得当地客家代际英才辈出,数百年来遍布商界、政界、军界和教育界,客家族群得以良性发展。

(三)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阻力

广西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12个世居民族缔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北部湾沿海城市沿袭了宝贵的疍家文化,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传承了风情浓郁的客家文化。时至今日,广西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而客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无疑已深入人心,主打的是民族文化牌,由民族文化的兴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第二,客家人遍布全球,在国内分布最多的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广西的客家人主要分布于玉林、贺州、钦州、北海等地,学者们对于各地客家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多数是对其历史、文化的整理,鲜少将其与旅游开发或发展系统地结合起来。第三,与周边地区相比,客家人聚居地的经济更为发达,他们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勉的精神农耕海耨和发展商业,物质条件较为充裕,因此客家聚居地的人们对以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对北海曲樟客家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对客家传统村落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对于传统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大有裨益,同时有助于促进北海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三、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双驱机制

“活态”一词多被人们用于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比如人们对古镇古村的建筑时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尽力保持历史文化遗存的原貌,并在此基础上激活它们的旅游商业价值,抑或是在少数民族村寨建立“生态博物馆”,使旅游者可以对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习俗“原封不动”地进行观赏,甚至还可以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如此一来,便可将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维持。

对于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的活态呈现,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影响其成败与成效的驱动机制。曲樟乡客家人居住的自然环境较为优越,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农作物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足。深度挖掘像曲樟乡这样的传统村落客家文化并使其旅游呈现活态化,不仅能够发扬其客家精神,传承优良文化,而且还能为像曲樟乡这样的客家人传统村落打造旅游新品牌,优化地方产业结构,从而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达成这一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再去探索使曲樟乡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驱动机制。

(一)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内驱机制

影响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内部驱动机制,无疑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精神信仰和在此根基上形成的生活习惯体系以及他们对这种体系延续下去的渴望。由此,可以借助文化再生产理论,将影响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内部驱动因子挖掘出来。文化再生产理论是由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一种强调教育以文化为中介实现社会再生产功能的理论,它认为文化再生产包括4个环节,分别是场域、资本、习惯和符号[15]150。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研究领域,如探索社区或村镇的旅游开发、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等等。由此,我们可以依据文化再生产理论,从场域、制度、习惯和建筑符号等4个方面,将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内驱因子找出。

1.场域:生存空间——围屋建筑格局,抱团取暖

场域是指文化再生产时要有一定的社会空间,作为场域因子的围屋建筑是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物质活态呈现的基础。曲樟客家人迁入以来,修建遮风避雨之家园而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如今所见璋嘉老屋土围城和曲木客家土围城立足此地,其建筑风貌别具一格,大致呈合围之势,四四方方,城楼高大壮阔,门洞隐匿,夯土砌筑,坚实无比。一处土围城可容纳好几个兄弟家庭,可住30余口人,他们在这土围城里共同生活,有外敌时共御盗匪,太平时繁衍生息。土围城不仅给曲樟客家人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空间,还为客家族群维护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制度:乐捐制度——重文尚教之风,守望相助

资本是指文化再生产时要有一定的文化资本或经济资本,作为资本因子的乐捐制度是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文明活态呈现的基础。几乎在任何地方,客家人都沿袭着一项庄重的传统,那便是捐款。笔者通过走访数个客家聚居的村落,发现皆是如此,过节要捐款,做社要捐款,尤其是助学捐款这一优良的传统,已不知传承了多少年。客家人向来重视教育,在鼓励读书、捐资助学方面,尤其不会含糊。在曲樟各个村落,只要有哪家的子子孙孙金榜题名,村中宗族都会为其提供助学金,在当代,金额为1 000元至30 000元不等,视考学层次而定,这些资金皆由宗族里各家各户乐捐而来。学成归来后反哺乡邻、慷慨疏财的后辈英才不在少数。客家人仰望先贤,奋发图强,历年来,曲樟从政、从商、从军之贤者不胜枚举。

3.习惯:民间习俗——生活仪式追求,建构希望

习惯是指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前人总结出的一套既定的行为和思考模式且后世加以保持的程序,作为习惯因子的民间习俗礼仪是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精神活态呈现的基础,深刻影响着当地百姓的衣食住行偏好。比如曲木村的客家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集体性的节事活动或祭祀活动,且农历日每逢“二”或“十九”,便举行比较重大的仪式。逢“二”是与社皇(土地公)有关的节日,如正月初二的社年,农历八月初二和十二月初二的社皇日。逢“十九”便是观音节,全年共有4个,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这些节日往往还伴随着独特的飨饮习惯。比如在社皇日,当地的客家人要聚在一起“围炉造社”,即全村取三头猪置于社皇案前,拜完社皇之后就把这三头猪分给所有参与“做社”的各家各户,以祈求社皇降福护佑,天年丰收有馀庆。曲樟客家人在追求这些仪式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

4.建筑符号:宗族祠堂——崇宗敬祖之心,缅怀过去

作为建筑符号的宗祠是曲樟客家传统村落信仰活态呈现的基础。在曲樟的几乎每一个村落,都存在各种姓氏的祖宗祠堂。祠堂是客家人对祖先表达缅怀、思念与崇敬的地方,客家人素来崇宗敬祖。探访这些祠堂可以发现,虽然它们的外观看上去或华丽,或简朴,但无一例外都是干净整洁,被打理得井井有条。集体祭祖时热闹非凡,但无人会蓄意搞破坏。岁时年节总有人登门。富裕的村落,祠堂自然得到更好的修缮,相对贫穷的村落,也会尽可能维持它的原貌,不受风雨侵袭。遍及各处的祖宗祠堂,无不彰显着曲樟客家人对过去艰苦奋斗岁月的缅怀和对祖先最崇高的敬意。

(二)基于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外驱机制

在现代化背景下需要外部积极正向的驱动力才能使内在系统循环运转,促进可持续发展[16]。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广泛用于旅游研究领域,如解决旅游目的地开发或古村落保护所涉及的各利益主体冲突等问题。依据该理论,总结出影响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最主要的5个外部驱动因子,它们分别是地方政府、社区居民、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专家学者。而这些驱动因子不能割裂开来,更要避免相互冲突,他们之间应当是专家先行,企业谋划,政府推动,百姓执行,游客体验的共生关系。

1.旅游专家学者——活态呈现的先驱者

对于旅游专家或学者而言,其主要利益诉求就是通过实地考察,就如何挖掘文化内涵来进行旅游开发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亦或是通过著书立说来对此地进行侧面的宣传。如2019年北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接受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委托,邀请北海市地方旅游专家和学者开展了《北海传统村落图典》编制工作,旨在对北海市最具代表性的15个传统村落作详尽的调研与客观描述。其中就包括曲樟乡的璋嘉老屋、山心黄泥秀和曲木村3个客家传统村落,以期让北海传统村落的文化遗存得到更为充分的保护,也为社会上其他主体后续开展旅游开发工作提供支持。可以说旅游专家或学者,可能成为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能够推动地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因而他们是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先驱者。

2.旅游企业——活态呈现的谋划者

旅游企业包括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目前曲樟乡有从事餐馆和旅馆的经营者不在少数,但旅游开发性质的企业却未成规模。而旅游经营者(餐馆和旅馆)目前普遍缺乏服务思维,乡镇一带经营食宿的老板们通常为探亲、考察的人们提供方便,并从中获得商业利润,这便是这一主体的唯一利益诉求。但从长远来看,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绮丽的自然风光,终会纳入地方旅游开发大计之中,届时会有更多的游客入驻。倘若有优秀的旅游开发者带动旅游经营者转变思维观念,重新谋划,也能够反促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的活态呈现。

3.地方政府——活态呈现的有力推动者

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首先让曲樟乡客家传统村落能够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利用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另一方面,政府也有极大的义务对客家传统村落予以保护,令文化变现的前提是文化不遭受破坏,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十分有必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17]因此,地方政府是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有力推动者。

4.社区居民——活态呈现的参与执行者

社区居民是最重要的旅游利益主体,同时它也最易诱发旅游利益冲突。根据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社区居民最主要的利益诉求是在出让土地和公共资源之后能够得到财富与机会的补偿。因此,在对曲樟客家传统村落进行文化旅游开发之时,对当地的百姓给予一定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显得分外必要。例如,已是AAA级景区的曲木客家土围城,目前还居住着两三户陈姓客家后人。地方政府在经土围城内原住民同意之后,拨款改造,在景区增添必要的公共设施,如公共卫生间等。但大部分还是遵循建筑原有格局和风貌,原住民得以继续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而他们也配合旅游开发,对造访游客作指引与介绍,这令他们拥有归属感的同时还体会到为地方旅游业发展尽绵薄之力的参与感。

5.旅游者——活态呈现的体验者

当代旅游者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环境感知、旅游服务体验和文化价值获得感三个方面。其中,文化价值获得感是最不易俘获旅游者的。曲樟客家传统村落要从客家文化传承的角度,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修复或还原历史文化遗存,摸清民间传统技艺,弘扬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推出各种文化创意小品,将客家人生活习俗融入旅游活动之中,开发出适宜旅游者观摩并参与体验的活动项目。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目的地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体验便是文化价值获得感,它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深刻印象的根源。因此,旅游者是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最为主要的外部驱动力。

四、北海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路径

(一)特色民居:丰富村落土围城旅游体验活动

丰富曲樟客家传统村落中特色民居(土围城)的旅游体验项目,是其活态呈现的路径之一。目前曲樟乡有两座最为著名的土围城,分别是璋嘉村土围城和曲木村土围城,虽然不及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气势恢宏,但也可以从永定土楼的做法中获得一些经验。就拿曲木土围城来说,作为一家AAA级景区,可在不破坏土围城生活原貌的前提下由内部向周边开发一些动态的旅游项目或旅游活动,从而丰富其单一的旅游内容。总面积6 000多平方米的曲木土围城内有坚实的五道门,枪孔棋布的城墙和细窄的跑马道是其防御系统,还有宽敞的祖屋和议事厅以及天井、粮库、晒场、古井和石磨等文化遗存。专门开辟的客家文化展览区,分为3个展示厅,分别是客家生活场景展示厅、客家农产品展示厅和客家农耕文化展示区,陈列客家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和农产品,展示客家先辈们的生活痕迹。然而这些展出的器具物品,没有同游客擦出任何火花,旅游者走马观花之后便抛诸脑后,这不符合活态呈现的要求。要改变这一局面,可以从旅游参与和体验的思路出发,借鉴福建永定土楼的经验,盘活客家文化各展厅,为游客开展真实的农耕体验项目,体会客家祖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员土围城内原住民,在特定的日子举办客家家宴,让旅游者深度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等等。

(二)民俗节庆:助力民间习俗节庆的舞台转化

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有不少民间习俗文化和节庆得以传承,如果对现有习俗文化进行整合,大致可以分为客家文艺文化和客家宗教文化。客家文艺文化包括这一带客家人喜爱的戏曲,如木鱼和老杨公,还有一些流传下来的客家民谣如《月光光》。客家宗教文化则包括百姓信奉的社神(土地公)和佛道教。因此,基于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将它们进行舞台转化。逢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的重大节日,如社皇日或观音节,可在老君庙或宗祠门前举办一些旅游演艺活动,将木鱼、老杨公和木偶戏等戏曲制成通俗易懂的节目,丰富剧本,怡情大众,一方面可以给旅游者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延长其逗留时间,增加传统村落的旅游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传承客家经典文化。

(三)地方风物:打造曲樟客家特色旅游商品品牌

曲樟客家传统村落因其倚靠大廉山和面向六湖水的绝佳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少风物特产。如南流江玉石、鸡嘴荔枝、六湖蜂蜜和曲木黑山羊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当地客家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如璋嘉竹头鸡肉、土猪肉夹猪肝、璋嘉扣肉、饭包籺、菜心籺、酸甜猪脚和炸虾饼等。遗憾的是这些风物特产和客家美食知名度不是很高,因此需要转变观念,将风物和美食品牌化,并加强宣传推广的力量。首先,要深入研究曲樟客家传统村落的客家饮食文化,包括食材、制作工艺、口味、烹饪器具、营养功效以及与菜肴相关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挖掘其文化内涵,打造客家名菜。为增加知名度,还可支持客家名菜、名厨和名小吃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举办各类美食品鉴活动和“厨神”比赛,通过事件营销来吸引人气。其次,对于风物特产,已形成品牌的六湖蜂蜜和曲木黑山羊需借助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开发一批客家文创项目,如打造南流江玉石馆、客家名人馆、客家民俗服饰馆、客家围屋模型馆等。

(四)天地人合:应时应季应景开展特色旅游活动

活态传承不仅要将文化盘活以带动市场运转,还需要依托地方自然资源,借天时、地利、人和以实现活态呈现。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所在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23.0℃,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 700-1 800毫米,环境舒适宜人,有高山、峡谷、树林、湖泊、岛屿等自然景观,是南方沿海地区独特的养生胜地。基于此,应时应景地开发一些特色游园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是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另一条思路。以下列举几个方案以供参考:第一,开展客家养生之旅。一方面曲樟优越的自然条件很适合康体,可以开展山林骑行、水库垂钓等体育项目。另一方面亦可借助曲樟的佛道宗教文化,在山林中设立斋食楼、打坐休息室,开设斋食客和中医养生课等。第二,开展客家农闲之旅。在农事采摘时节号召城里的游客前来体验。与曲樟乡邻近的公馆镇一年一度举办的香山荔枝节十分热闹,吸引了不少媒体和游客前去品鉴和采摘,曲樟可以对其借鉴并有所突破。

五、结语

笔者根据文化再生产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曲樟客家传统村落活态呈现的驱动力,并深挖客家人求发展的内核,提倡以文化的活态传承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此外,文旅融合是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一方面,曲樟客家人要树立文化自信,积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同时以广阔的胸怀真诚接纳旅游者的观瞻与栖居。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修复与保护客家历史文化遗存,顺应市场需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文化的繁荣客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活态客家人村落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客家人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油画《村落》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