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的研究

2022-07-06佘涵

客联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人口老龄化

佘涵

摘 要:如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城乡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差异,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比较突出,养老形势较为严峻。而农村地区老年人的主要养老问题有:1、老年人面临着子女外出打工而成为“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农村文娱活动的单一,对其精神层面有一定的影响;2、老年人收入水平不高,养老金水平较低;3、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4、农村养老机构缺乏专业化服务,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养老功能弱化。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运用了相关理论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政府、社区、家庭的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经济问题;心理问题;制度问题

一、农村地区养老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口政策的变化,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转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到新中国建立之后(至1957年)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发生了第一次转变。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又发生第二次转变,主要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及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也导致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其中典型的特征便是人口老龄化。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8月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显示,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不仅如此,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也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存在着城乡差异,据中国养老网数据统计,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的趋势,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始终高于城镇。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还体现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趋势。

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导致了农村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据中国养老网2018年报告分析,农村高龄老人养老问题更为严峻。许多老年人养老金水平低,不仅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更谈不上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其次,由于较多农村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故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甚至抑郁。在生活中,一些老人甚至面临着摔伤、生病而无人照料的局面。而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落后,也导致许多老人的健康状况不佳。同时,对于已经年老的农民来说,他们不可能外出务工也没有较高的土地收入,因而土地保障功能变弱,导致他们生活质量低下、生活水平下降。

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亟需关注与解决,而且目前对于养老问题也没有系统的归纳与整理。以及在对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通过老年学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进行解释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是在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对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建议。

二、农村养老问题及原因

(一)精神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的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其社会活动并没有像城市的老年人那么丰富,他们的文娱活动十分单调。因为农村地区的各类社区、机构发展并不完善,老年活动中心的数量不多,公共娱乐设施比如像各种运动器材,老年活动中心,象棋室等等,在一些农村地区是缺乏的。因此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资源与条件,故社会参与度不高。而当老年人无法积极参与社会,老年人便容易陷入封闭的圈子,因此不良情绪较多,一些老年人会感到失落感与空虚感,容易产生心情抑郁、怨天尤人之类的负面情绪。

而且,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生育率的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对于这些子女外出打工的老年人来说,老年人更多的状态就是老两口相依为命,在大多数时间里,老年人没有子女在身边陪伴,这使得他们的亲情慰藉不足,觉得孤独、凄凉、痛苦甚至抑郁,因此更加渴望得到子女和社会的呵护、关爱与重视。

同时,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结构与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主要由过去的赡养者变为被赡养者;支持者变为被支持者,而社会角色也由过去劳动者变为赋闲者。同时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可能有比较广泛的人际资源,但退休后人际圈会变得狭窄。

与城市老年人相比,他们的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可能更多依靠子女的赡养费。这可能对于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有较大的落差,害怕自己过于依赖子女,觉得自己没有用,因而对于自己未来的养老状况十分担忧,甚至出现自我怨恨、压抑、愤怒、自卑等精神问题。

(二)经济问题

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落后,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再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导致了许多农村人口经济水平低下,与城市人口的经济收入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对于农村地区部分老年人来说,他们收入来源较少,结构较为单一,大多数老年人仍然依靠家庭成员供养,而很多老人为了不给子女增添麻烦,在生活上十分节省,这也导致了他们生活水平较低。

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政府实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未真正起到保障空巢老人生活的作用。对于仍然依靠自己的劳动得到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来说,能够得到的社会保障比例不足,即以个人财产性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比例严重不足,这也使得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都受到了影响。而且自2009年以来,虽然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但是由于发展的时间短,支付水平较低,其在老年人收入构成中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对于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老年人来说,他们极少能拿到最低生活保障金。而对于有退休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养老金替代率也是不足50%的,退休金根本无法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以上的情况都说明了,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获得社会保障的水平较低,虽然部分老年人依靠自己劳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或者有退休金,但是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维持基本生活都有问题。

(三)社区层面

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农村的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发展还不够完善,老年人基本只能选择传统的居家养老,因此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养老问题有较大的局限。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养老机构发展滞后,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设一两家公办养老院,而且养老院接收的人数也比较少,养老床位不足,部分老年人也承担不起昂高的费用。其主要原因有如下:

1、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的财政力度投入不足,优惠政策并未得到真正落实,挫伤了养老机构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导致了养老机构发展的恶性循环,即资金短缺、设施差,这对于老年人的养老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因此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了解不够,无法为老人提供专业化、贴心式服务,大部分只能提供做饭、扫地之类的简单服务。而且农村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而许多受访者对农村养老机构评价不高,认为那里“设施差、伙食差、服务质量不好。

三、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的问题与相关的原因分析,本文也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全覆盖的、保证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障制度,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而针对贫困老年人,除了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外,还需要必要的养老服务支持,即建立多种保障层次,保证农村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作为最低层次的保障,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基层组织也要承担起部分赡养责任。政府还应该通过相关的制度、法律加以规范,对于不孝敬父母的子女进行教育甚至一定惩罚。

(二)家庭层面

从长远上看,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的主要养老方式,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养老始终会作为最基础的养老方式,而且始终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应该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保障作用。因此,子女应该积极自觉地承担养老任务,不仅体现在为老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保障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还应该承担起精神赡养的任务,作为子女,应该多关心与问候老人。

(三)社区层面

农村社区应该完善与丰富体育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运动器材。同时,可以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娱活动,比如象棋比赛等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鼓励更多老年人迈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同时农村社区应该发展与完善养老机构,在街道层面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综合体,为自理能力比较差、同时身边缺少照顾者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同时对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四)个人层面

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其孤独、失落的情绪。有活动能力的老年人应该学会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积极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比如多和社区内其他老人一起跳舞、下棋,聊天,多串门,多参加文娱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四、总结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对养老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经济,精神,社区层面的问题进行介入,对养老问题及其存在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能够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也希望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可以改善与解决,希望老年群体都能有一个幸福和谐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叶祝发, 杨宜勇.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城市养老问题及对策[J]. 宏观经济管理, 2015(3):43-45.

【2】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 人口研究(6):64-69.

【3】刘昌平.城市化: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J]. 中国农村经济, 2001(8):61-65.

【4】杨连专.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0(4):34-38.

【5】罗元文.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 2008, 2008(6):5-9.

【6】李颖萍.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32):68-69.

【7】乐章.风险与保障:基于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09):69-74.

【8】耿庆霞.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12):65-67.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