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2022-07-05龙悦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战国时期高士魏王

龙悦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如何理解这句话?

孔子的六世孙、战国时期魏国国相孔斌对此有精辟的解释。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一》,记录了战国时期,发生在魏国君臣之间的一件事:魏王向丞相孔斌询问:“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没有这种人。如果说可以有次一等的,那就是鲁仲连了!”

魏王说:“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鲁仲连是强求自己这样做的,而不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他说:“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人都是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这样不停地做下去,便会成为君子;始终不变地这样做,习惯与本性渐渐相融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从孔斌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他对“高士”的标准,应该是像鲁仲连那样,把道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比鲁仲连做得更好的人。那么,孔斌所推崇的鲁仲连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只要对战国史有些了解的人就知道,他是一个口才出众、谈锋机智的“策士”;更是一个为人排忧解难不图回报,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士”。

当年他为赵国解“邯郸之围”立下大功,却坚辞不受平原君的封赏及千金酬谢,他说:“世间最可贵的品格,是为人排忧解难,却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

对于鲁仲连,孔斌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可魏王却认为鲁仲连是强求自己这样做,并非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的回答,则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他强调高士并非天生,而是像鲁仲连这样,能与自己的惰性抗争,并长期坚持的结果。或者说,长期坚持,便有可能让人的善行成为习惯;而当习惯与一个人的本性融为一体时,他便可以成为高士了。

像鲁仲连这样的高士,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不是很多;否则,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纷乱战事。

所以,对于孔斌所评价的“高士”,我们翘首以盼,并以为多多益善。只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些担心:要成为这样的高士,需要很强的自制力,也要能长期坚持;然而,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高士魏王
三人成虎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如何看待谎言
闲心
闲情
闲情
背道而驰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
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