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科技伦理研究的经验与借鉴

2022-07-04刘慧晖鲁晓李鹏飞徐丽娟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治理

刘慧晖 鲁晓 李鹏飞 徐丽娟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新兴科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影响力的增强,科技与传统伦理价值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如何进行新兴科技的伦理治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化建设、推动科技伦理规范治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对学部组织科技伦理研究的经验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方法/过程]本文对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项目的研究方式,总结科技伦理研究的主要成果产出,系统梳理中国科学院学部在科技倫理研究项目选题立项、中期管理和成果管理的主要管理经验。[结果/结论]本文对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究工作的意义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推动我国科技伦理工作的未来展望,包括加强科技伦理的普及与教育、多形式展示学部科技伦理研究成果、持续举办科技伦理研讨会以及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

关键词:科技伦理    中国科学院学部    科技发展    治理

分类号:B82-057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3.13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从伦理视角反思新兴科技带给人类的严峻挑战,已成为国际学界、政府和公众高度重视的共同议题。我国也对科技中的伦理治理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2019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明确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并指出要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1]。2020年2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2]。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该会议指出要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3]。这一系列文件表明,科技伦理建设已成为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学术界围绕科技伦理治理的体系化建设[4]、法制化发展[5]、差异化原则[6]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入探讨。

作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最高咨询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在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化建设、推动科技伦理规范治理等方面不断探索,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等行稳致远。本文对学部科技伦理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系统梳理学部开展科技伦理研究的主要方式及成果产出,并总结学部科技伦理研究的管理经验,旨在探索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着力点,以期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究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学部坚持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工作谋划,不断完善协同联动工作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针对科技伦理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主要包括部署科技伦理研究项目、组织科技伦理研讨会、关注重大科技伦理事件、加强科技伦理国际交流等。

2.1  部署科技伦理研究项目,遴选科技伦理问题开展研究

学部一直高度重视科技伦理研究,自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立,就组织开展了纳米技术、干细胞技术等领域的科技伦理软课题研究。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学部部署科技伦理研究进入常态化,每年固定部署1~2项项目,部署的项目包括“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研究”“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及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可能的伦理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脑科学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传染病突发事件的伦理问题与监管”等共计10个课题,这些项目具有高度的学科交叉性和政策导向性,不仅是以科技伦理问题为导向的项目研究,也是科技伦理领域的综合集成平台。

2.2  搭建平台,常态化组织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

自2011年以来,学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围绕科学规范与伦理相关主题(见表1),先后举办了11届科技伦理研讨会。研讨会秉承开放、平等、理性、负责的精神,邀请科技专家、伦理学者和主管部门人员参会,鼓励自由交流,汇集伦理政策建议,传递负责任的创新理念,研讨会已成为国内科学道德与科技伦理的高层次交流平台。

2.3  关注重大科技伦理事件,及时发声表明立场

针对重大科技伦理事件,学部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研讨并公开发声。例如,2018年11月,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高度关注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并公开发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关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声明》,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7]。

2.4  加强国际合作,与欧洲相关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学部不定期组织人员出访并参与科技伦理交流研讨,增进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了解与合作。例如,2019年9月,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代表团赴比利时和荷兰进行访问,分别与比利时欧盟总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相关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双方密切关注的全球科技伦理研究、政策制定等话题,以及与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进一步交流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

3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项目的研究方式

科技伦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①收集相关情报资料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②从自然科学视角思考科技伦理问题的科技原理与本质;③结合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领域的知识界定问题的伦理范畴与边界;④分析科技伦理问题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伦理项目的过程中,学部逐渐形成了对上述四个方面各有侧重的研究方式,包括侧重以文献情报为基本方法的方式、侧重以自然科学研究团队为主的方式、侧重自然科学与伦理学研究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及侧重多学科团队共同合作的方式。下文将分别对这四种研究方式的主要特点和典型案例进行介绍。

3.1  侧重以文献情报为基本方法的方式

3.1.1  特点    侧重以文献情报为基本方法的方式主要是由文献情报团队在考察相关领域文献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识别新兴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监测国内外科技伦理监管机构的最新政策措施,挖掘新兴科技领域发展面临的关键伦理问题,厘清科技伦理治理的重点方向。

3.1.2  案例    2017年,学部部署了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研究”。该项目由文献情报團队承担,对各国发表的基因编辑技术文献情况进行梳理,识别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态势,并对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国内外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监管措施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为我国基因编辑伦理治理提出相关建议。该研究以文献情报分析为基本方法,同时辅以文献计量法(分析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总量、论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量等)和国际比较法(对不同国家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规制措施进行系统梳理)等方法,探索我国基因编辑伦理治理的合理定位与路径。

3.2  侧重以自然科学研究团队为主的方式

3.2.1  特点    侧重以自然科学研究团队为主的方式主要是由自然科学研究团队负责开展研究工作,由学部科技伦理研究人员协助提供数据资料等方面的支撑,并由院士把关研究的整体方向,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伦理规制的政策建议。

3.2.2  案例    2019年,学部部署了科技伦理研究项目“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可能的伦理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该项目由自然科学研究团队牵头负责,主要立足于科学技术的最前沿发展,对未来的伦理风险进行研判;对我国新生物技术领域的伦理状况进行系统调研,剖析生物技术发展可能给我国带来的伦理挑战;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未来新生物技术伦理规制的顶层设计和操作建议。该研究过程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伦理知识、意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深度访谈法(围绕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伦理问题对多位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案例分析法(聚焦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挖掘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制度建设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等方法,提出了我国新生物技术伦理发展布局的具体建议。

3.3  侧重自然科学与伦理学研究团队合作的方式

3.3.1  特点    侧重自然科学与伦理学研究团队合作的方式主要是由自然科学研究团队和伦理学研究团队的专家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就某一科技领域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3.3.2  案例    2019年,学部部署了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及社会治理”。该项目由自然科学研究团队和伦理学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对大数据的自身特征进行分析,挖掘大数据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根源,进而对大数据伦理问题的社会治理方式进行探索,由自然科学和伦理学专家共同研判大数据技术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和应对策略。该研究采用了自然科学研究团队和伦理学研究团队合作的方式,同时辅以伦理视角,对大数据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挑战进行系统深入地剖析,提出关于大数据应用的伦理规制建议。

3.4  侧重多学科团队共同合作的方式

3.4.1  特点    侧重多学科团队共同合作的方式主要是组建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开展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开始前将该研究领域细分为若干子问题,每个子领域由一个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其涉及的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研究。

3.4.2  案例    2020年,学部部署了科技伦理研究项目“脑科学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该项目以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为组织平台,来自5个单位的科技伦理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将研究关注点细分为脑科学、脑机接口、人脑组织库、人-动物嵌合体等子问题,分别由相应的团队对各子领域前沿发展带来的潜在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语境下的科技伦理规制建议。该研究采用了多学科团队共同合作的方式,同时辅以专家研讨(邀请多位专家共同研讨,明确脑科学领域前沿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等方法开展研究,提出脑科学伦理风险规制的政策建议。

4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究的成果产出

学部通过部署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和组织科技伦理研讨会,产出了以院士建议、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科普宣传册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成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1  以院士建议的形式提供决策咨询

作为学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和科技伦理研讨会的成果之一,学部以院士建议的形式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应对重大学术不端事件发生的建议》《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建设,预防伦理失范事件发生》《加强我国科学道德与伦理教育,推进治理体系建设》等,为促进相关技术规范有序发展建言献策,为国家科技伦理治理提供决策建议。

4.2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提出研究观点

学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就科技伦理问题提出研究观点和见解。例如,“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研究”报告从政府、科研机构、科学共同体等层面提出了我国基因编辑伦理治理的路径,如政府应制定基因编辑研究指导原则等管理规范,科研机构应健全管理和监督制度建设,科研共同体应加强自我约束[8]。“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报告围绕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加强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认知,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在制定人工智能标准时强化伦理准则,参与国际相关管理规范的制定[9]。“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及社会治理”研究报告提出了关于大数据应用的伦理规制建议,如加强社会公众在数字化交往中识别风险的能力,提高伦理风险意识[10]。“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可能的伦理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报告提出了未来新生物技术伦理规制的路径,如加强生物技术伦理的前瞻研究,发挥研究机构的伦理监管作用,促进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加强生物技术伦理治理的国际磋商[11]。

4.3  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交流研究思想

学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凝练研究思想,总结研究成果,形成学术论文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例如,“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项目团队发表了《人工智能:天使还是魔鬼?》[12]《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3]等文章。“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及社会治理”项目团队发表了《论大数据技术对知情同意的挑战》[14]《大数据时代生命伦理研究的机遇与挑战》[15]等文章。“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可能的伦理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团队发表了《这是生物技术的时代,也是生物安全的时代》[16]《生命科技伦理问题与治理策略:以人-动物嵌合体研究为例》[17]等文章。

4.4  以科普宣传的形式普及伦理知识

学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团队在研究基础上,提炼相关伦理知识,形成科普宣传册或科普书籍。例如,“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研究”项目团队编撰了《基因编辑技术伦理科普宣传册》,就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有哪些、如何看待基因编辑的伦理挑战等进行了介绍。“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项目团队出版了《人工智能:用AI 技术打造智能化未来》[18]一书,面向社会公众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核心技术、伦理安全和社会影响。

4.5  其他形式

学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团队还通过其他各具特色的形式凝练研究成果。例如,“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研究”项目团队发布了《基因编辑技术发展伦理宣言》,号召科学界同仁在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国际法律规范及伦理准则的前提下,积极、有序、谨慎地开展基因编辑的科学研究。“新生物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可能的伦理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团队发布了《中国新生物技术领域伦理状况白皮書》,对我国伦理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对我国科研人员的伦理观进行了系统调研。

5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究的管理经验

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的部署过程中,学部高度重视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重点加强选题立项、中期管理和成果管理三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工作,旨在实现科技伦理研究项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确保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5.1  选题立项

5.1.1  选题立项的主要内容    学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选题立项的主要内容是进行项目选题和立项管理。在选题管理方面,学部主要通过组织专家研讨、开展文献计量分析、实时跟踪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等方式收集科技伦理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作为项目选题的可行性进行充分预研,并形成项目选题建议报告,提交有关专家进行审议,最终确定项目研究主题。在立项管理方面,结合项目研究主题涉及的领域,学部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牵头负责项目研究工作,把握项目研究方向,组建项目研究团队。研究团队成员组成具有多元化特征,既包括管理执行人员,主要负责项目的组织分工、进度管理与成果集成,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也包括多学科背景的项目研究人员,如科技领域、伦理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等领域的专家,负责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内对特定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5.1.2  选题立项的主要形式    在选题立项环节,学部主要进行项目立项申请书的审查和项目启动会的监督。其中,项目立项申请书的审查主要是对项目的研究意义、预期目标、成果形式、主要研究内容、工作基础、总体工作进度安排、主要参加人员、经费预算等进行监督检查;项目启动会的监督主要是对研究工作的正式开展和研究任务的部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2  中期管理

5.2.1  中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中期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监督。科技伦理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为确保项目研究工作的按时完成,需要监督项目能否按照研究计划有序推进。例如,在学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中,使用进度计划示意表(见表2)对项目研究进展进行监督,以便管理者了解项目的剩余任务,及时对研究工作安排做出有效调整。

5.2.2  中期管理的主要形式    在中期管理环节,学部主要进行项目中期进展报告的审查和中期进展汇报的监督。其中,中期进展报告的审查主要是对已开展的研究工作、阶段性研究成果、下一步研究计划、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检查;中期进展汇报的监督主要是组织相关专家对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把关。

5.3  成果管理

5.3.1  成果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部科技伦理研究项目成果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如前所述,科技伦理研究项目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一是项目研究报告。它是经过研究团队的深入研究后形成的研究成果(一般需要经过专家评议与多轮修改),也是项目完成的最终形式。二是咨询建议。从项目研究报告中提炼形成篇幅简短、文字精练的文章,旨在向有关决策部门反映科技伦理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及应对措施建议。三是学术论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及时凝练项目研究成果,形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旨在学界发挥学术影响力。。四是成果发布。以宣言或科普宣传册等方式,面向科学界和公众发布研究成果,普及科技伦理的相关知识。

5.3.2  成果管理的审核监督    在成果管理环节,学部主要进行项目结题申请书的审查和项目结题会的监督。其中,项目结题申请书的审查主要是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完成情况等进行检查;项目结题会的监督主要是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研究成果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把关。

6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作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致力于在新兴科技的伦理治理上发挥引领作用,持续开展科技伦理研究研讨,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我国科技的健康、良性发展,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责任担当。近年来,学部在科技伦理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部署了关于基因编辑、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等主题的科技伦理研究项目,先后举办了11届科技伦理研讨会,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围绕重大科技伦理事件开展研讨,并不定期地组织人员赴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出访交流。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学部既积累了从前期选题立项、到中期研究开展、再到后期成果集成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也凝聚了一批关心科技伦理议题的多学科背景专家;既整合了相关研究力量为我国科技研究、转化及应用提供伦理规制建议,又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伦理规范的制定、表达国家立场和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提供了基础支撑。

随着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效的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伦理治理并非要阻碍科技的发展,而是要防止和减少科技创新带来的负面效应,促使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面向未来,学部科技伦理研究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动我国科学伦理治理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科技伦理规范的普及与教育。近年来,发生的诸多重大科技伦理事件,充分暴露了科技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伦理挑战,也暴露了我国科技伦理建设相对滞后、部分科技工作者伦理意识淡薄等问题,凸显了科技伦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多形式展示学部科技伦理的研究成果。采用研究报告、科普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展示学部科技伦理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重大科技伦理事件,并及时发声。三是持续举办科技伦理研讨会,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科技伦理既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需要不断寻求全球共识,又与地域特点与文化密不可分,需要结合国家自身语境以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学部将基于国际视野,以科技伦理研讨会为载体,持续加强与国际科技伦理相关机构的合作,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在国际科技伦理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EB/OL]. (2019-07-24)[2021-11-10]. http://www.gov.cn/xinwen/2019-07/24/content_5414669.htm.

[2] 共产党员网.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9-11-05)[2021-11-10]. https://www.12371.cn/2019/11/05/ARTI1572948516253457.shtml.

[3] 新华网.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强调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EB/OL]. (2021-12-17)[2021-11-10].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2/17/c_1128174996.htm.

[4] 葛海涛, 李响. 面向2035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5): 7-9.

[5] 谢尧雯, 赵鹏. 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及适度法制化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16): 109-116.

[6] 李校堃. 关于科技伦理治理差异化原则的思考[J]. 人民论坛, 2021(2): 6-8.

[7]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关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声明[EB/OL]. (2018-11-27)[2021-11-10]. http://www.casad.cas.cn/tzgg_124342/201811/t20181127_4682990.html.

[8] 王慧媛, 李鹏飞, 徐丽娟, 等. 基因编辑技术伦理治理探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1): 1259-1269.

[9] 张兆翔, 张吉豫, 谭铁牛.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1): 1270-1277.

[10] 王国豫, 梅宏. 构建数字化世界的伦理秩序[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1): 1278-1287.

[11] 彭耀进, 周琪. 应对生物技术变革与伦理新挑战的中国方略[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1): 1288-1297.

[12] 谭铁牛, 孙哲南, 张兆翔. 人工智能: 天使还是魔鬼?[J].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2018, 48(9): 1257-1263.

[13] 谭铁牛. 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 求是, 2019(4): 39-46.

[14] 王国豫, 黄斌. 论大数据技术对知情同意的挑战[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 36(4): 61-66.

[15] 陶应时, 王国豫. 大数据时代生命伦理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 37(4): 67-72.

[16] 周琪, 彭耀进. 这是生物技术的时代, 也是生物安全的时代[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0, 12(1): 7-9.

[17] 彭耀进, 李伟. 生命科技伦理问题与治理策略: 以人-动物嵌合体研究为例[J]. 科技导报, 2020, 38(5): 42-49.

[18] 谭铁牛. 人工智能: 用AI技术打造智能化未来[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3-14.

作者贡献说明:

刘慧晖:资料整理与内容撰写;

鲁  晓:总体论文框架设计及论文修改;

李鹏飞:研究设计及内容调整与优化;

徐麗娟:内容调整与优化及终稿修订。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of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Organ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Research

Liu Huihui1  Lu Xiao1  Li Pengfei2  Xu Lijuan2

1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2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With the penetration and influence of 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the conflict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ethic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 to conduct the ethical governance of 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ommon dem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search work in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and promoting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In order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governance system, we introduce the experience of the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organ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research. [Method/process] We introduce the basic introduc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research of the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 analyze the research mode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research project and summarize the main outpu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research. Furthermore, w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main management experiences of the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ith respect to the topic selection, interim management and outcome manage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research project. [Result/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research of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work in China are proposed,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display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research results in various forms, organiz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seminar,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overnance

收稿日期:2021-11-10       修回日期:2022-01-19

作者簡介:刘慧晖,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E-mail:liuhuihui@casisd.cn;鲁晓,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执行副主任,E-mail:luxiao@casisd.cn;李鹏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学术与文化处处长,E-mail:pfli@cashq.ac.cn;徐丽娟,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高级业务主管,E-mail:ljxu@cashq.ac.cn。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治理
浅谈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恢复
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法国教育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论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科技宣传
发电企业科技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