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生态视角下智库集群生态系统建设研究

2022-07-04孙细明程柳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孙细明 程柳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共享时代的发展,构建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有助于突破单一智库发展的障碍,促进智库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合作。[方法/过程]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挖掘智库集群生态系统的宏观和微观组成要素,构建智库集群信息生态链及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以“慢行交通智库联盟”为案例,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建设理念在未来智库集群建设中的可操作性。[结果/结论]智库集群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属性、不同地域的智库互助合作、协同创新,有利于信息生态的良性循环,为智库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生态学    智库集群    信息生态系统

分类号:G203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3.09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1]。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断发展完善,作为辅助并影响决策、推动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知识库,智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决策需求和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单一智库决策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智库集群间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共享成为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2]。智库集群能够吸纳和集聚知识资源,推动集群成员展开集思广益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平台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更好、更快地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状态集群不同,智库集群是一个国家思想能力、谋划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3]。

智库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从信息生态视角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智库发挥整体合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纵观基于信息生态学对智库进行研究的文献,现有研究的对象主要局限于相似属性的智库类型,对智库集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研究较为缺乏。例如,孙瑞英等[4]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出发,挖掘高校智库建设的生态因子,并系统地分析了其影响机制,构建了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张笑楠[5]针对科技创新型智库的生态学内涵和特征,构建科技创新智库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系统分析其运行机制;潘苏楠等[6]基于知识管理内涵,系统分析地方智库间知识流转的规律,构建地方智库创新生态系统,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探索分析。

综合上述研究,学者们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对智库进行的分析探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的研究是针对同类型智库进行具体研究以增强实践应用能力,而鲜有从协同共享视角出发,对不同类型智库间的信息流转交换进行系统研究。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结构模型尚未明晰,不同智库也就难以发挥整体合力,难以保证智库集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态发展[7]。因此,本文基于信息生态学理论,分析探讨各智库主体的生态学意义,从信息流转的路径及方式出发,构建了智库集群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系统。在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智库主体间的信息交换形成信息流闭环,增强信息利用的同时减少信息流失,以实现整体产出效益最大化,促进智库集群生态系统的协调有序建设和健康平衡发展。

2  智库集群与信息生态认知

2.1  智库集群

国内外学者针对智库的定义展开了详尽的探讨。其中,麦甘(McGann)[8]提出“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对国内外焦点议题产出具有政策导向的研究、分析和建议”的机构被称为智库。国内学者薛澜、朱旭峰[9]将智库定义为“相对稳定且独立运作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机构”,该定义表明智库具备独立的地位和相对稳定的状态,主体是政策咨询研究机构,主要目标是影响政策过程。

智库集群则由多种类型的智库协同组建而成,是为了提高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库研究能力,汇集各类智库的优势资源,从而达到信息、成果、知识共享的协作创新组织。智库集群将政府智库、企业智库、高校智库、媒体智库以及其他智库联合组织成整体,各智库间进行资源交换、优势互补,彼此在合作与竞争的平衡状态中实现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10]。不同智库之间基于持续的信息扩散能力和知识流动能力,依靠资源共享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实现不同智库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在竞合关系的作用下,各领域智库专家学者积极交流探讨,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智慧百花齐放,从而更好地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因此,智库集群并非仅仅是大量智库的简单聚集,关键是在聚集联盟的过程中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2.2  信息生态

2.2.1  信息生态学    信息生态学诞生于信息化的背景下,是指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信息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交叉科学,其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信息、人和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研究的三要素,是信息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目前,学界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角度:一种是基于社会科学视角,对社会环境中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索[11];另一種是基于生态学视角,在信息技术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态势展开研究[12]。本文基于社会科学角度对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进行了阐释。

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的智库集群主要是指在智库生态系统中,存在多条彼此牵制、相互影响的智库生态链,信息、知识和资源在这些生态链上交叉传导,不同的生态主体通过生态链联结成整体,即智库集群生态系统。基于信息生态学的智库集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状态集群,而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创新基础,以协同共享和自主创新为驱动力,以自适应机制为手段,通过对企业、高校、政府、中介、研究机构等组织资源的协同优化配置,在集群中不断传递、传导、扩散、吸收、应用新信息和新知识,从而促进智库集群的生长和结构的优化[13]。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

2.2.2  信息生态链    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按照其作用模式分为信息生产者、组织者、传递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不同作用的信息人之间会循环往复地进行信息生产、传递、流转及分解活动,在此信息行为过程中产生链式循环,即信息生态链。

在信息生态链的某一信息主体节点处,信息既可以正向传递,也可反向流转,信息传播路径由此形成一个循环流转的闭环。正向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基于信息需求生产制造信息,信息组织者筛选处理后传递给信息传播者,信息经过传播者宣传推广后提供给信息消费者和分解者,或者由信息生产者跳过中间节点直接传递给信息消费者和分解者;反向流转,是指信息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使用体验和学习成果经信息传播者反馈给信息组织者和生产者,或者跳过中间节点直接反馈给信息的组织、生产者[14]。此外,消费者和分解者将信息吸收理解后,还会进行信息的二次生产,即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信息和资源。经过信息的反向流转,信息生产者会通过信息反馈明晰信息消费者的需求,进而生产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同时,信息消费者学习吸收后产生的新信息资源也会反哺信息生产者,丰富信息生态系统知识库。信息生态链的正向传递与反向流转机制使得信息资源不断地更新发展,从而保证了信息生态系统的稳态发展。

3  信息生态视角下智库集群生态系统建设

3.1  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的组成

3.1.1  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的微观组成    从微观层面来看,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包含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个信息生态要素。信息包含智库集群所能获取的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源等;信息人分布在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消费和分解五个环节中;微观层面的信息环境是指影响智库集群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在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中,各类要素之间发生着信息交流与信息利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着,并且各要素之间互相协调,使得智库集群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的微观组成要素如图1所示。

(1)信息。信息是指可供智库集群使用,并与智库集群生产信息有关的各种文本、数字、音像、图表等一切信息的总和,按载体分为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源。信息是信息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信息人之间、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之间进行交流的载体。这一属性也决定了信息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关键对象。

(2)信息人。在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大致分为信息生产者、组织者、传播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类信息人在信息流转的各个环节中各司其职、交互作用,处于信息生态系统的主导地位。

(3)信息环境。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环境,又称信息生态因子,是指对智库集群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总和。一般来说,信息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微观层面的信息环境即内部环境,是指对智库集群决策研究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具体包括组织机制、财务机制、信息技术及软硬件设施。图2揭示了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组成要素間的相互联系。

3.1.2  智库集群生态系统的宏观组成    从宏观层面来看,智库集群生态系统是由智库集群及其生存外部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智库集群是由不同类型智库种群聚集而成的智库部落。外部环境是指对智库集群决策研究产生间接影响的大环境,具体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及文化环境。

智库集群生态系统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具有相当的关联性和相似性(见图3)。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从个体到种群、种群到群落、群落再到生态系统,层层递进,具有前者含于后者的关系。相对应地,在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生物学个体对应着单一智库,种群对应着某一类型智库的集合,群落对应着各个类型智库的合集,即智库集群;生态系统则意味着智库集群与其生存的内外部环境的统一整体,其包含关系如图3所示。

3.2  智库集群信息生态链的构建

在自然界中,生态链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经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所形成的复合统一体,以确保全链条及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与之类似,智库集群信息生态链将智库产业内各信息节点联结为密不可分的生态整体,且在内外部环境的交互影响下,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流转、创新和再生。

在智库集群信息生态链中,信息作为载体在信息人之间、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循环流转,信息流转受到内、外部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信息环境产生作用。作为信息组织者与生产者的智库集群基于智库用户的信息需求生产并发布智库成果,该成果经由媒体、各行业组织和科学技术协会等信息传播者扩散传递给信息消费者和分解者,即智库用户;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等智库用户一方面将智库成果内化并产出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将信息使用体验反馈给信息传播者,经由信息传播者传递反馈信息,抑或直接对智库集群的产出进行监督,并由此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机制。智库集群在信息反馈、监督的作用下不断改进,有助于提高智库集群成果产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经过对智库成果的理解和吸收,智库用户既将其用于决策和实践中,同时又进行信息创新并反哺智库集群。智库集群信息生态链如图4所示。

3.3  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

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由多条信息生态链交互协同构建而成,组成要素包括各类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以及复杂多变的内外部信息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智库集群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和运行规律。本文构建的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以及信息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如图5所示。

信息资源是为智库决策研究提供支撑的纸质或数据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情报分析及管理技术等。信息资源是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的基础,正是信息在信息主体间不断地传递、交换,才让整个系统保持运行并发展[15]。本文根据时间序列将信息资源分为既有信息资源、智库集群产出的智库成果以及将智库成果吸收转化而成的二次转化成果。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

信息主体包含智库集群、智库成果传播者以及智库用户。①智库集群是指由多个不同领域智库组织共同组建而成的信息组织者和信息生产者群落。该群落包含了政府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媒体智库以及其他类型智库。智库集群内部进行信息交换、优势互补,最终达到一个互相竞争同时又协作共享的稳定、有序状态。②智库成果传播者在智库集群和智库用户之间起着交通纽带作用。智库集群通过传播者将产出成果传递给智库用户,智库用户反过来通过传播者反馈自身的信息需求。③智库用户,即智库的消费者和分解者,主要包括需要科技决策建议的政府机构、需要市场及政策咨询建议的企业组织、需要导向认知和需要提高技术能力的社会公众等[15]。

信息环境,即信息主体进行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信息主体的发展环境,组织机制是智库集群发展的基本规范和组织系统,其明确了各信息主体的分工和协调关系,并规定了各智库成员的职权和职责范围;财务机制是智库集群发展的经济保障;信息技术是智库集群生态系统运行和发展的技术基础;软硬件设施是信息流转传递的物质基础。外部环境影响、牵制着信息主体的发展态势,同时又会随着信息主体的发展而发生变迁。其中市场环境是指影响智库集群开展研究工作的行业因素;政策环境是指国家针对智库机构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法律环境包括政府针对智库机构颁布的各项法规、法令、条例等;文化环境包括公众对智库集群所表现的态度、偏好和价值观念等。

在内外部环境的交互影响下,为了响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智库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智库集群在利用既有信息资源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生产出智库成果,并最终将智库成果传递给智库用户以满足其信息需求。在智库集群的信息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智库主体在分工合作、协同创新中达到了竞合关系的平衡,提高了智库成果的综合性和全局性。智库成果传递给智库用户之后,智库用户作为信息的消费分解者:一方面,会将智库成果吸收内化,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对智库成果的学习消化、企业组织通过智库成果了解市场行情、政府机构利用智库成果辅助政治决策等行为;另一方面,会对智库成果进行信息的二次生产,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输出学习报告及论文、企业组织根据智库成果做出发展规划、政府机构参考智库成果制定相关政策等行为。智库用户所产出的二次转化成果又可以在下一次信息流转的过程中作为“既有信息资源”回到信息知识生产的闭环中去,并且被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信息人所利用。

在这样的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中,高校智库、政府智库、企业智库和媒体智库等通过开展协同战略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信息交流、行业资源、课题合作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盘活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内外的信息循环,实现信息价值在各个环节的最大化利用。

3.4  案例分析——慢行交通智库联盟

3.4.1  案例选取    智库建设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了验证上文提出的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建设理念的可操作性,本文以“慢行交通智库联盟”为例,将理论层面的构想落实到智库建设实践当中。在号召绿色出行、响应“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大背景下,慢行交通智库联盟应运而生,该联盟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倡议发起,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19个城市的31家交通规划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应召加入[16]。慢行交通智库联盟由不同地域、多种类型的智库协同组建而成,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进行资源交换、优势互补,旨在为城市规划相关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共享出行相关企业提供行业指导,向社会公众倡导绿色出行和健康生活的理念。慢行交通智库联盟的内部构成和设计理念符合上文对智库集群的定义,并且在“双碳”“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具备典型性和时新性,因此,本文选取慢行交通智库联盟作为案例分析对象。

3.4.2  信息生态系统分析    慢行交通智库联盟信息生态系统包括信息资源、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三个组成要素,各要素间的信息流转和资源交换推动了“慢行交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行业發展。①信息资源是智库集群提供决策咨询的基础,慢行交通智库联盟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包括: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高校、行业组织和相关协会的调研报告及论文,智库集群自发组织收集的慢行交通用户数据等。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源可知,智库集群能够进一步产出新的信息资源,即智库成果。例如,2021年9月22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该成果经由媒体、行业组织和智库平台传递给智库用户。②信息主体包括慢行交通智库联盟、智库成果传播者以及智库用户。慢行交通智库联盟的成员涵盖了城市规划研究机构、企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其成果的主要用户包含城市规划相关政府部门、共享出行相关企业、行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公众。③信息环境即影响信息主体进行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内、外部环境。在“慢行交通”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中,作为信息生产者和组织者,集群成员基于社会需要以及自身职责所在,共享“慢行交通”“共享出行”“绿色出行”相关信息资源,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创智库成果。该成果经由信息传播者(如媒体)传递给信息消费者和分解者即智库用户,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智库用户可直接或通过信息传播者将使用体验反馈给智库集群。对智库用户而言,“慢行交通”智库成果的作用因人而异。以企业为例,企业通过对智库成果的解读,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明晰慢行交通市场行情,并据此制定市场策略;另一方面,能够引用智库成果内容发布研究报告和文章。由此可见,对智库用户而言,智库成果既可用于决策和实践,又可以进行信息创新并产出新的信息资源反哺智库集群,信息增值产生的正向反馈有利于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然而,慢行交通智库联盟成立的时间尚短,资金规划、人员流动以及操作规范暂未明晰,未来还有相当的发展和进步空间。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本文构建的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能够应用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集群的建设中,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对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智库集群建设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

4  智库集群发展启示与建议

智库集群启迪着智库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思想能力和谋划能力的集成体现,也是构建智库生态体系的核心。如何促进智库集群协同共享,构建基于信息生态学的智库集群信息生态系统,打造“竞合共赢”的新型协同创新格局,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智库集群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以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智库的竞合关系和信息传导为基础,以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高智库谋划能力为目的,同时采取弹性民主的管理方式。基于我国智库集群发展现状,本文根据智库层面的技术整合、人员层面的有效交流、资金层面的科学规划、数据层面的使用规范以及信息层面的共享原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提高智库集群信息技术水平

智库集群生态系统的协同共享和资源交换与信息技术的支持密不可分。提高智库集群信息技术水平有助于各领域智库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知识共享,增强智库成果传播。此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学技术,便于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科学技术协会、智库集群以及社会公众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吸收民意、汇聚民智,有助于提高智库集群的产出效率和决策水平,有利于增强研究成果的前瞻性、综合性和全局性。

4.2  建立智库集群交流合作制度

目前,智库集群成员通常借助会议沟通、交流,然而智库论坛会议次数往往受到经费场地等限制,集群成员间难以建立长足深入的交流合作,这无疑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此外,大多数的智库联盟并未打破领域和地域的限制,跨越“种群”界限演化为智库“群落”即智库集群的情况甚少,相似属性的智库组建联盟确有其先进性,但受到地域和领域的局限,往往不利于激发智库集群的组织活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建立智库集群交流合作制度是智库集群协同、共享的基本保障,智库之间要广泛地开展研讨交流、调研座谈,共同打造智库集群信息共享平台,以创建循环互动的智库集群信息生态链和生态系统。

4.3  科学规划智库集群资金使用

资金经费是智库集群开展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物质基础,充足的资金能够保障智库集群成员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目前,智库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资助,若不合理规划,数额上难以维系智库的长远运营。因此,智库集群在筹备资金的同时,应完善资金使用方式方法,搭建资金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地提高资金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智库持续健康发展。

4.4  健全数据、信息使用规范和共享原则

数据、信息方面的资源共享能够提高智库集群的工作效率,增强智库研究的综合性和全局性,对于数字时代的我国智库建设大有裨益,但同时要重视避免数据泄露和信息滥用等问题的出现。智库集群平台应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数据、信息的使用规范和共享原则,以免集群成员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出现法律纠纷。规范化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使用原则能够帮助集群成员明晰数据资料的可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工作。

5  结语

在开放共享的数字时代,智库集群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发展突破单一智库发展的桎梏,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大势所趋。同时,智库集群信息生态链和生态系统的深度挖掘在全球知识价值链中十分关键,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集群有利于在国际上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运用信息生态的相关概念、逻辑和理论,梳理智库集群的组成要素和内外部关系,以此构建智库集群信息生态链和生态系统,并将其落实于实践当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智库集群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生态系统,本文侧重对智库集群生态系统内部逻辑和建设意义的探讨。在研究内容上,智库集群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仍有待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分析。未来可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拓宽研究广度、挖掘研究深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學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002).

[2] 申静, 蔡文君, 毕煜. 智库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前沿[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12): 33-41.

[3] 姬泰然. 以智库集群促新旧动能转换: 2017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观点集萃[N]. 光明日报, 2017-07-20(011).

[4] 孙瑞英, 贾旭楠.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与生态圈构建研究[J]. 现代情报, 2019, 39(8): 37-44.

[5] 张笑楠. 科技创新智库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 6(4): 50-57.

[6] 潘苏楠, 李北伟. 基于知识管理的地方智库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20, 41(2): 106-112.

[7] 吴玉浩, 姜红, 陈晨. 智库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与运行机理研究: 以阿里研究院为例[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2, 45(1): 54-62.

[8] 詹姆斯·麦甘. 第五阶层: 智库·公共政策·治理[M]. 李海东, 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8: 10.

[9] 薛澜, 朱旭峰. “中国思想库”: 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 科学学研究, 2006, 24(6): 321-327.

[10] 马晓伟. 高校智库联盟情报服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21: 21.

[11] 陈曙. 信息生态研究[J]. 图书与情报, 1996(2): 12-19.

[12] 娄策群, 桂晓苗, 杨小溪. 我国信息生态学学科建设构想[J]. 情报科学, 2013, 31(2): 13-18.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

[13] 李刚. 创新型产业集群知识传导机理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78.

[14] 张加欣. 信息生态视域下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研究[D]. 南昌大学, 2017: 21.

[15] 王浩. 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智库建设研究[J]. 现代情报, 2018, 38(11): 44-47, 54.

[16] 林凤鸣. 倡导绿色出行促进生态文明: 绿色出行与共享骑行发布会[J]. 中国房地产业, 2021(30): 8-10.

作者贡献说明:

孙细明:确立选题,设计总体框架,撰写文章;

程  柳:收集资料,撰写文章,修改内容及格式。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Cluster Eco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logy

Sun Ximing  Cheng Liu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ring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ink tank cluster information ecosystem will help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single think tank, and promote knowledge sharing,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macro and micro elements of the think tank cluster ecosystem, constructs a think tank cluster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and ecosystem structure model, and uses the “slow traffic think tank alliance” as a case to verify the oper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proposed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clusters. [Result/conclusion] The formation of a think tank cluster ecosystem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s of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tual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tion among think tanks of different attribut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are conducive to the virtuous cycle of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Keywords: information ecology    think tank cluster    information ecosystem

收稿日期:2021-10-28      修回日期:2021-12-06

?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基于生态链的智库集群协同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ZD05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细明,武汉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E-mail: xmsun65@163.com;程柳,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E-mail:implusecl@163.com。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