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2022-06-29何正松张福勇吴爱芳

今日健康 2022年7期
关键词:凝血酶进展脑梗死

何正松 张福勇 吴爱芳

1.前海人寿广西医院检验科 广西 南宁 530200;

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广西 南宁 530021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该疾病通常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1]。该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与致死率,所以需要加强早期诊断,明确患者疾病状况,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由于患者机体中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异常情况下会引发动脉硬化,而凝血功能异常会促进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目前临床诊断中,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指标已经成为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检验内容[2]。基于此,本文以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选进作为研究组,并根据患者梗死类型分成完全组20例(完全型急性脑梗死)、进展组22例(进展型急性脑梗死),同期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有23和19例的男、女性;年龄里最小的在38岁,最大的在89岁,平均是(63.50±17.00)岁。对照组:有24和18例的男、女性,然后年龄里最小的是39岁,最大的也是89岁,平均是(64.00±16.66)岁,两组相关的资料对比并没有差别(P>0.05)。

纳入标准:①研究组经CT检查提示为脑梗死;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③家属都对内容充分了解,并主动配合。

排除标准:①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者;②精神疾病者;③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即:检测前一天告知患者需空腹,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受检者3ml周静脉血液;使用真空促凝管采集血液之后颠倒混合均匀,温育10分钟之后以30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标本;采用枸橼酸钠1:9真空抗凝管采集静脉血液2ml,颠倒混合均匀之后以30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标本。血清中血清胱抑素C采用颗粒增强投射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试剂使用厦门英科创新公司提供的试剂,仪器为贝克曼AU58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凝血功能指标检测采用美国IL公司生产的ACL-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及相关配套检测试剂。

1.3 观察指标

(1)观察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其中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时间(ATPP)、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2)观察完全组与进展组之间的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的统计工具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不同组之间的比较分别采用X2、t检验,P=0.05为分界值,低于这个数值表明对比存在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检测后,研究组血清胱抑素C指标高于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中PT、ATPP、TT指标均低于对照组,FIB指标则高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

表1 两组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血清胱抑素C(mg/L) PT(s) APTT(s) TT(s) FIB(g/L)研究组(n=42) 1.59±0.48 9.26±1.13 27.56±3.42 10.09±1.24 4.71±0.48对照组(n=42) 1.12±0.11 12.34±1.87 34.63±3.79 14.75±1.98 2.65±0.29 t值 6.185 9.136 8.975 12.927 23.80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完全组与进展组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检测后,完全组血清胱抑素C指标要比进展组的更高,PT、ATPP、TT指标要比进展组更低,而FIB指标要比进展组的更高,P<0.05,如下表。

表2 完全组与进展组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完全组与进展组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血清胱抑素C(mg/L) PT(s) APTT(s) TT(s) FIB(g/L)完全组(n=20) 1.86±0.21 7.08±0.83 23.42±4.67 8.51±0.57 5.34±0.57进展组(n=22) 1.42±0.15 10.93±1.27 30.11±3.14 11.89±1.76 3.78±0.22 t值 7.868 11.501 5.494 8.199 11.910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病因可以是血管、血液、血液动力学的异常造成大脑动脉的狭窄和堵塞,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等[3-4]。该疾病起病突然,常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该患者会出现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也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5]。通常情况下,当患者机体的血管内膜受到损伤的时候,会导致患者机体出现神经系统失调,引起内循环紊乱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极易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所以针对该患者需要采取科学且有效诊断方式,最大程度上明确其疾病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Cys C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有效调控患者机体内细胞内外的蛋白质水解情况。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Cys C含量很低,只有机体中的精液和脑髓液中有少量成分,而且在正常情况下该指标会以恒定的状态存在机体中的各个组织中[6-7]。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脑部出现梗死之前其机体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出现大量组织蛋白酶,而Cys C会随着组织蛋白增加而上升。由于健康人群机体内有着完善的抗凝血机制,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机体内该机制则出现混乱,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脑部供氧系统,使得患者出现脑部缺氧和缺血的情况[8]。在本次的研究中,研究组血清胱抑素C指标为(1.59±0.48),对照组的指标为(1.12±0.11),可以得出前组指标明显高于后组(P<0.05)。主要是因为血清胱抑素C会随着该疾病的加重而升高,所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指标要比正常体检者的指标更高。进展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中常见而严重的临床亚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26%~43%。进展性脑梗死发病后,局限性脑缺血、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9-10]。完全性脑梗死是指起病六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在本次的研究中,完全组的血清胱抑素C指标为(1.86±0.21),进展组的指标为(1.42±0.15),可以得出前组指标要比后组更高(P<0.05)。主要是因完全性脑梗死疾病的严重程度要远高于进展性脑梗死,所以前组患者的指标要更高一些。

凝血功能指标中包括TT、APTT、PT、FIB,其中PT的就是内源性凝血系统主要途径,其指标水平的高低与凝血因子有着关系,该指标也是对外源性因子进行检测的筛选试验,可以有效检测出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以及凝血因子等是否存在缺陷[11]。TT是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调节,测定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也是筛选内源性凝血的重要指标,但该指标降低的情况下表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12]。APTT一般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正常范围是31-43秒,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有临床意义。在临床上APTT延长,常见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性的疾病,同时病人往往会有明显出血的倾向和症状,常见的疾病有维生素K缺乏症、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应用肝素的患者。APTT缩短表示血液处于高凝的状态,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冠心病等等。FIB是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中的重要蛋白纤维蛋白。FIB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FIB是各种血栓性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中被认为是疾病状态的标志物。血小板破裂时,会释出凝血致活酶,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催化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将血浆中原本可水溶的纤维蛋白原凝固成为变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扭结其他血细胞成团,凝固成为血块。在组织和血管损伤期间,FIB通过凝血酶酶促转化为纤维蛋白,随后转化为基于纤维蛋白的血凝块。FIB主要起到阻塞血管的作用,从而阻止过度出血,但是纤维蛋白原的产物纤维蛋白结合并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在本次的研究中,研究组的PT、ATPP、TT、FIB指标分别为(9.26±1.13)、(27.56±3.42)、(10.09±1.24)、(4.71±0.48),对照组分别为(12.34±1.87)、(34.63±3.79)、(14.75±1.98)、(2.65±0.29),可以得出前组PT、ATPP、TT指标均低于对照组,FIB指标则高于对照组(P<0.05)。可以表明在病情逐渐加重的情况下,FIB水平也会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PT、ATPP、TT则会在患者机体出现损伤后时间会明显缩短。

急性脑梗死分为进展型与完全型,两种疾病类型在检测中也存在一定差异。经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完全型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指标、FIB高于进展型患者,PT、ATPP、TT指标低于进展型患者(P<0.05)。主要是因完全型脑梗死患者,因为患者在发病以后6h内神经功能的损伤会达到高峰,所以预后效果相对表现较差,而且这种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所以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完全型患者的FIB、血清胱抑素C指标要高于进展型,而其他指标则低于进展型患者。由此可见,对该患者展开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测具有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对该患者采用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有着良好临床意义,能够明确患者疾病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凝血酶进展脑梗死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
耳鸣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