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

2022-06-28范伟群宜兴范家壶庄陶瓷艺术品有限公司

消费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紫砂艺术文化

范伟群 宜兴范家壶庄陶瓷艺术品有限公司

文化自古便是华夏的筋骨,君子以四雅格古安性,譬如插花、焚香、抚琴、品茶,不仅意味着文人玩物怡情之外的精神归旨,更暗示德行上的高贵。寻竹、访荷、问菊、探梅,是当下的“四般雅会”,演化出花事、果事、药事、蜜事的“四般闲事”,和清供、粉黛、和曲、酬酒、弄宠等等。

时下,中国提出了【雅集】的概念,这是文化自信的觉醒,是各门类艺术的大集合,而这份【雅集】手工艺人可以制出来。紫砂壶在制作中就时常有请名家作画、篆刻,如此所为对艺术及紫砂本身而言,堪称流光溢彩,弥足珍贵。遂形成为一件让人传颂千古的文人雅事,一个令人钦羡不已的文坛佳话,也是善莫大焉。站在某一程度上论,紫砂是书法家、画家、音乐家以及思想家的艺术聚集,也是佛家、道家、儒家三大家思想合一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反映。一把雅集的茶壶,成为了一系列的艺术门类的融合史。因此可以这样说,这样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名士雅集非常值得留恋的情形,这也使得紫砂成为了现代文人潇洒风雅放逸的生活模范和佐证。

中国历史上,自器物的诞生便赋予了很多的寓意。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产物,便是通过当下时代政权和神权的自我主张来表现其器物的思想之美,而发展至今,艺术家更偏向于表现其艺术品的哲学思想,走向道的圆融,走向物的巧而自然。那么在我们如今的紫砂艺术之中,其他艺术门类与之又是如何融合的呢?

一、紫砂艺术中的竹文化

自古以来,天地的秩序被视为最基本的法则,对自然山水的尊重与亲近贯穿于艺术、美学到人文空间的各个尺寸之中。这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乌托邦,人始终对之怀有崇拜、敬畏之情。【竹】,在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中有着至高地位,是中国人寻求的思想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即使是在西方,提起中国,必有自然。提起自然,必有【竹】之气节。不唯如此,竹意禅味,可浓可淡,可拙可雅,每每都是东方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对器物对思考,便是对万物的思考。实际上这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造化自然,以手运心;山苍木秀,在有无间。凡做到这一点,不论境界如何,都必须保持创作的敏锐,这样才能使作品丰富世界,丰富紫砂传统工艺,丰富文化价值,才能流传百世,范家壶意的精髓便是一直如此。总而言之,紫砂这制作与紫砂装饰(譬如诗书画印)阐述的是文化与工艺的并存问题。紫砂,饰也,用上好的原矿泥料抟制出的作品,这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关系。从范大生的壶艺代表作《四方竹鼎》来看,都说明中国艺术十分注重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好雅者,须存竹,竹这一项主题在紫砂壶上自古有之,甚至一度成为君子雅器之典范,包含了可贵的学术研讨价值。谈及紫砂,必谈及其“风骨”。紫砂所呈现出来的形体便是“骨”,紫砂所呈现出现的雅便是“风”,有骨有风,才是一件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作品。文骨成焉,意气飒爽,则文风清焉。对于“风骨”的理解,我认为与它所表现的形象以及其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第一,【竹】线条轮廓突出,是一种美的形象,“君子不可居无竹”,是说代表的一种品格,这表明了艺术(雅饰)和紫砂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无限性。第二,紫砂艺术之美在于创造性。形象是其内部的“骨”,是一把成功作品的支持点。当【竹】的线条发展到后来,迁想妙得,待它们完全溶化浑合于整件作品中,立体的形似,这就是器物本身的“骨气”,这也恰恰体现的也就是艺术家的创造性。

综上而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是紫砂艺术思想的重要发展。因此,在创作之中尝试摄取竹的骨相和气韵,通过艺人的手它便留下了温度,并以紫砂超强的可塑性和包容性,两者相互衬托,生出旖旎风光,赏心悦目。选材于大自然,摹写文竹,借具象之物修身养性,范家壶艺在先哲的格物良工下心手相传,一代接一代,从技艺到审美到思想。

不矜于世的超脱;一种不问于时的淡然

二、用紫砂找到审美的归路

范大生第五代传人范倩雯之作·【月宫折桂】此作为第十六届宜兴手工制陶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

在竹上作思考,以之成能为人所用之好器,安性闲事,无不雅道。于竹影斑驳窥见虚实有度,于曲直并济间窥见线条的阴阳互补,这便是我们中式审美的一种哲学性思考。延续紫砂的文脉,除却勤学苦练,靠的就是“采风”普遍的日常的文化相关产物。中华之美应“相济有功”,意在一件作品与其他元素的融合下还得有作者自己思想的体现。历来,各式各样的图腾、装饰或者四四方方或圆转有度,展现无一不是道德崇拜、文化寓意,有如仙鹤高飞,展现的是一种对仙家的崇敬,换个思路看,诸如此类之物何尝不是为艺术而生,紫砂这门艺术是美、是工艺、是思想的综合,徘徊往复,朝花遥思,体会其中之义理,应当抚世间之万物,在工艺中思考审美,在审美中思考生活,在装饰中思考日新月异。

艺术与生活戚戚相关,我们从生活中寻求艺术的影子。正如壶意无谓形式,以和谐的型体,书写生活里的诗意美好,这便是一种“美”。其特点在于“形式”,唯有对当代精神表达,生活里美学思考后实践。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哪怕它只是一个局部的刺激。只有在徘徊迂回于进退之间,不断切换视角,全局把握,才能逐渐领会到当代艺术的真相!紫砂发展至今也经历了思想的蜕变,我们对当代艺术反思也更敏感和更深刻,就如主题一样,揭示了当代紫砂艺术与自然、人文、雅集的一种深层次的挖掘。让大家在传统经典的美好文化结合中不断游走,然后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筑起来。

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在所有的作品中,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快乐和愉悦,也仿佛感受到宇宙大千世界所带给人的震撼。同时也体会到《金刚经》中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其意为:微尘众并非眼观世界里的微尘众,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也并非眼观世界里的世界,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而“紫砂手艺”与“传统的竹”所呈现的都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理想寄托的载体。正如《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真哲学,无论所有的纷繁,所有的复杂,最终归于“一”。那么我们积极地融合是一种“进”,是合乎“道”的事,这是紫砂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应该积极地相处模式。

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艺术融合,以各种美好的形态分享紫砂艺术品是一种好生活方式的追寻和尝试,正是一种自古以来中国人自带文人风雅的诠释。以艺术和审美的眼光看待,紫砂不是寡味枯燥的手工艺,是"匠心",是技艺、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艺术审美,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品性。不管是实用器还是艺术品,既为人所用,不应只束之高阁,它丰富的是茶人的精神世界,为雅饰,为文人雅物。只有不合时宜的应用,没有该受保护的技艺,这是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历史的必然,西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是这个道理。而中国紫砂、宜兴紫砂能在大浪淘沙的文化潮流中,延续到今日,正说明它能适应当下的生活和环境,回想,正是工艺中的每一道工序交织里一个世界的观想。

综上所述,紫砂是一种哲学式的思考,需要艺术家对真理的理解与感受,它走在宗教与哲学之前,它是第一性的,它需要不断的推翻自身来完成对自身的革命并得到升华。在中国的世界里,一方砚台可见浩瀚无垠,一本好书,可以结庐耕读放眼千万里,一把紫砂壶,可以观中华之万仞。一言蔽之,紫砂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让我们找到审美的归路。

作者简介:范伟群,70年生于陶艺世家,“大生壶”四代嫡传,承祖艺继陶业。师从吴同芬、季益顺、徐汉棠。清华美院、中国美院高研班学员。三十多年的学习钻研,掌握扎实的传统手工技法,获得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范家壶艺传统技艺档案》。多年来创作一百多件紫砂新品,深受藏家珍爱,并成立“范伟群壶友会”。扎根农村,创办“范家壶庄”、成立“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授徒数百,为无锡人大代表,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台、港、澳地区举办紫砂作品展,推广交流,传播紫砂文化,并获得“全国百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宜兴市十佳青年、宜兴市首届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积极奉献,捐资成立“丁蜀高级中学范伟群优秀学生奖励基金,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爱心大使“称号。中央一套、二套、三套、四套、七套电视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所制作品工精、型美,文化内涵深厚。而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陶瓷博物馆、韩国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军事博物馆等收藏。先后出版《宜兴紫砂简史》、《民国紫砂简史》、《范伟群紫砂艺术作品集》等多部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敬业爱业,致于传承紫砂技艺,传播紫砂文化,为紫砂艺术的繁荣努力作出应有贡献。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陶艺专会委副会长、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人才、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首届江苏工匠称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首届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无锡市十大杰出技能技艺人才、范家壶庄创办人,艺术总监、宜兴市丁蜀镇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苏省物价局物特聘紫砂艺术品价格评定专家、中国紫砂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轻工行业劳动模范。

猜你喜欢

紫砂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