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窑青瓷胡人吹弹堆塑罐鉴赏

2022-06-28戴剑瑀丰润艺苑

消费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越窑胡人青瓷

戴剑瑀 丰润艺苑

一、引言

越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主烧青瓷,制瓷作坊分布在浙江绍兴、宁波等地,其中以慈溪、上虞为产瓷中心,窑业最为兴旺。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中经六朝、隋唐至宋,千余年间瓷器生产不曾间断,创造了中国瓷器史上无数件精彩绝伦的精品佳构。“越窑青瓷胡人吹弹堆塑罐”这件堆塑罐就是越窑青瓷中形制较大的代表产品之一。

“越窑青瓷胡人吹弹堆塑罐”这件堆塑罐是1979年10月在鸣鹤瓦窑头出土的,高46.5cm,底径16cm。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非常精致。上部是三层高叠的庭院楼阁和人物鸟兽。顶层为一方形庄园式建筑,造型与东汉画像石上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四周有院墙,围墙正中开有大门,门上筑有庑殿式门楼,院墙四角各有一座望楼,开有方窗。院内中央为歇山式二层楼房一座,戗角飞翘,瓦楞清晰。中层堆贴百鸟栖息、麒麟凤凰荟萃的吉祥景象。底层正中为一庑殿式门楼,两旁塑有佛像与伎乐俑,佛像静坐,伎乐俑高鼻深目,为胡人形象,或跪拜跽坐,或奏乐歌舞,或耍杂技,姿态各异,造型生动,表现出佛教文化、西域文化对浙东地区的渗透。外壁贴塑佛像、游鱼、麒麟、凤凰、羊、犬,空白处拍印网络纹装饰带。这些堆塑造型分别体现了古时的建筑艺术风格、丧葬文化、社会文化、民族融合及佛教传播等。

二、堆塑罐基本概况介绍

堆塑罐的名称,由其制作手法而来,罐颈部分多以繁复的堆塑装饰物组成。

堆塑罐,又称“谷仓罐”、“魂瓶”,又称“魂魄瓶”,起源于西汉,兴于三国,盛于宋代,衰落于民国。它们是中国南方流行的一种随葬用具。

堆塑罐属一种高级殉葬品,由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五联罐”演变而来,形状如坛,在罐上用堆贴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堆塑着人物、鸟雀、走兽、亭阙和佛像等形象,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公元220~420年)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至西晋末年消失。罐颈部分饰物题材丰富,造型繁缛,制作费时,无一雷同,简直是现实生活的微缩景观,反映出当时江南士族地主、官僚贵族对富贵享乐的向往和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三、堆塑罐堆塑造型的技法

(一)堆塑罐的成型施釉技法

堆塑罐是六朝越窑瓷器工艺形式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代表。它的形状多变,内容多样。在时代审美和崇拜意识形态的推动下,造型工艺和施釉技术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六朝时期发现的堆塑罐几乎囊括了古代瓷器生产的所有技术形式,雕刻、揉捏、模印等传统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初期阶段,堆塑罐的成型工艺相对简易,主要是使用传统的成型方法。如江浙出土的西汉“五联罐”,罐身简单,是用拉坯画成的。如果堆塑罐形状比较大或者是形状比较复杂,也将采用分段拉坯然后再进行粘合的方法。后期,堆塑罐的成型施釉技法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器物造型技术变得越来越精细。在魏晋南北朝考古学中,罗宗贞先生曾经提到,堆塑罐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楼阁庭院、谷仓、寺庙和葬礼仪式。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图像粘贴和材料布局,因此堆塑罐上堆塑造型的主题也更加丰富多样。

当时,“视死如生”的社会观念使人们相信,死前世界和死后世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死后生活环境和物质生活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中重现。如何重现,这需要一个媒介,也就是堆塑罐,因此,堆塑罐变得越来越重要。堆塑罐罐体分为两层,上下部分采用不同工艺制作。罐体上部塑造了大量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富有艺术特色造型,将房屋院落、鸟兽、神仙梦境、亭台楼阁生动地反映在罐体上。堆塑造型数量的增加大大促进了堆塑技术的发展。在传统成型和捏合的基础上,将成膜、粘合和描绘融入罐体制造过程。用于堆雕的各种人物、动物和建筑构件首先被揉捏成型,然后与描绘过程相结合,创造出更复杂、更精细的细节造型。与上部工艺的复杂性不同,下部罐体通常以简洁的技术形式呈现。罐体以拉胚为主,复杂工艺较少。其目的是用坚固的底座支撑上部罐体的重量。

上釉工艺是将釉浆涂在瓷器表面,形成半透明材料,增加器皿的光泽和美感。从三国到六朝这一段时期,越窑的施釉技术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与以往相比,当时釉色分布不均、釉面团聚、釉面流动现象较少。后代人可以看到,与前朝乃至以后的瓷器施釉技术相比,出土的堆塑罐表面的堆塑造型广泛采用了多种施釉方法,如涂釉法、浸釉法、荡内釉法等。在较大的堆塑罐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施釉的痕迹。从大量出土的釉缘光滑的中小型器物中可以看出,浸釉法更适用于瓷坯的施釉。六朝时期,对瓷器的精致程度要求很高。荡内釉法的研究和开发确保了器皿内部在上釉过程中明亮光滑。釉料应用技术的进步,使坯体表面的釉料更加均匀细腻,充分体现了其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极大地促进了越窑技术的发展。

(二)堆塑罐的装饰纹饰技法

六朝时期,青瓷装饰风格有很多种,这非常直观地体现时代特征。并且与过去相比,工匠们的对于堆塑造型的塑造也更加用心,也更加注重瓷器艺术效果的表现。随着装饰图案和技术的发展,堆塑罐的装饰变得非常精细,人们可以感受到无限的艺术张力。

六朝初年,水波装饰更为流行。随着工艺和审美水平的提高,瓷器的装饰纹样逐渐从水波中衍生出许多其他纹样。当时,几何图案风靡一时,云纹、钻石纹、方格纹成为器皿装饰的主流图案。在这一时期,青瓷的装饰只是模仿自然形式而形成的。在整个时代的中后期,瓷器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瓷器不再被特权阶层所垄断和排挤,青瓷产品面临更多社会阶层的装饰图案也开始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从三国时期到魏晋时期这一段时间,是越窑装饰技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装饰技术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它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创新到技术完善的系统发展过程。在汉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更流行的印刷装饰技术已经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熟练的装饰技术,如粘贴、堆叠、镂空和雕刻。它们被整合到堆塑罐的生产中,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从装饰技术的角度来看,堆塑罐上下部分的装饰技术完全不同。堆塑罐的上部主要采用捏塑技术,用手塑造建筑物、人物和动物的形状和图像,并将其粘贴在器皿表面。这项技术使我们能够在现在也能看到堆塑罐上那些生动的生活场景。以贴画的形式,在塑料桶体上粘贴各种图案和形状,并辅以雕刻技术,以描绘流行的装饰图案,如水波纹、云图案和网格图案。这些技术通常用于塑料桶体的下部装饰。

四、“越窑青瓷胡人吹弹堆塑罐”中的建筑艺术

建筑堆塑是堆塑造型中最常见的内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在“五联罐”时期并没有这种堆塑形式,建筑堆塑这一特色技术最早是出现在孙吴时期。孙吴晚期,随着在堆塑罐上建筑堆塑的不断发展,“五联罐”逐渐弱化的特点开始转变为尖盖或阳台屋顶,然后演变为单层甚至多层亭台,多层楼阁呈塔形。楼阁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标志性的多层建筑体系,据史料记载,其最晚起源于东汉时期。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的建造非常盛行。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渴望向世人展示自身力量的强大。秦汉时期,神仙学说和方士学说盛行,这也推动了建筑向更高的高度发展。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这种高台建筑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多层楼阁的形式。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许多带有楼阁形象的随葬品。如果根据建筑本身的形状和功能的不同,它可以大致分为五种形式:仓楼建筑、台榭建筑、望楼建筑、楼宅建筑和乐楼建筑,它们大多是模仿地上建筑的形式建造而成的。堆塑罐上的楼阁形象下大上小,层层叠放,这以当时的技术是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多楼层的楼阁存在。因此,这种夸张的表达形式我们可以认为是古人对完美生活(甚至是仙境)的描述。

而在“越窑青瓷胡人吹弹堆塑罐”上典型的阁楼建筑群的基本特征是:中央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或四角敞开,主体建筑围绕围廊,围廊四角又各设望楼,为单层的矮厢房,整个建筑群落布局严谨,富有江南地区的建筑艺术风貌,是研究汉至晋江南地区建筑的标本。

五、“越窑青瓷胡人吹弹堆塑罐”中的丧葬文化

据唐宋史料记载,堆塑罐其出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忠于殷商,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在周武王灭商立西周之后,他们在首阳山绝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们高尚的节操,所以他们把“粮袋”放在随葬品里。从那时起,就出现了用魂瓶随葬的仪式和习俗,所以早期的魂瓶实际上是储存粮食的工具。关于“五谷囊”,王肃《丧服要记》中还记有一则颇具趣味的历史故事:说是春秋时的鲁哀公为父举丧,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进五谷囊而问责于他,哀公狡辩道:“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可知在春秋时期,大儒孔子已认为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是一种重要的礼俗。

可以看出这种习俗的形成过程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人们认为,在人死亡之后,其灵魂仍需要进食。生者为死者用食物陪葬不仅表示了对死者的思念与关怀,同时也可以对亡魂起到安抚的作用,这也是堆塑罐别称“魂瓶”的由来。

除习俗因素外,堆塑罐上的动物形象也是各有含义的。

(一)飞鸟

根据《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解为:“这三只青鸟是为西王母运取食物的,临时在这山上栖息。”可以看出,在古代人民的观念中,鸟是天地之间的传信使者,有沟通天地的能力。

可以推测,散落在堆塑罐上的鸟可以被视为仙界的象征,仙界下的灵魂将被鸟引到天堂。这寄托了生者对亡者可以飞升天界的一种期盼,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虚幻仙境的一种向往。

(二)家禽家畜

在汉代人的意识中,动物是成仙和长生的吉祥物。早在西汉中期的墓葬中,就有专门用来陪葬的动物形象的陶制明器,主要是家禽和家畜,如猪、羊、牛和鸡。到了东汉六朝,大量的禽畜也出现在堆塑罐上。堆塑罐上对各种禽畜的描绘是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再现,是人们对那个时代永远繁荣昌盛的希望。人们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得到自己祖先和天界仙人的祝福。

另一种说法是:家禽鸡犬不仅是定居农业财富的象征,同样有其神秘的意向。每当凌晨,太阳将要从东方喷薄而出时,也正是鸡打鸣之时,基于这种让远古先民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太阳神便与鸡发生了神秘的联系。于是,鸡被赋予“阳”气,以帮助墓主人到达神仙世界。犬在墓葬礼仪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镇墓兽。

(三)猛禽猛兽

除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家畜外,狮虎等猛兽也多是堆塑罐上的动物素材。古时人们认为狮虎凶猛,可除凶祟,所以它们出现在堆塑罐上,可以起到镇守灵魂、除祟压邪的作用。

(四)虚幻祥瑞动物

除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动物外,由古人想象创造的吉祥动物,如天禄、辟邪、麒麟等,也是制作堆塑罐的常见动物材料。

天禄和辟邪是将狮子头和老虎身的特征与各种野兽和鸟类结合起来创作的。它们出现在堆塑罐上与狮虎等猛禽一样起到镇守灵魂、除祟压邪的作用。

综上所述,堆塑罐(魂瓶)的陪葬习俗以及其上的各动物堆塑造型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它反映了农业民族以谷祭魂,以谷引魂安魂的原始灵魂观念以及古人以孝为先、敬奉先人的思想观念。

六、“越窑青瓷胡人吹弹堆塑罐”中的民族融合与佛教传播

胡人是中国古代汉族以外的部落的名字。他们通常指中国北方和西部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

在堆塑罐上的胡人形象各异,或跪拜跽坐,或奏乐歌舞,或耍杂技,就当时现实情况而言,表现出了西域文化对江浙一带地区的渗透。同时他们也是古代江南与西域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融的重要物证。这些胡人的面部特征、衣着、舞蹈姿势、表情和动作与汉族人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战争或传教活动而通过海上迁徙,并以经商、表演艺术和传教为生。胡人给予江浙一带地区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还是佛教文化,越窑青瓷上的佛像应是外来宗教渐为江南人民接受和认同的反映,堆塑罐上常见佛、道混合的现象,显示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杂糅。

同时,罐上堆塑的佛像象征着神仙的境界;胡人是送魂升天仪式(包括鼓吹音乐和舞蹈)的参与者。可见,堆塑罐具有象征死后世界、引导灵魂升天的功能。

七、结语

通过对堆塑罐成型施釉技法、装饰纹饰技法及其文化内涵、思想内涵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堆塑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集丰富多彩的材质应用艺术、手法绝妙的装饰艺术、严密的结构技术于一体。同时,研究堆塑罐上的堆塑造型,对于我们当代人了解汉魏六朝时期江浙地区的丧葬习俗、民族融合和佛教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越窑胡人青瓷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破山剑
越窑青釉直颈瓶
龙泉青瓷
青瓷出越窑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谈谈唐王朝皇室中的胡人风俗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体 胡人骑羊青瓷插座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