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地球》——充满中国特色的命运共同体艺术实践

2022-06-28林一卿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

摘要:《流浪地球》是我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一部短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是开启了我国文艺界在科幻领域的新篇章,其包含大量中国元素,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的具象化,也是新时代弘扬主旋律的新载体。

关键词:《流浪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根基;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3

1 《流浪地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流浪地球》这部小说虽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是全篇并没有提及主角本人的姓名,因为对于读者来说主角姓甚名谁并不重要,作者只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向读者平静而客观地完整叙述了这个末日史诗般的故事。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未来人类观测,太阳将会因为内部氦元素的聚变发生名为“氦闪”的爆炸,而后会膨胀到足以将地球包裹在其中,届时地球无法承受太阳表面的高温被汽化,人类文明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人类做出决定,带着地球一同进行星际旅行,飞向遥远的半人马座星系的比邻星。人类逃亡太阳系的计划分为五步:第一步,通过在大陆架上建造的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并将所有发动机安装在地球前行的反方向以提供动力;第二步,全力推动地球加速达到逃逸速度,使地球离开太阳系;第三步,在太阳系外继续加速,飞往半人马星系;第四步,使地球重新开始自转,然后开始减速;第五步,进入比邻星的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类将这五个阶段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加速)流浪时代”“(减速)流浪时代”“新太阳时代”。在一段漫长的旅程中,世界各国人民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团结在一起守护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开始共克难关。

作者刘慈欣在讲述科幻故事的同时,始终在作品中贯彻人文情怀。无论是在成名作《三体》,还是在《微纪元》《时间移民》等中,刘慈欣从来不将人类这一群体分割为不同国家、肤色和民族,在他的眼中,人类始终作为一个共同体,在繁衍、进化,甚至消亡。他的作品蕴含的全人类合作共赢的理念与我国一贯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恰不谋而合。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时代,人们正面临着“人类向何处去”的难题,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1]。所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全世界共同发展,全世界人民都属于人类这一大的集体。但是目前,想要實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流浪地球》虽然只是一部小说,但是却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全球合作的思考:人类是否只有在面对全球性的重大危机之时,才会想到通过合作来共克难关呢?

2 《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1 呼吁全球合作以解决生态危机

在改编成电影的《流浪地球》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电影中配以一段山洪暴发、冰川融化、动物灭绝的场景。其实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大多都来自人类自身,只要人类向自然界无节制地索取,终将会迎来大自然的报复。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小说的最开始,主人公儿时的老师给他展示过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小小的玻璃球内装满了水,只是一只小虾、一片珊瑚和一些海藻。这个看似小小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命,可是它太小了,经不起一点风浪。地球在这茫茫宇宙之中,其实也就像这一颗小小的玻璃球一样。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已经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破坏程度的总和,甚至在外太空也留下了人类的垃圾。酸雨、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造成这些人类生存危机的,正是人类自身。尽管小说中是因为太阳将要发生“氦闪”,人类才被迫离开太阳系,但是这部作品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而是人类种群的延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地球上的生态危机还难以被消除,这正是世界各国互相推诿责任,为了本国利益不采取节能减排方案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认为,自然界对人类的反噬影响的不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因此,全球应该共同治理生态难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该通力合作。只有让人类意识到,各国人民都是一个整体,全人类命运与共,才能促进国际间生态治理的合作,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2.2 构建出一个人人平等、充满秩序的未来乌托邦

在《流浪地球》中,作者勾勒了这样一个末日逼近下的乌托邦。所有的人类被迫生存在地下城市中,尽管物质生活变得艰苦,但人与人之间再也没了国籍之分、种族歧视与贫富差距,每个人在末世背景下各司其职,为了同一个远大的目标奋斗——带着地球飞往4.22光年外的比邻星,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寻找新的家园。

但是当前世界,与作者描述的未来社会差距甚远。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使得各个阶层之间的沟壑越来越难以逾越。除此以外,不同肤色、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也层出不穷,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不平等的、矛盾的世界。在小说中,所有人类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被迫转移到地下的城市中生活,并且地下城市的生活也并不是那么风平浪静。由于地球表面上的发动机产生的加速度使得地核中铁镍核心的平衡被扰动,其影响波及地幔,导致地热溢出,火山涌动,使得主人公所在的那座编号F112地下城遭受被岩浆吞没的危险。因为身处在地下城市中,逃亡地上的出口有限,按理来说,拥有特权的人们可能早就先平民一步离开了,但是作者却是这样描写F112地下城的撤离场景的:所有这座城市的人民,一律按照年龄顺序撤离,排在最前面的是机器人抱着的婴儿,接着是幼儿园小学的孩子,然后是中学生……所有人井然有序地撤离,哪怕落在队伍后面的人最后葬身在地下城中,也要让孩子先走,人与人求生的权利在此刻是真正平等的。在逃亡外太空的旅程中,还有更多的危险在等待着人类,虽然难以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至少未来的社会不会再因为阶级和财富的差距将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也算是末日之中给予人类的一点慰藉了。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共产主义最后期望建立的社会,就是一个物质生活丰富、人人平等得以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需要消除各个国家的阶级、贫富上的矛盾,这种理念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以全新的视角思考人类的未来[2]。或许,如果真的像故事中描写的那样,当人类团结一心终于抵达了新家园后,人们所追求的世界人民命运与共的那天也就真的到来了。

2.3 体现出全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

当前全球的文化产业,大部分由西方世界主导,特别是电影行业几乎被美国的好莱坞垄断,因此,美国一贯通过文艺作品大力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西方国家在历史上推崇英雄史观,在文化作品中也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认为单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改变世界,这与我国素来提倡的集体主义理念大相径庭。

在《流浪地球》的故事里,作者很少提及某个角色的姓氏,但是通常会提到每个人物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小说中,为了在地面上建设大量发动机,亚洲和美洲大陆上的人们只能被迫首先放弃了自己的家园,转移到地下城中,在推动地球驶出太阳系的过程中,宇宙中的小行星带随时会对前行中的地球产生致命的威胁,此时,各个国家的飞行员驾驶着航天飞行器,冒着生命危险扫清陨石,为地球前行开辟道路,主人公的父亲正是因此牺牲。在电影中,为了让地球摆脱被木星引力吸引的洛希极限,最后点燃木星的任务也是由各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救援人员共同完成的[3]。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没有刻意提及某个人的姓名、民族、肤色、国籍,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守护地球挺身而出的人类的一员。可以说,《流浪地球》正是中国式集体主义观念的具象化,即全体人类在全球性的危机面前命运与共,为了全人类的利益,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共同努力,“流浪地球”计划的成功是全人类合作的结果。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文化根基

《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是第一位获得国际科幻大奖“星云奖”的中国人,他的作品让许多国外读者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科幻,也开始了解中国科幻故事背后的中国文化根基。西方也有一些科幻作品,同样是面临地球遭受毁灭危机的末世主题,人类被迫出走外太空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比如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作品《星际穿越》。但是,这些故事最后往往都是研制出足以在宇宙中自由航行的宇宙飞船,让人类乘坐着巨大的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往后人类的文明不再是“地球文明”,而是“飞船文明”,这与《流浪地球》的故事内核是有所区别的。正如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所说的那样,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对房子、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4]。这正是中国传统的土地情结和家园文化,这也是故事中人类文明的起点与归宿[5]。在《流浪地球》的故事里,人类没有抛弃地球这个人类生存了几百万年的家园,而是决定带着地球一起去新的星系,这是中国人民根植于血脉中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习惯安土重迁,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明大国,对古代的中国百姓来说,土地是立身之本,只有拥有了土地,才有生存的保障。而西方自古以来则倡导海洋文明,古代西方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缺少耕地,气候恶劣,不适合耕种,因此他们没有发展成小农经济,只能通过航海外出以获取可供交易的物资,维系生活。生存方式的差距使得中西方对待土地的态度截然不同。也正是中国人这种乡土情怀与家园意识,才使我国的文学创作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故事里,人类带着地球流浪到4.22光年以外的比邻星,需要整整500年时间的努力,这场漫长而又孤独的旅程,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使命,只有抱着愚公移山般的耐心与意志,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才可以坚持走完。在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之际,正值我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成功着陆。可以说,电影《流浪地球》既呈现出了小说中人类群体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同时也在影片中展现国际空间站、重型运输卡车、航天飞行器等,以充分体现我国的航天技术实力。在嫦娥四号探测任务取得成功之后,我国又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取得土壤,天问一号探测器和祝融号火星车也成功登陆火星,这都体现出我国目前的航天科技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6]。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没有人相信一个在20世纪中叶还没完全脱离农业文明的国家,竟然只用短短的几十年就可以将人类送上太空。无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条件多么困苦,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都支撑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承。

4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真正优秀的科幻作品,能够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把科幻景观搭建成更为有机鲜活的生命世界[7]。如今,社会上需要更多像《流浪地球》这样优秀的作品来弘扬主旋律,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听到中国声音。与此同时,要将新时代的社会主義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艺创作的指导,引领人们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齐晓明.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学基础[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16-19.

[2] 傅守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文明自觉[J].求索,2017(3):14-19.

[3] 杜声誉.试析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表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112-114.

[4] 郭帆,孙承建,吕伟毅,等.《流浪地球》:蕴含家园和希望的“创世神话”: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19(2):90-96.

[5] 黄明海.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科幻景观:以《流浪地球》为考察文本[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87-92.

[6] 李洲.《流浪地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表达[J].采写编,2021(11):147-148.

[7] 严锋.科幻的现实与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科幻景观[J].探索与争鸣,2019(8):38-40.

作者简介:林一卿(1997—),男,江苏宜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