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与晋江创新要素的循环研究

2022-06-24许伟琦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南山区晋江深圳

许伟琦

晋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福建 晋江 362200

0 引言

为充分发挥深圳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统筹利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近年来,晋江与深圳的创新联动发展进入全面对接阶段,提出对标深圳南山区的目标。但对标并不意味着再造一个南山区,而是要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创新资源流动能力,探索深圳—晋江创新要素流动和联动发展路径。本文从南山区在科技创新的经验做法出发,思考深圳在创新要素流动方面的运作模式,并从人才、资本和技术等方面探索深圳—晋江创新要素流动的路径,从政府、企业和大学(创新平台)等方面探索晋江创新要素内循环发展的路径,推动晋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释放创新能量。

1 深圳创新要素发展情况(以南山区为例)

“十三五”期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的变革和重构,使深圳在创新能力方面高居全国之首。特别是南山区,高等教育资源密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备,高新技术企业林立,“双创”氛围浓厚,各类创新要素融合紧密,是深圳乃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2021年,南山区创新要素的全面集聚,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平台建设方面

落地了鹏城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香港大学(深圳)等高校、平台,全区已有7所高校、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诺奖实验室。

1.2 人才集聚方面

全职院士53人、领航人才2641人,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均占全市50%以上。

1.3 创新主体方面

2021年南山区共有8086家规上企业,4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7家境内外上市企业,上市企业密度达1家/ km。

1.4 “双创”孵化方面

南山区是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全区共有286家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面积达163万m,在孵、毕业的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超1万个。虽然城市能级不同,但为了更好地说明南山区与晋江的情况,进行了如表1所示的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①近几年,晋江建设了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但并没有真正能像南山区一样的高端科研平台;②晋江的高层次人才中,并没有全职的院士;③除了上市企业数量之外,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仍然偏少;④“双创”孵化载体偏少,孵化对象的来源十分有限。

表1 深圳南山区与晋江创新要素的对比

2 典型案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晋江和深圳有“草根创业”的基因,虽然产业不同,但发展的频率相似。从表层数据来看,晋江与深圳(南山区)在科技创新要素上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值得晋江借鉴的经验也不胜枚举。本文选择聚焦深圳“十四五”期间布局的四大平台之一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尝试探索其科技创新要素是如何搭建和流动的。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是深圳推进“双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旨在充分展现西丽湖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打通创新生态链条,完善全方位创新保障,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探索教育支撑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金融赋能发展的融合创新模式。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经验启示有3个方面。①推动重大创新资源的布局。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围绕网络通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产业需求,协同推进科研机构建设、高校学科设置和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布局一批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国际化创新大学和高成长性创新企业,实现区域空间的全面利用,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平台和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共生发展。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坚持“三区联动”理念,即院所校区、科技同区、公共社区共同建设发展,全面融合科技、教育、产业和金融资源,在坚持基础研发的基础上,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从高校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③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共生发展。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坚持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整合,依托平台和大型实验室,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建立共享机制,实现大型科学仪器、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的全面利用。建立高效的供需对接体系和开放合作的创新服务体系。

3 主要创新要素的外循环路径

创新要素的全方位循环,造就了深圳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创新要素,除了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科技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包含科技人才、知识产权、基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等多个维度。晋江作为县级市,从城市能级、财政收入、创新资源等方面都不可与南山区相比。本文通过对人才、资本和技术3个创新要素流动为突破口进行探索。

3.1 人才要素循环的路径

3.1.1 缩小薪酬差异

薪酬差异是人才流动的最明显障碍。近年来,全国各地企业的“抢人大战”,最重要的“武器”是“加钱”。从投行的角度,深圳技术人员的平均工资为40万元/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匹配了相应的薪酬,就能够在“抢人大战”中全面胜出,还需要从根本上建立人才的跨地区招引制度,依靠政策和市场等要素保障人才的平稳流动。

3.1.2 优化交通配置

每一次公共交通的优化,都是经济发展的一次机遇。城市之间人才的流动,依赖的是低成本、便捷的交通体系。因此,除了加快建设高铁站、动车站、汽车站和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更需要合理配置晋江各创新载体间的互联互通的线路和班次,为深圳与晋江人才流入流出创造便利条件。

3.1.3 信息技术赋能

传统的人才流动方式在空间、时间等维度上有较大的信息不对称性,需要通过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去破解。要跨越晋江和深圳之间的人才流动壁垒,除了要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对人才体系的建设、人才流动的过程进行全面革新,助力人力资源市场数字化转型,还应当构建集政府、企业、人才、培训于一体的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形成“平台+服务”“人才+产业”“系统+运营”的综合服务体系。

3.2 资本要素循环的路径

3.2.1 共建投融资平台

以服务晋江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晋江与深圳国企投资公司共同成立产业投资平台公司,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局面。探索深圳高新“投保联动”创新模式,在晋江实施“股权+债权”融资服务模式,深度融合信贷投向和产业政策,利用金融创新和产业转型,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速、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提升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的“耐心”,专攻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硬科技领域。

3.2.2 打造产业金融链

围绕晋江现代服务产业、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寻求合适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让金融资本为晋江产业转型的各个环节赋能。进一步健全金融体系,构建“风险投资+担保+金融机构+债券市场”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融资平台。

3.3 技术成果循环的路径

3.3.1 共建协同创新平台

依托晋江现有平台、企业资源,全面对接深圳“4个平台”,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共享大科学装置,嫁接世界一流院校资源,搭建科创高地,建立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同时,通过数字赋能提高供需对接效率,加强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3.3.2 共建技术交易市场

对接深圳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区域科技成果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复制和推广深圳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新模式。建立全面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实现技术成果、技术需求等技术交易数据库的有效对接和精准匹配。

3.3.3 下沉科技服务网络

科技资源流动的动力是源源不断的产业需求,因此需培育市—镇(街道)—企业技术经纪人梯队,下沉到产业一线进行网格式的供需对接,推动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中试熟化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晋江与深圳科技、资源的精准嫁接。

4 晋江创新要素内循环发展路径

晋江创新要素的内循环,需要以三大主体来构建,分别是政府、产业、大学(创新平台)。近年来晋江的营商环境日趋向好,各创新要素的布局也日益完善,并且都以应用为导向,强调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晋江目前适用的是以政府为主导、大学(创新平台)和产业相互支撑的互动内循环模式。这种创新资源内循环模式有以下5个特点。

(1)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不断去刺激企业提升其创新的积极性,确立企业在创新的主体地位。

(2)政府加大对大学和创新平台的投入,在科技政策、基础设施、人才激励上给予全方位的兜底服务,大学和创新平台可以作为一个支点,去链接更多的外部资源。

(3)大学、创新平台通过多种技术转移渠道与产业深度沟通,通过供需对接、共建实验室、人才联合培养等模式,相互促进。

(4)政府作为调控的一方,不断关注各个体系中的运行状态,随时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如科技金融、人才激励、孵化加速等。

(5)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资源的循环需要以各方的需求为动力,因此挖掘各方的有效需求将是晋江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工作的重点。

5 结语

深圳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但对这些创新资源并不能进行简单的搬运,而是要通过政、产、学、研、资、介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进而打破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实现循环流动。本文针对深圳与晋江创新要素内、外循环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城市之间创新要素循环的最优路径。

猜你喜欢

南山区晋江深圳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晚霞如歌正飞扬
——福建晋江老年大学之歌
“晋江经验”之探啧:梳理及评析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
晋江奇迹,其他老区也要做到、也能做到
宁南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