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教学中的美育研究

2022-06-20白学良

艺术评鉴 2022年9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高校

白学良

摘要:美育即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重要体现,现阶段社会大众对于美育的认识水平也有明显提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势在必行,而高校钢琴教学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分支也得到了更多关注,本文从美育概述入手,阐述了美育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美育价值,进而探究美育在钢琴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校  钢琴教学  美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9-0136-03

钢琴教学常见于艺术教育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之中,教育教学效果与学生的钢琴基础有着密切关系,但大部分学生在入校前并未学过钢琴,且艺术素养参差不齐,而高校在开展具体教学工作之时通常会以钢琴演奏技能的提升为侧重点,忽视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无暇顾及其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培养,且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有限,难以实现演奏表达能力的提升,为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美育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当前阶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这也代表着美育的重要地位越发突出,各高校作为为社会及国家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在积极探究美育课程的有效构建,希望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育概述

从定义角度来讲,美育又被称作美感教育,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并“感受美”,进而形成并发展其“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是帮助学生具备美的理想与情操,以及美的品格与素养的重要前提。从狭义定义来讲,专指“艺术教育”;而从广义定义来讲,美育就是将各种美学原则渗透在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进而达到的教育效果,其中形式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根本目的,而实质美育则是指采用多样教育方法进而追求教育的审美境界,也是当代美育的核心内容,促使美育概念自然的从狭义过渡到广义。

从起源角度来讲,德国古典文学及美学代表人物席勒首次在《美育书简》之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美育理论,他认为应当推广美育教育,以培养“理想的人”及“完美的人”,即通过美育促使个体实现全面和谐发展,而这一观点也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将美育视作道德教育方法的狭隘观点,这对于美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前清翰林蔡元培则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以美学代替宗教,其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的影响深远,也推动了我国近代美学发展。发展至今,当代美育教育理论日益完善,致力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美育教育的实施及融合也是未来高校教学工作创新改革的必然趋势。

从任务角度来讲,高校美育以培养并提高大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为基础,致力于提高其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进而带领大学生追求人生兴趣及理想境界,主要分析艺术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以及教育美育,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而从社会角度来讲,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利于帮助其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避免不良社会风气污染其精神境界,同时对其掌握艺术形象并感知艺术魅力具有重要意义,最终促使大学生能够按照美的法则去生活,并为社会及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成为一个“理想的人”。

二、美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钢琴素来享有“乐器之王”的美誉,且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都能散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教学实践中的占比都非常大,钢琴教学也由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音乐美育也成为了当代高校钢琴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科教育任务尤为繁重的大学生活之中突出了教育的非功利属性,真正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即通过美育实现了人性发展,为此也成为了当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美育与钢琴艺术内涵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

人文主义教育素来强调美育及德育的重要作用,提倡将其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及艺术素养,而当代钢琴艺术的本质亦为对美的追求,为此在钢琴演奏及其他音乐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对演奏技巧及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还对其艺术理解及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高校钢琴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此为前提,美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美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融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这是因为音乐美育强调“以美导善”以及“以情感人”,音乐美能够直击人心,并帮助其疏解情绪,在净化心灵的同時完善其人格,进而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美育还具有情感教育的特质,为此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美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体现

(一)钢琴作品中的美育分析

高校钢琴教育教学工作以钢琴作品为载体,在钢琴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很多音乐家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经典佳作,其创作背景及民族地域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其审美特征以及文化思考之间的差异,但所有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及人文内容都具有明显的美育优势,例如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强调对比与统一的理性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强调自我意识以及情感表达、印象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强调光影交错的朦胧美、现代主义钢琴音乐强调个性化表达,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促进了当代钢琴教学的发展。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始终强调文化自信,以加强对学生的美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且相较西方钢琴作品而言,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美育优势在于其创作背景及历史之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及自豪感均有重要意义,更容易与学生之间形成思想共鸣。

(二)钢琴演奏中的美育分析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其音域之宽广、音乐之独特及织体之变化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相较其他类型的音乐演绎而言,钢琴可以有效激发听者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当代钢琴演奏更加强调视听上的双重美感,演奏者的演奏姿势或优美或狂放,风格各异,为此钢琴演奏的本身也具备一定的艺术美。演奏者以自身演奏技巧的纯熟为支撑,基于自身对于作品内容及内涵的准确理解,从而在演奏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及审美感受,充分调动其想象及感悟能力,才能完成对于钢琴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从学生角度来看,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钢琴音乐艺术的美,这对于加深其音乐美学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实现其审美能力的提升,进而陶冶其性情并激发活力,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钢琴教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以感知作品的旋律及情感变化,为此对触键及踏板的控制也更为精准,即有利于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个性化地表达音乐,实现美育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音乐鉴赏中的美育分析

音乐鉴赏是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了感知、体验及联想等思维过程的一种音乐审美活动,大学生在鉴赏课程中可以發展自己的艺术素养,并对音乐认知进行反思与评价,其审美、鉴赏、感受及创新能力均得到迅速发展,而美育在音乐鉴赏活动中的渗透也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我国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获取音乐资源的渠道也更为丰富,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音乐鉴赏,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而这些作品体现了不同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追求,为此也成为了审美信息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

四、美育在高校钢琴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高其参与度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钢琴教学等艺术活动也更受民众欢迎,但现阶段高校钢琴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普遍关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美育教育,且学生在演绎时大多只是机械地演奏,并不能理解作品本身的情感,为此作为钢琴音乐教师,应当尽快促进钢琴教学与美育的融合,进而在传授理论知识及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提升其审美能力及艺术素养。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并做到因材施教,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其参与度,并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且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学会利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学生,进而达到思想及其情感的共鸣。美育价值不仅体现在钢琴表演过程中,同时还体现在音乐创作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并挖掘其深层内涵,进而培养其听觉感受能力,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内外教学的有效结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并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实现审美思维的发展。

(二)强调情感因素并进行美育渗透

音乐最初为一种听觉艺术,而当代钢琴演奏则更加强调视听感受的有效结合,单一的形象思维并不能满足其美感心理的发展需求,为此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钢琴音乐艺术的特点,即重点突出旋律、节奏、和声及肢体等构成因素的特殊性,进而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深情厚意,且演奏情感应当与听众感受高度一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钢琴教学的情感作用。教师应当灵活应用美育教育手段,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进而懂得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社会并奉献国家。美育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演奏示范,教授给学生更多的演奏技巧,并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促进其情感的有效表达,最终以弹奏技巧为基础,结合自身审美感受凸显二者的协同教育作用。

(三)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激发创造力

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其主观感受并不相同,这是因为钢琴音乐是一种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艺术形式,演奏者以及听者对于作品及素材的理解均不相同,只有实现二者在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准确传达并描述钢琴音乐作品的意境,为此高校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声音目标,进而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并理解其内涵,充分利用自身想象思维来完成对钢琴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并由此提高自身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乐感,且无论是怎样的钢琴作品,教师都应当采用讲解及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确保教材内容具备情感化的特点,同时还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而满足其全面发展需求,且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美育教育的价值。

(四)融合古典与现代以凸显民族性

钢琴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其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以及音乐风格的特殊性具有密切关系,且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钢琴音乐作品,都具有自身特殊的美,教师在讲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之时应当联系创作背景及文化风格,进而使学生感悟到民族音乐之美,且在讲解时应当从曲目知识入手,采用更为贴切的语言对其意境进行准确描述,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很好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乐曲的整体之美,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并提高课堂参与度,通过与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相对比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于个体全面发展的指导性意义,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实现学生审美及艺术素养的有效提升,促使其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及社会发展有用的“理想的人”。

五、结语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一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快速发展,现阶段高校美育课程构建进程加快,与各学科的有效融合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美育价值不仅体现在钢琴作品之中,同时还体现在钢琴演奏及音乐鉴赏活动之中,在探究美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之时,本文主要提出了激发学生兴趣、强调情感因素、发挥想象思维以及凸显民族特点等策略,希望以此促进美育教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融合发展,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瑾.试论钢琴教学中的美学原则[J].北方音乐,2019(13):201-202.

[2]向川宁.论音乐的“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9(12):128,132.

[3]郭威,金芷莹.“情本体”美学视角下的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反思社会音乐教育的实用目的:对生活的服务和情感的满足[J].教育研究,2021(01):151-153.

[4]苏蕾.基于审美教育视域分析高校钢琴教学[J].艺术评鉴,2019(19):103-104.

[5]叶明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审美教育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7):239-240.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高校
因材施教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