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拉赫马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 No.4》的创作手法与演奏技巧

2022-06-20董苏萱

艺术评鉴 2022年9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演奏技巧

董苏萱

摘要:拉赫马尼诺夫创作的《音乐瞬间Op.16 No.4》明暗的交织,让一个个音符有了生命;强弱的对比,让一个个乐句闪耀着光芒。乐曲开始犹如一个炎热的夏日中突然淋了一场急促的暴雨,随后雨过天晴,阳光从彩虹中穿过,零星的雨点低在水洼中。同时该曲以其高超的创作手法与标新立异的乐思以及要求演奏者高超的技术,一直深受钢琴爱好者的追捧。本文就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瞬间Op.16 No.4》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创作手法以及演奏技巧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拉赫马尼诺夫  音乐瞬间  创作手法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9-0084-04

一、拉赫马尼诺夫和他的音乐

谢尔盖·瓦里希耶维奇·拉赫马尼诺夫(1873—1943)是近代俄罗斯乐派浪漫主义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风格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他创作的乐曲有着典型的俄罗斯风格,融入了传统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特性,他的音乐创作极富俄罗斯作曲之典型,吸收了传统俄罗斯乐派的音乐创作风格以及他个人浪漫主义风格之大成,他的作品在欧洲以及世界音乐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拉赫马尼诺夫所创作的《音乐瞬间》是他较为早期的钢琴作品,于1896年创作完成。年仅23岁的拉赫马尼诺夫的创作之路并不顺利,恰巧当时正值他新作品《第一交响曲》首演惨败,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被当时的听众所接受,这对于一个二十三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向,通过对以往作品的归纳与总结,最终开辟了新的目标,重整旗鼓,创作了如今我们所听到的这首《音乐瞬间Op.16 No.4》。拉赫马尼诺夫在他的创作中有着广泛的涉猎,在众多的作品中,六首《音乐瞬间》是其创作的转折点,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拉赫马尼诺夫的一生创作中,从他的曲子里都或多或少会听到其忧伤的色彩充斥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他对于小调色彩运用的热衷程度,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越是他后期创作的作品越是充满着这种色彩,原因大多于他与当时俄国的主流思想存在着差异,所以人到中年的拉赫马尼诺夫离开了他生活了半生的祖国,前往美国定居,最终埋骨他乡。正是因为他青年时期的的不得志和人到中年的颠沛流离,使他对音乐和生活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在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总能听到那些掺杂在音符中淡淡的忧伤,那些上行的小二度所产生的灰暗且狭窄的音乐色彩被他经常的使用,从而使听者感觉到作者的那份忧伤与悲苦。

二、《音乐瞬间Op.16 No.4》的创作手法

(一)《音乐瞬间Op.16 No.4》的曲式分析

该曲的调性为e小调,单三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图如下:

乐曲由两个小节的引子作为开始,两小节之后进入主部,但是乐曲行进到主部A的时候,左手部分的主题依旧延续着引子的感觉,稍快的节奏给人的感觉像是山雷阵阵遇催雨,全曲给听众带来的听觉效果也正如一个闷热的夏日的清晨,突然袭来了一场简短且急促的阵雨。乐曲中连续的琶音反复的出现,与右手的重音形成呼应,此时的右手给人的感觉则如阵阵闪电。而乐曲行进到第9小节的时候也就是a1部分(9~15)小节处,出现了类似雨滴低落的感觉,与之前的音乐色彩稍有不同。而乐曲的连接部分则预示着这场雨即将由小变大,逐渐的倾泻下来。进入乐曲的中部的时候,声音效果上减少了大和弦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左右手交替的连贯的表达,从音色上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这里还有着调式调性的转化,从e小调转到G大调,声音色彩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踏板的使用和谱面织体的改变,好似这场雨越下越大,这种效果持续到中部的结束。这时乐曲开头两小节的的引子部分再次出现,好似这场大雨的喘息然后再次的进入了主部的主题,明显没有中部的那种激烈的感觉,与此同时在主部主题的最后还夹杂了一些开放性和弦在其中,几个和弦交替出现在主部的结尾,好像预示着即将雨过天晴,同时给人的听觉上充满了阳光和希望,暗示着全曲即将结束。全曲的尾声部分则是使用了大量的大量听觉效果坚定的开放式下行和弦,在这种效果之下以干净利落的柱式和弦结尾,犹如倾盆大雨在顷刻间停止,阳光从彩虹中穿过,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二)乐曲的写作分析

1.和声的连接

在拉赫马尼诺夫的这首曲子中,其作用了由小调e转换到G大调在回归于e小调的调式交替性手法,同时在和弦上采用了三度叠置为基本素材,在写作思想上是建立在了传统的和声写作之上,同时通过其自身特有的作曲思路来创新,演变出与传统俄派作曲风格略有差异的听觉效果和演奏技法。就例如引子的再现部分,其右手的旋律保持不变,由于此处的调式从G大调转换为e小调,为了保证调式的效果性,同时衔接好尾声的部分,所以其和声连接为从四級到属七到五级,同时在和弦的的运用上,拉赫马尼诺夫还会运用到一些从属和弦和三和弦的搭配,这也是他在本曲中用到的独到的写作手法。

2.节奏的变化

该曲的难度对比相当于练习曲的难度,拿到谱子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对于演奏者的节奏掌握要格外细致。乐曲进入到了主部的时候左手对于节奏的掌握就相当高的要求,全曲的节奏型为复节奏的节奏型,左右手的节奏型存在着差异,同时左手的六连音的节奏型对于演奏者的技法要求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全曲以十六分音符和八度叠置的排列为主,右手的旋律性十分的流畅,在速度上也极其考验演奏者的功底,听觉效果上气势磅礴,十分震撼。

三、乐曲不同乐段的分析及演奏方法

(一)主部A段

主部的构成较为短小,可以分为两个乐句,乐曲的开始就直接以激情澎湃且快速密集的节奏开始,而且左手部分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演奏难度,此时我们从谱面上可以发现左手承载了大量的节奏分配,持续的六连音紧紧抓住节奏,同时右手的合音效果搭载在该曲调式的五级音和一级音之上,使听觉效果坚定有力且和谐统一,乐曲的发展逐渐上行推动了乐曲的进一步发展,这时的演奏要求演奏者稳健且扎实地去完成,不可因为急于推动而忽略了节奏型本身的听觉效果。在踏板的作用上同时需要注意严格根据谱面标记进行,心中有节拍的概念,两拍一踏,在日常的练习上加强左手的练习,注意动作收放有度,不可忽略了流畅性和流动性,做到协调统一时,声音才能自然地从指间流露出来。

当进行到第二句时,织体的走向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出现了双手同时进行的六连音下行,这里我们要理解作者的乐思,意图追求和声的碰撞与听觉效果的和谐,这时在对位的要求上就格外严格,一旦出现了双手的错位,将会直接毁掉整段音乐的听觉效果,所以此处演奏上要求双手最大程度的配合,虽然只有简短的三小节,但是一旦处理不好则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出现的八度和弦音的演绎,只有做好铺垫准备,才能有效完成接下来的八度音型,最终达到引出下文使乐曲得以连贯展开,同时丰富音响效果,因为八度音型的听觉效果极为和谐,搭配右手演奏时主音属音的交替出现,达到了最为和谐稳定的状态,同时演奏时要注意突出该部分的主题,不可机械性地演奏,那样只能使听者觉得没有起伏,缺少色彩。

(二)中部B段

在該段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一段的主题是延续了A段的主题加以拓展和延伸,刚刚进入到中部的时候左手部分依旧为六连音的节奏型,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段中的调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悲伤忧郁的小调中切换到了明亮有力的大调,而且部分音出现了延长记号,这时的演奏不仅要考虑到调式调性的色彩,同时还要考虑到细节的处理,这时就要求演奏者对于这种刚中带柔的音色处理,切忌高抬手落指,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演奏者贴键弹奏,这样演奏的声音才能在之前的音色效果中凸显出来,在如暴风骤雨的基调中带来一丝柔和,同时力量均衡的输出,这样才能达到声音的平稳和与谱面力度记号的统一。

经过了两个小节的平静,紧接着就是后段的休止符处理,在这种乐曲中,休止符的出现犹如一剂调和剂,使之前紧凑且有力的节奏得到了良好的放松,此时的演奏要注意作者的意图,正如笔者在之前的比喻,犹如雨滴间歇性地缓慢滴落,既可以改变乐曲的节奏,同时还可以放松演奏者的精神疲劳,但是左手依旧不可改变原有的六连音基础,而且fff的力度标记更是时刻提醒演奏者不可改变乐曲的主要基调。

(三)再现部

再现部所呈现的是主部主题,其中分为三个阶段,再现部的开始就作用了强有力的fff将乐曲的发展再次推向一个高度,这时的情感基调如前文所说,类似于一场大雨经过了简短的歇息之后迅速的又一次的开始,在情感上延续了主部的狂风暴雨的节奏,与此同时出现了渲染气氛的八度跳进,这里的八度起到的作用与之前有所不同,因为乐曲临近尾声,所以这里的作用则是将气氛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让乐曲在最高涨的情绪中结束,在听觉上表现的异常的雄伟、壮阔、深沉。这里的八度演奏要求也与之前的略有不同,那就是要求演奏者要多一些身体的力量,上身要随着旋律的走向而用力,不可死板僵硬,一旦力量与速度不相匹配的话就会导致所演奏的内容与感情上无法妥善表达,从而使乐谱上的信息无法有效的传递。

(四)尾声

乐曲的尾声部分所采用的是连接部的素材,声部的走向为八度下行,同时这里也是全曲最强的地方,也是需要最大张力的地方,这时的右手依旧是保持着原有状态不变,而左手的合声效果却发生了明显变化,五级和弦切换到了转位和弦的开放和弦,也就是一个K46和弦,这是一个明显的下行和弦,这里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动机就是想归与主和弦而完成最终的终止式,回归主音之上,但是却是一个强有力的收尾,这里的听觉效果虽然是气势磅礴,但是给笔者的感觉却是还有未讲完的话一样,有一丝意犹未尽。

四、演奏风格与演奏技巧

(一)演奏风格

谈及演奏风格就离不开演奏的技巧,风格是建立于技巧之上的衍生品,因为只有对技巧融会贯通,才能说有机会去开辟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同时演奏的风格也同作者的乐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例如古典主义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后期,以及我们现在所听到的一些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要求演奏者所运用的演奏风格都不一样,因为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不同,就例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它的演奏风格节奏在规整中变化跳跃、音乐主要以复调思维为主,强调作品的起伏,在演奏时要严格掌握其风格特征。

《音乐瞬间Op.16 No.4》作者拉赫马尼诺夫一生忧郁中掺杂着悲情,犹如一个怀才不遇却又始终追求浪漫的浪子一般,所以他的曲子浪漫却又不失忧郁,时而明亮时而忧伤。而且笔者认为,演奏风格的形成往往与演奏者对乐曲的发掘程度有关,在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剩余的就是通过谱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通过乐曲改编风格,达到真正的跟着感觉走,跟着乐曲走,风格不可一成不变,一成不变的是扎实的演奏手法与独到的演奏技巧。

从谱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织体之复杂,节奏之紧密,其难度相当于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练习曲的难度,连续紧凑的十六分音符排列,六连音与八度跳进的交替出现,踏板作用的频率上,都看出了对演奏着技术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作曲造诣上的高度和独特的音乐思想。

(二)演奏时双手的对位

我们在学习钢琴的初期,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尽量去做到双手合手练习,这样才能快速的进入到一个良好的练习状态,结合到谱面上我们会发现的问题就是左手的五连音这点,复节奏型的创作手法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左右手所保持的节奏是有差别的,在这种状况下既要保证旋律的流畅性和左手所搭配的相对机械性弹奏相吻合,同时速度上还要保证完成十六分音符的旋律特性,这样就要要求演奏者的左右手有高度的配合性和稳定性,这时就要注意到我们日常练习时老师们反复强调的落指的力度与方式上的改变。

面对这种难度的乐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手指肌肉的的相对放松和手腕的完美配合,同时为了保证速度还要对上半身和大臂的力量进行融合,用肢体带动手臂,手臂推动指尖,这样既可以保持速度的均匀,还可以保证力度的饱满,同时结合该曲的4/4拍的节奏,有效的利用节奏型的强弱规律来变换演奏者肢体上的运动节奏,不能因为追求速度而忘记了乐曲本身所带有的音乐特性。

同时在演奏的时候,双手的对位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体现出乐曲本身的合音效果,因为钢琴曲演奏的亮点就在于合音效果的突出,因为钢琴这种乐器是为数不多可以多键同时弹奏的乐器,所以对于它本身的合音要求也要高于其他乐器,同时在作曲的的时候,和声追求的高度也要高于其他的乐器,所以在钢琴演奏中,不单单是这首《音乐瞬间Op.16 No.4》,而在演奏其他的钢琴作品中,双手的对位演奏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对位精准才会有更好的乐曲诠释,同时在和声的碰撞上才会更贴近作者的本意。

(三)六连音与八度和弦的处理

六连音的出现意味着演奏者需要速度均匀力量合理的分配到每一个音符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做到手指与手腕以及大臂的高度配合,大臂在弹奏的时候需要合理进行力度的输出,与此同时小臂要做到充分的放松,这时要切忌用肩膀的力量去推动与夹持,否则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这种力量只适用于对于强有力的乐句的推动与大跳出现的地方,同时手腕要积极的配合放松,掌心的力量要做到如同輕握着一只小鸡,不可过度用力,那样的话音符与音符之间会失去均等的分配,肌肉僵硬会影响手指尖力量的发挥,同时也不可过分放松,一旦放松的力量过大,会导致六连音的结构上出现偏差,力度上失去了调和,形成前紧后松或者是前松后紧的听觉效果,所以说力量的控制就如同你去握住一只小鸡,太用力会伤到小鸡,太放松则会让它从指缝中逃脱,这就是力度控制的微妙之处。例如乐曲的第5小节开始处(见下图谱例)明显可以看到左手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同时右手需要连贯的奏出旋律,笔者认为本曲左手所承担的听觉效果要超出右手所演奏的内容,所以日常的练习中要格外加强左手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呈现出谱面所传递的效果。

乐曲中出现了许多八度跳进的部分,作者的意图在于可以更好地渲染气氛,加强听觉效果,使乐曲听起来更加震撼且富于力量。乐曲中的八度跳进难度最大的就是乐曲的再现部52小节处,此处的难点在于要求演奏者双手同时弹奏八度音程来演奏意图是推动乐章的发展,同时利用音色的渲染来引出乐曲的高潮,这时候不仅要求双手精准演奏出八度音程的效果,还要求演奏者双手精准的对位和对于和声的完美追求,此时的演奏就需要演奏者加以身体的力量,靠身体的倾斜来加重发力,这样才可以使身体的力量合理的传递到指尖,与此同时指尖的力量要求就要用到我们日常练习时用到的指尖放松的发力方式,那就是站在琴凳后面,用弯腰的方式弹奏,这种弹奏方法可以使身体的力量有效的传递到指尖,养成习惯之后就可以继续用标准的演奏姿势去演奏,这样既可以训练双手的力量,也可以让手部和肩膀更加放松,达到松弛的效果,从而有效完成谱面上的八度演奏。而且弹奏八度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找到一个完美的支撑点,那就是以根音为中心做支撑,这样可以有效锁定音域,同时一指和五指迅速的进行锁定,有效固定好把位,通过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这样才能精准有效的完成八度跳进的演奏。

五、结语

一首乐曲的演奏在于品读一位作曲家的过往,倾听他背后的故事。乐曲的本身并不会说话,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乐曲与作曲家进行深入交流,从而挖掘作者最为真实的想法,通过我们的双手演奏出我们最为真实的感受。通过对本曲的研究,笔者总结出了许多源于日常练习与演奏是的经验与技巧,同时还系统梳理了本曲各个环节的不同创作手法与演奏的技巧。可见,在对《音乐瞬间Op.16 No.4》这首作品的学习中,要深入探究乐曲本身想要传递的信息,同时对拉赫马尼诺夫的创作进行深入探究与挖掘,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部作品。

参考文献:

[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闫大为.钢琴演奏基本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但昭义.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4]潘一鸣.成功之路——谈钢琴演奏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6]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7][美]乔治·考切维斯基、朱迪.钢琴演奏的艺术——一种科学的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演奏技巧
试论动画电影的声音元素及创作手法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