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2-06-20李惠张淑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道德教育道德与法治

李惠 张淑清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开展德育教学、法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品德和法治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山西、河北、新疆、海南、福建五省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学中存在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有效教学内容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思考余地不足、难以关注全体学生等问题。结合实际,针对性提出提高认识与站位、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活动、激发叙事的思维、促进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等改进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与法治  道德教育  法治教育

引用格式:李惠,张淑清.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2(18):27-31.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诉求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幼年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最佳时期,引导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明是非、辨善恶,持之以恒地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是学校教育应尽的责任。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课程随着时代进步也在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对小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渠道,了解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情况,有利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时代发展的联系,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1.为培养良好品德夯实道德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小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1],是小学生获取道德法治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有利于小学生夯实道德品质的基础,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扎实的科学素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为培育理想人格完善道德品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将道德寓于小学生生活现场,引导儿童积极享有生活,立志做一个完善的人。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亲身观察、体悟和反思是他们品德形成的源动力,亲身经受尊贵庄严、意义非凡、精神舒畅的童年生活是小学生的愿景和权利。我们应充分引导小学生感知、体知真实生活世界,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环境的实有联结,亲自勘察与穷源探本,让课程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培育他们的理想人格。

3.为适应将来生活丰富道德人格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三大特点:一是生活化。课程内容取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程应密切联系小学生鲜活的周围环境,引导他们在事上磨练,于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适应将来的生活。二是开放性。所有对小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皆是课程内容,无论是课内、课外还是校外其他活动空间,都可以与学科配合、联结,以增加德育内容粘性与广度,注重对参与过程的指导和享用,强调多彩的生活体悟、创造性的认识与表现。三是活动性。以德育主题活动、探索嬉游和其他形式的课外活动为依托,创设道德学习环境,指导小学生道德图式上的成长,丰富其道德人格。

二、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情况问卷制定与调查

1.问卷制定

问卷共有36个问题,有正向计分和负向计分两种题型,调查分6个维度,即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教学实施情况(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学生课堂表现、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奖惩情况。

2.对象的选取与调查

2019-2020年在山西、河北、新疆、福建、海南五个省份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小学生1452名,其中三年级780名、四年级598名、五年级74名。学生所属学校类型多樣,有农村小学、城市小学、公立小学、私立小学,有重点学校,也有一般学校,所选对象有较好的典型性与代表性。问卷共发放1452份,回收1317份,回收率90.70%。测量工具是由课题组成员自行编制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在预测基础上进行了调整,较好地保证了信度与效度。

3.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1)小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顺应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法治意识与法治规则培养的需要而产生的。围绕小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与意义的认识,调查结果见表1。

表1显示,小学生(完全、比较、一般)赞同道德与法治不如语文、数学、英语重要的占比是51.86%,认为同等重要的近占48.14%,几乎是各占一半。显然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加强。在道德与法治知识对自身成长的帮助上,92.48%的小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身帮助很大。只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小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了解小学生知识内化状况,提高课堂讲授水平和教学质量,确保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文围绕课堂教学效果,从满意度、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效果感到满意(完全、比较、基本)的占93.54%,且从山西、福建、新疆、河北到海南呈现下降的趋势和明显的地区差异,山西省的满意度最高(98.76%),海南省的满意度最低(88.33%)。72.59%的学生表示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完成教学的“双基”任务,19.29%的学生认为教师只能完成一半的教学任务,3.26%学生认为教师几乎不上课。89.83%的学生表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感到很轻松且有收获。这说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开展顺利,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

(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施

①教材内容与课时

教学内容是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标、教材和课程等。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向其灌输思想和观点,培养其良好习惯和行为等。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围绕课时保障、案例选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表3显示,57.39%的学生赞同学校按照大纲要求按时足额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94.3%的学生对教材里案例选择表示满意,满意度从山西、福建、河北到新疆、海南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海南的满意度最低,为86.66%。58.77%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经常会被其他学科学习或测验代替。这说明道德与法治课程尽管能够按照规定开设、开足,但由于部分教师不重视,课时经常被其他科目占用,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效果难以保证。

②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所采取的办法的总和。方法的选择要考虑众多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科性质、教师特长、学校条件等。围绕教学方法,在具体教法的选择、学生自觉性、主体性的发挥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9.7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占用70%时间,61.55%的学生表示留给自己思考的机会较少,其他时间让学生自学或思考;85.28%的学生认为同学们在课堂上经常讨论、发挥学生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90.35%的学生认为教师会选择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有创新。调查说明,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多,学习氛围较好,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宽裕,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

③法治教学途径

教学途径是指教学进行的各种渠道,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在认知上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以期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围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教学途径,从构建法律社团、知识竞赛、学生的参与性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4.91%的学生对学校里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的途径和机会感到满意;92.33%的学生积极构建法律社团;86.94%的学生认为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适时安排法律常识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90.51%的学生表示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法律知识讲座。这说明学校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法途径和机会,适当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吸引学生自觉参加,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④小学生课堂表现

学生课堂学习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课堂表现直接决定学习效果,决定教学成效的高低。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的态度、同学关系融洽度、学生的自律性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4。

表4显示,93.02%的小学生表示课堂上能够做到有礼貌、守秩序;91.5%的小学生认为课堂上他们彼此之间配合默契,关系融洽;认为班级容量适中人数在35~50人的占比为36.9%。说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表现良好,老师应继续努力关注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效率。但有51.26%的学生表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经常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这样的学习行为一定要纠正。

⑤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来讲,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四个部分构成,它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是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促动因素。围绕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授课态度、专业知识、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五个省份95.68%的小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感到满意;90.97%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具有很强的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90.36%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感召力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素养整体较高,教学态度端正,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个人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⑥教师奖惩

奖惩制度是指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对其进行鼓励或批评、惩罚的评价方法,是教师管理学生的核心制度之一,是奖励制度与惩戒制度的合称。奖惩制度能抑制其不良行为和思想,调动其学习潜能和积极性。以教师的奖惩为主题,设置五个问题,调查情况见表5。

表5显示,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小学生关怀和帮助的占比93.78%;80.10%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纪律严明,处罚分明,68.64%的学生表示老师课上会使用惩戒手段,如罚站、批评等;认为教师处罚犯错学生时间过长的占到44.99%。这说明教师的奖惩措施运用较为合理,但在课堂上处理学生错误行为应注意用时,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

三、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只看语数外成绩,不重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未能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表1显示,有51.86%的小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语文、数学、英语重要,说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上认识还不够,学校虽然能够按照大纲要求足额安排课时,但对课程开设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还有待加强。道德与法治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更可以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做一个守法纪、有道德的好公民稳固根基。

2.有效教学内容欠缺

表3显示,学校能够按照大纲要求按时足额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但有5.7%学生对教材里案例的选择表示不满意,有58.77%的学生表示道德与法治课程会被其他学科学习或测验代替,说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缺乏有效的认识和感悟,学习效果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不能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不能适时地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不能引导学生作出分析,领会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缺乏深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实效性不够,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课堂学习竞赛少

学生对学校里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的途径和机会感到满意,学生们能积极地参加法律知识的学习,參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法制知识讲座,但5.7%的学生认为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没能组织法制常识竞赛,学习缺乏竞争机制的引入。这说明学校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法途径和机会,学生乐于参加学法活动,希望在课堂上多安排学习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习效果。

4.学生思考余地不足

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多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严格遵守课堂规则,经常创新教学方法,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也很激烈,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间约占70%,会留有自学或思考的时间;但是61.55%的学生表示留给自己思考的机会较少。说明学生始终是一个被动的受教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究,没能提供一个思考的环境,无法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深层解读,降低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减弱了其对学生完善道德品质的引导作用。

5.难以关注全体学生

小学生尚年幼,思想比较简单,理解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表4显示小学生在课堂上彼此之间配合默契,能够做到有礼貌、守秩序;有19.59%的学生认为班级人数太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如51.26%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经常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老师根本注意不到,学生的错误行为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控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课堂缺乏课堂管理经验,学生只是机械配合,并未形成有效学习,不能因此保证教学内容能对学生品德发展形成有效的影响。

四、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改进对策

1.树立法治意识,建立课程认知

小学阶段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基本的规则意识、传统文化教育、契约精神、法治思维的培养,是道德规范与法治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机。小学阶段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道德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社会所需要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正确认识形成法治观念以及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注重道德与法治学习,为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推进依法治国奠定基础,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实现法治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道德规范教育与法治精神培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為一体,能有效促进学生真正领会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价值。

2.充实课堂内容,实施有效教学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更多节选自课程教材中的知识与素材,地方实际、校本情况以及学生需求欠缺一定的针对性。因此,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深入挖掘教材中与道德与法治有关的生活实例,并搜集德育故事,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形成情感共鸣,达成价值观念认同。这既充实了课堂内容,也助力学生体会优秀道德品质与法治建设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其次,严明的课堂纪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借助学习课堂规则意识学习丰富儿童对规则与法治的感知和体验,引导儿童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指引儿童践行规则与法治[2]。

3.开展学法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从讲授、讲座、报告等形式出发,还要注重活动、项目、实践等,这不仅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能力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按梯度要求形成的将学科理论外化成实际行动的能力,是知情意行的统合[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运用线上微课与线下课堂学习、同步异步教学相配合等方式,组织和鼓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法治知识,搜集身边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素材,引导学生关注道德与法治知识,自主生成学习知识要点,提高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4.营造民主氛围,启发学生思考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营造自由包容的学习氛围,留些时间让学生自主管理,留些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道德与法治课涉及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营建一种心理安全、和谐包容的氛围,尊重不同的想法,通过道德故事法、案例研讨、课堂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组织学生生讲生评、以练代讲的前提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思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虽有领会但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不仅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效果,扩大认识范围。

5.关注全体学生,引导主动参与

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的参与度。从学生角度看,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觉完成课堂知识学习,主动吸引教师注意力,提高自身的课堂关注度,发展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以德育目标为归宿做到身体力行[5]。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许多道理和知识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获取和感悟的。课堂上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自主探求知识,分享生活经验和身边的小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认知方式认识和反思德育活动实践,形成自身衡量对错的一套价值标准,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学会学习,切实促进学生德育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2] 郄芳.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完善[J].中国德育,2019(02):24-28.

[3] 李鲜艳.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

[4] 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59-166.

[作者:李惠(1986-),女,山西原平人,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张淑清(1965-),女,山西新绛人,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该文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资助项目“小学德育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JDNNU20190304)、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小教专业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289)、忻州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GYB20200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道德教育道德与法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