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建设“新”在何处

2022-06-16石依诺

教育家 2022年22期
关键词:医科卓越医学

石依诺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医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继而引发了医疗方式和医疗行为的改变,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新医科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强国战略的要义之一。新医科建设“新”在何处?立足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我国医科高等教育学府应做出怎样的应对与改变?针对这一问题,本刊采访广州医科大学校长冉丕鑫,破解题中之义。

创新:新医科须守正传承而非推倒重建

《教育家》:新医科是国家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四新”之一,您如何理解这个“新”字?

冉丕鑫:新醫科代表着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从内涵来看,新医科是在坚持经典医学的基础上,强调“医学+”交叉学科发展,创新医学专业教育、创新医学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从外延来看,新医科是映射“大健康”思想理念,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关注健康全过程。

新医科的“新”还体现在学校规划建设和教育教学中,包括创新医学专业教育、创新医学学科建设、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等,培养更多跨学科复合型卓越医学人才。

《教育家》:新医科建设以来,广州医科大学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合作交流、师资培养等方面做了哪些特色探索和实践?

冉丕鑫:广州医科大学立足自身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多元协同、加强交流,建立富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发挥优势,突破“卡脖子”难题。发挥呼吸学科优势,突破国家急需解决的“卡脖子”难题;同步强化附属医院特色学科与优势专科建设,着力提升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同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领域合作,推动促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专业建设:多元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校打造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以“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培养实验班(南山班)”为代表的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校企协同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医学检验人才;加强与中科院合作育人力度,培养生物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探索以重大任务和目标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新机制,培养和储备高水平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我校还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国家急需的医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

合作交流:瞄准前沿,深化顶尖机构间交流。广州医科大学加强与国外顶尖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学术活动,发挥在呼吸领域的学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诊疗指南、标准和规则制定。深化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教授团队、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Dawson教授团队合作,建设好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纳米科技平台等国际创新平台。此外,我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组建高水平国际联合攻关团队,培育高水平国际合作成果。

师资培养:筑巢引凤,建立高水平科研团队。一是加强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引进院士、“杰青”等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围绕他们建立富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和创新平台。

二是通过“揭榜制”推动建立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

三是创新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革新:从“新理念”“新专业”“新方法”上下功夫

《教育家》: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亟须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学科间既要摆脱简单的叠加,又要符合交叉融合的内生需求,新医科建设要如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间的深层互动与融合?广州医科大学是如何实质性解决这一问题的?

冉丕鑫:首先,我校以“新理念”谋划学校医学人才培养,在整体布局中融入新医科理念,将其渗透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其次,广州医科大学创新探索建立“跨学科卓越集群”,即联合临床优势学科,顶层设计基础医学学科管理体制,推行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设计组建了18支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团队。

最后,我们落脚在育人“新方法”上。学校将国家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和广东省试点学院——南山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加以推广应用,在药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开设卓越班;学校还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合作,开展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卓越人才培养;同时注重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交叉融合,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用心:疫情复杂,新医科建设如何破局

《教育家》:自1979年以来,广州医大的呼吸疾病防控团队为我国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诊、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严峻,面对社会发展整体的不确定性,在新医科建设中,广州医大做了哪些调整和应对?

冉丕鑫:学校根据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在新医科建设进程中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建设、疫情防控团队建设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革。

推动专业内涵发展,培养卓越医学人才。设置大健康全链条医学系列专业,培养紧缺医学人才——学校近年增设精神医学、儿科学、临床药学等紧缺专业,今年增设基础医学专业,助力“健康中国”提出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养全链条创新医学人才培养。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为推进医工交叉融合发展,学校探索与其他大学联合培养“医学+X”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一部分专业开展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在一部分专业下设专业方向或特色创新班,如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卫生应急特色班”。

搭建优质课程体系,聚焦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强化与文、理、工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推进医科内部、传统医科和新兴医学间融合;成立跨院系、跨学科的课程教学组和导师指导组,联合企业开发创业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大平台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学校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病学及其相关重点学科的特色资源,建成国内呼吸疾病领域唯一集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于一体的高水平呼吸医学中心。

聚焦重大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对呼吸疾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大需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和国际大科学计划。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研攻关水平——加强基础学科对临床医学学科的支撑作用,围绕人口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注重交叉融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纽带,围绕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与肺损伤、交叉学科研究等方向,持续开展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

坚持“平战结合”,打造疫情防控团队。学校为助力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设聚集了一批高水平专家人才、高质量创新平台,形成“平战结合”疫情防控体系,打造了一支可迅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人才队伍。

《教育家》:从宏观出发,您如何看待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医学人才需要具备哪些重要的能力和素质?

冉丕鑫:未来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需要具备一种意识和五种能力——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临床能力、合作能力、适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非常认同老校长钟南山院士提出的医学创新理念——“顶天立地为人民”,“顶天”即走到国际前沿做医疗创新,“立地”即把最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简单、可行、价廉的诊治方法,最终“为人民”提升人类健康卫生水平。培养“顶天立地为人民”的医学创新人才,这就是我们医学教育者、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82CDB44F-D556-411C-B457-536F98226D83

猜你喜欢

医科卓越医学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画与理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曾鳴 警惕停留在優秀的誘惑,這是卓越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