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新”在对文科使命与责任的理解

2022-06-16周彩丽

教育家 2022年22期
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文科学科

周彩丽

2018 年 10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划2.0,该计划全面推进“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新”在哪?师范院校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实践落地?就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

新文科之“新”

《教育家》:您认为新文科新在哪些方面?

孟繁华:新文科之“新”,我理解主要是新在认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科的研究范式上,新在对文科的使命与责任的理解上。

传统文科强调分科治学。分科本身没问题,不分科很难实现专业化,但过于强调分科、强调学术上的精细分工,会造成过于鲜明的学科界限和壁垒,每个群体都在自己的领域里精耕细作,缺乏大视野、系统观,缺乏切实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新文科之“新”,最重要的就是倡导学科融合,甚至创生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这需要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

新文科之“新”的第二重理解,甚至说更为本质的理解,在文科的使命与责任上。必须承认,传统文科在解决层出不穷的社会现实问题上、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方面,逐步显现出“力所不能及”的情况,无法很好地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关切,也很难满足智能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诉求。进入新时代,我们期待文科达成什么样的使命?至少有三点。一是对现实敏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力图解决现实问题;二是更关照“人”。伴随着技术的更迭、自然科学的发展,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文科常被认为是“无用”的。但文科指向人心灵世界的丰盈,重在培养人的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关键;三是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到,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时代赋予文科的重要使命。

《教育家》:您提到“文科常被认为是‘无用’的”,新文科如何解决“文科无用论”的困境?

孟繁华:新文科建设,其根本在于对文科的内涵理解和价值认同。文科是重视体现价值性、思想性的学科,追求价值性、思想性和知识性、学理性相统一,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科的培养关注价值观的塑造、精神世界的丰盈、思维品质和批判意识的提升,弘扬正义、美德和善,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选择,解决信仰危机和意义缺失,这是很难用日常职场之“用”来衡量和判断的,其奠基的是人的基本素养。新文科之“新”,一个方面也在于更重视文科塑造精神的责任与使命,重视其“无用之用”。

在现实层面,新文科也可以做到更“有用”。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对于文科的发展与革新是重要的契机。传统文科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要变化,研究内容和方法要融合创新,可以首先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的领域谋求新的增长点。比如,首都师范大学自设的二级学科——智能教育学已经开始招生。下一步,学校会持续培育跨学科特征明显、具有战略意味的新专业,抓好新文科课程建设,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引领性,充分体现新文科融合化、时代性、国际化特征。

新文科下的新探索

《教育家》:推进新文科建设以来,首都师范大学在专业调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有哪些新探索?

孟繁华:推进新文科建设以来,首都师范大学着力打造“学科特区”,以学部制改革为引领,加强教育学部、人文社科学部、理工学部、艺术学部建设,统筹推进学科交叉,努力形成深层次的学科融合,重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及难点问题。建设交叉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院、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重在培养跨领域、跨学科、跨单位的高水平学科创新力量和教学科研团队,避免文科的创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文学科之间表层的交流上,努力实现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深层互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姓“师”,一直坚持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支持高水平教师教育。根据新文科建设学科融合的要求,学校创新师范生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搭建跨院系、跨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建设平台,大力支持高水平、有特色交叉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书法文化及审美教育相互联通的学科群建设合力;鼓励和推动院系、导师开展师范生学科交叉培养,造就更多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创新型优秀师资人才;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促进理论、技术和实践三者联动。同时,首都师范大学坚持国际化战略,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经验,进行跨地域、跨国别的研究,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和通晓规则的高素质人才。

新文科倡导融合,而目前学校里教师的主体力量是在分科的体制下培养起来的。学校创设机制鼓励教师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形成学术共同体,培养真正有人文素养、跨学科视野和能力的教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家》:您的《构建智能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智能时代,各种新技术正深度参与、改变学科与教学,新文科建设如何回应?

孟繁华:师范院校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具有主体地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基地。要实现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质量教师教育,需解决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是构建完善的智能时代教师教育理论体系,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二是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和新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与科技的双重建构,培养“未来之师”;三是形成双向激活、系统联动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体系。这些都需要以新文科的思路展开,如实现教育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帮助学生达成教育学素养和学科素养的融合;致力于文理、文工融合,基于哲学、教育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通过人—技术—教育三维本质、功能—联通—时空三重本体、关系—结构—场域三维方法论研究,构建适宜智能时代人的素质及其养成的教育理论体系;基于“教育要素+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工程思维方式与立场,聚焦真实教育场景所需产品的功能设计及其智能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育家》:新文科强调文化自信,提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强调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的作用。在这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有何作为?

孟繁华:从根本上来说,基于中国文化根基的、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仍需构建,首都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领域具有坚实基础和广泛影响力,做好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话语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

在科学研究领域,我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传承、敦煌学、考古学、全球史、文明区划研究、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美育研究等特色研究领域已经具备雄厚实力,会在未来持续发力。

在人才培养领域,持续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创新形式做大做强国际中文教育,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培养本土汉语师资,为海外汉语教学提供中国方案。建立“一带一路”校长培训基地,促进国际间优质教育模式的互学互鉴。积极参与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集中遴选推出一批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学术文化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社会服务领域,统筹学校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外教育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建设集咨政服务、前瞻性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开放性学术共同体,打造高端引领、影响广泛的新型高校智库品牌,形成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首都师范大学文科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A Foregrounding Analysis of E. E. Cumming’s “Buffalo Bill’s”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DreamandAmericanDream—aCaseStudyoftheGreatGatsbyandAmericanDreamsinChina
An Investigation on Chinese Integral Thinking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