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提高护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2022-06-15侯志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儿科人文精神人文

侯志英

[摘           要]  儿科护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临床专业,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护理质量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应体现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培养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是现代护理教育主要的发展方向。所以护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着重提高护理关爱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工作中的护理工作技能技巧。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关    键   词]  儿科护理;护生;人文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172-03

近些年来,在儿科的护理过程中医患纠纷频繁,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医疗体制并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病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随着医疗机构中服务模式的改变,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已经成为当代医院进行护理和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竞争力,医院在进行护理服务的同时,应该提高人文理念,更多关注患者本身。在儿科护理临床教学工作中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一、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与人文精神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在新一代高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中,让当代护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全面融合,提高学生和教师整体的人文教育素养势在必行。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患者是儿童,而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但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很难将患病感受清晰表达出来,沟通也相对困难;家长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爱子心切,对护理的质量和要求也较为严格,容易与护理人员发生冲突,所以需要提高儿科护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支撑能力[2-3]。但在患儿疾病痊愈的时候,家长会无比感激,让儿科医务工作者觉得付出都是值得的。儿科护生在刚入学的时候,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并不适应,教师应该有效地将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提高护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

二、儿科护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现状

(一)对人文精神教育不重视

我国医学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很久之前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逐渐形成。但是从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护理知识的授课与技能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主要重视的内容,专业素质是教师比较重视的内容,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4-5]。当前各大院校所开设的人文精神课程并不很多,即便开设目前还不是很科学、规范,没有形成成熟的发展体系,并且对护理课程的设计也缺乏合理性,对护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护理专业毕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和沟通技术都相对较低,其他方面的人文精神素质更加薄弱。

(二)教师体系以及整体的人文精神教育不规范

在护理教学中,除了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还有很多问题。首先是护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有所欠缺,当前阶段,人文精神教育的大纲并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没有相关课程的设置,专业的人文精神教育教材也有所缺失[6]。其次,护理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容易影响教学质量,对护理专业的护生来说人文精神教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往往只针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学的主要思想和当代护理学发展的进度并不是同步的,缺乏人文精神教育的护理学科教育,会影响学生对护理的认知。最后,教师针对护理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知程度相对较低,一方面是学生对专业课非常重视,对人文课程的学习有所忽略,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业务素质虽然相对较高,但是比较缺乏人文精神护理的实践能力,影响了护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工作。

(三)缺少系统的人文监测体系

在当前儿科护理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课程并没有严格的测评体系,从而造成儿科护理工作的不完善和不科学。进行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评测,应该有层次性、系统性,需要从多个角度看待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而且人文精神评测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发展,才能取得成果。

三、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儿科护理教学的规范化和人文化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出人文素养较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必须让儿科护理教育更加规范化以及人文化。在实际工作中,通过问卷、实习反馈以及座谈的形式了解当前学生的行为特点以及心理状态。教师根据学情将有用的资源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选择人文教育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理解以及关怀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

(二)人文教育素材要与儿科护理的特点相结合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书籍资料,如《论语》《老子》《孟子》等,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能力阅读,教师可以先让喜欢阅读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进而分享给周围的学生。阅读经典书籍能提升人的气质,并且融入人文学习中,在校园内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学生素质会得到整体提升。儿科护理临床中,学生也由于内心知识丰富,懂得对患儿充分尊重,并且维护其尊严,从而建立起融洽的护患关系,加上教师传授給学生的与患儿的沟通技能技巧,所以让学生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并且拥有较强的沟通和操作能力。

(三)提高儿科护理教学教师的整体职业以及道德素质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因此教师自身的意识、行为、观念和精神都会影响学生人文理念的发展。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自身应该拥有较强的人文精神意识,才能进行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道德素质,时刻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充分将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并且对人文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要多参加相关的培训工作,对现代化的护理精神积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以及魅力,以学生为教学重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精神。通过自身的言行不断影响学生,并且指导学生充分理解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

(四)充分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引导,在课堂中贯穿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受到文精神的熏陶,最终将人文精神与知识体系相融合。在任何环境中学生都能够有效地运用人文精神关怀的意识,并且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每个人内心对弱小者都有特殊的同情、关爱和保护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内心的关爱之情和善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多普及小儿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关注和关爱,意识到为其打造健康的生长环境,是每个护理专业人的责任和义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知识授课的同时,可以播放小儿生长发育、保健、疾病治疗、预防的相关资料和视频,让学生自行进行讨论,表达自己对内容的观点和分析。在课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到福利院、公园、孤儿院等特殊的儿童教育机构进行参观或者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充分尊重小儿,提升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人文精神。

(五)采用模拟教学融入人文精神

进行护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也是一个长期且不可懈怠的过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进行基础儿科护理知识的讲解,又要在不同的课程中与人文精神理念相结合。由于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关爱和呵护,自身的人文精神意识并不足,并且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对人文精神的理解相对较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渗入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模拟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用婴儿模型进行教学,告知学生应该如何正确怀抱婴儿,保护婴儿的身体和头部。可以示范如何给婴儿更换尿布、穿衣服等。让学生可以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真实地接触到婴儿模型,就会有所感悟和触动,并且动作就会轻柔正确、语言亲切。通过进行模拟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和接触患儿,并且激发起内心情感,从潜移默化中逐渐关心幼儿,并且提升其人文精神素养。

(六)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人文精神

想要培养学生真正的人文精神,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以及接触过程中,才能培养对患儿的人文精神关怀,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也是其真实接触临床护理工作以及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示范教育,让护生全面体验护理工作的内容,感受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护生的人文精神。除了理念以及精神上的关怀,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技巧的培训,由于患儿依从性都相对较低,所以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配合,完成相关的治疗和检查工作,护生应该充分提高自身的认知,还应该听从教师的指导,学习如何与患儿以及家属进行沟通,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实践操作中提高人文精神素养。

(七)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沟通和协调技巧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进行接触和体验的机会。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护理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进行课堂模拟操作、情景演练以外,还可以让学生以每个寝室为小组或者自行组建小组,在课余时间选择场景以及事件进行相关的实际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建议,让学生通过实践模拟活动掌握并巩固相关的护理知识技巧。进行沟通和协调,是每个护理人员必备的技能技巧,也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护理过程中,只有学生能够充分进行人文关怀,有效地与患者和家属协调沟通,才能保护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性。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沟通协调技能技巧的培养,让其发挥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冷静思考问题,并且及时解决和疏导矛盾,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

人文精神教育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核心在于对人的价值和人性的肯定,也是人对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一种追求。总体来讲,人文精神提倡更加尊重人的理性,从人的精神生活中体现出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让人得到充分的尊重,并且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体现了护理工作者对小儿身心健康的关怀以及尊重,还注重小儿之间主体的个性和差异,对健康和疾病等多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考虑,充分体现了儿科护理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人文关怀精神是每个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现代在护理工作中新的理念和宗旨。进行人文教育主要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科学、优质的护理服务。所以,在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是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点,在护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提高人文精神教育,并且培养其人文关怀,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素质的儿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月霞,罗雯,蔡倩,等.教学经历对护理专业研究生职业认同感和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1):134-137.

[2]蚁淳.从“人文课程”到“课程人文”:生本教育理念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多元文化与护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7):6-8.

[3]吾超,杜艳玲,李爽,等.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高校护理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8):47-50.

[4]张弘强,姬栋岩,田间,等.人文学与护理学建构融合中人文精神融入的重要性及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21,7(18):119-122.

[5]李绍慧,陈艳,刘晶,等.P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8):94-96.

[6]刘靖,孙健.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高职康复专业见习期《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教学:以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为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8):50-52,56.

[7]李耀洋,许菲斐,陈占科,等.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5).

[8]田华,张淑珍,付小卫,等.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以诊断学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1(15).

[9]邱海龙,周桂生.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1(28).

[10]李晓,关晓光,李宝琴,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医学与社会,2020(3).

[11]罗泳,贺艳红,史亚飞,等.高等中醫药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及从供给侧角度分析提升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9).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儿科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文社科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