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2-06-15孔君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政治

孔君丽

[摘           要]  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通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从而探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关    键   词]  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16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历史长河中所沉淀的,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升到战略高度,多次在讲话中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观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近几年,《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历史类节目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不难看出当代青年大学生心中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情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人的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唤醒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随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成为青年大学生眼中的重要节日,也成为电商打折促销的噱头。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受“网红主播”的影响,急功近利,妄图一夜成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大学生的温饱已不成问题,他们感受不到父辈当年艰苦卓绝的生活,加之家长的娇生惯养,部分大学生滋生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的意义,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国爱党、奉献社会。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乐于追求新事物,乐于尝试,个性突出,不拘一格,创新意识较强。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冲击,存在攀比享乐的心理;第二,抗压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精神;第三,在择业就业方面,缺乏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容易受外界影响;第四,自我意识突出,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第五,缺乏感恩之心,礼貌修养有待提升。

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上。校园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喜好读书,善于用典,他的重要文章、重要讲话中透露出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讲话》中运用了七次典故,既有中华传统古诗词,也有诸子百家文章精华,如《孟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同时期的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都已衰落,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硕果仅存,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爱国情怀、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源泉,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注重“质”的提升。

以仁义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推己及人,尊重他人,乐于奉献,团结友爱;以孝道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意识,孝顺父母,关心社会;以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习惯,文明礼让,严于自律,与人为善,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不撒谎不欺瞒,不贪图一时便宜;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以“知行合一”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学习落实在日常行动中,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底蕴有机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以传统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相结合。

三、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继承扬弃,勇于创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一)基于融媒体平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校园活动提质增效

“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网络信息的感知能力十分敏锐,在网络上比较活跃。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特点,大学生由原来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面对融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借助融媒体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易班平台、微博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造优质内容,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以融媒体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便捷性、快速性,加强与青年学子的互动,贴近大学生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坚定信仰者。

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校园朗读者”活动,发起师生朗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线上活动,设置优秀朗读作品投票环节,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颁发证书和相应奖品,掀起广大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基于易班平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设置中华传统文化专栏宣传,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易班优课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公开课栏目,方便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端午、中秋、重阳、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特长,设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H5主页、小程序、海报、小视频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微信公众号,通过声音、视频、动画、图文等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活动效果;结合开学迎新季、毕业季、技能竞赛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世界地球日”“世界阅读日”、劳动周、创新创业周等时间节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构建融媒体平台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坚定守护者,促成“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团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让广大青年团员、青年党员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继承性。在党课、团课教育中适当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将“格物致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下为公”“民为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融入“青马工程”“青年大学习”中,倡导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运用“仁义礼智信”自觉约束个人行为,爱党爱国爱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精选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诸如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唐宋名家散文、明清小说等,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书法绘画比赛、围棋比赛、填字游戏等益智类比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国学讲堂、传统文化名家讲坛等活动,邀请知名学者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读书沙龙、阅读交流会等倡导广大学生回归纸质书阅读,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重阳登高赏菊、端午诗歌节、寒食放风筝、中秋赏月、元宵猜灯谜等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启发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社团嘉年华等,将剪纸、陶艺、花艺、茶艺、戏剧、汉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有机融合的平台,以课堂教学、参观基地、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等方式促进两者的互融互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在实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树木一样植根于大学校园,洗涤大学生的心灵,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加强实践育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纵深处发展。“知行合一”贯穿于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中,《论语》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代大学者朱熹曰:“知之愈明,则行之越笃。行之越笃,则知之愈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体现在理论上,更要体现到具体实践中,要依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丰富“文化自信”内涵的实践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寻根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文化馆、博物馆、名人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加强学生对于“仁义礼智信”的感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乡村,通过支教、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樂而乐”,到基层去,到乡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人生理想书写在广阔大地上,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以重大历史节点以契机,通过“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峥嵘历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天下为公”感染学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得青年学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约束自己,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求学精神,“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与山间明月清风为友”的审美情趣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阶段性的工程,需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大学生勇做时代的开拓者、奋进者。

参考文献:

[1]赵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10):80-83.

[2].滕培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40.

[3]刘静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609-61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10-112.

[6]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6-59.

[7]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J].中国文化研究,1993(1):1-3.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政治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办公室政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政治法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