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者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导向

2022-06-15曾芸芸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大众化角色定位教育者

曾芸芸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存在很多难点。为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进程,应该积极探索其大众化的主要渠道。不可忽视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高校的主阵地地位逐渐凸显,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即思政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强调思政教育者应该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在任务导向之下,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优势路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整体上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基于此,对思政教育者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导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角色定位;任务导向;思政教育者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157-0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支撑下,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任务被提上了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民众精神的食粮,对社会生活、社会行为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一定程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项精神武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战略任务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学校作为人才孵化基地和知识文明传播的场所,是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高校的思政教育者,在这一过程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积极地发挥思政教育者的优势,体现自身的教育价值,立足于大局,立足于发展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维度推进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社会性任务的进程。

一、主导角色定位和主导任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和核心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可、肯定,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这一理论层次比较高,相对而言比较抽象,而普通大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理解能力高低不一,这导致社会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形成通俗易懂的认知。而将其大众化的过程,则是将这一理论逐渐由抽象演变为具体,由深奥演变为通俗,从最初的少数人理解演变为普遍接受认可,这一过程被称之为大众化的过程。当前,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核心至关重要。但是在高校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影响因素。比如,部分学生对这一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比较肤浅,且学习的态度冷漠,存在一定的排斥、抗拒情绪。究其原因是一部分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同时也与思政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构建不够理想存在关联。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思政教育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主导者,应该积极地落实好自身的主导责任。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应该创新教育模式,调整教育手段,不要一味进行理论性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进行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和说教,那么很容易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学生也难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解读,由此,教师应该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以生活化的元素、学生熟悉的内容为切入点,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化、形象化,使其更加通俗易懂,继而引导学生认知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理论的魅力所在以及着重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功能:实践指导功能、解疑答惑功能。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肩负着主导责任,因此,在具体的马克思教育主义教育环节,应该遵循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向,以清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为导向,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相匹配、相契合,这样的思政教育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如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相背离,则不应予采纳。这都要求思政教育者本身的综合素养、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荣誉感应该到达更高阶段,从而发挥其主导功效,给予学生价值理念、社会理念的正确引导。其次,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者应该对教学形式、教学活动等方面展开深度探讨、研究,构建系统的教育框架,罗列教育板块,并且能够切实地把握在哪一个教育环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这一目标;如何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统筹安排,使得教学的结构更加完善、更具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特征。此外,思政教育者应该科学合理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言,它所蕴含的内涵非常深远,这一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庞杂丰富,很多理论内容是当前高校阶段学生难以消化的知识、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和思想高度,所以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不能一味地追求面面俱到,使烦琐、零碎知识内容充斥在学生的腦海当中,导致学生的思维变得极为混乱,不够清晰,难以实现对相关内容的有效梳理。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教学,具体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直观化、可视化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继而为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也是思政教育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作为主导角色应该肩负的主导任务。

二、研究角色定位和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多元,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深奥,主要是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主义等相关的领域整合在一起。而高校的思政教育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应该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拓宽研究的空间,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研究,只有掌握到位,才能够积极地履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职责,才能够肩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任。就当前研究者角色定位所匹配的研究任务、研究重点而言,思政教育者应该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和理念。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論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演变在不断发生变化,融入更多的时代精神、时代内涵,所以思政教育者应该积极跟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变化趋势,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做到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接轨,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抛弃。思政教育者应该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者,如此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具创新性、更具生命力、生长力、活力。另外,思政教育者应该着重关注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平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如果教师一味地注重空洞的理论性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必然浅层化,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也将过于空洞,不够具体,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将其学以致用,用于生活实际。所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凸显这一理论教学的实践意义,具体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代热门话题以及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以贴合学生生活的内容为切入点,让学生学的过程变得更加顺利、更加高效。同时通过和社会生活接轨,让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有更深刻的认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探究当前所存在的社会性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面对的难关和困惑。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号召性、导向性、实用性,同时这也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思政教育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这一角色,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精神武器、作为精神食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性基础,所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时代的选择、是必然的趋势。而要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整体上推动大众化的进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坚力量,思政教育者自然应该勇往直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所蕴藏的规律展开深入的研究,而对这一规律研究的切入点可以是背景、内容、渠道、方法等,同时应该加强相关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探讨,这样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明了、简洁。

其二,加强对学生思想变化规律的研究。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趋势之下,我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规律,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认知而言是极大的冲击,所以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地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能够更优、教学质量更佳。简单来说,思政教育者以研究者的角色定位,落实相关的研究任务,应该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展开深度研究,加强两者的有机统一、有机配合,才能够使得这一角色的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

三、示范者角色定位和示范任务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树立榜样非常重要,通过发挥榜样的力量,能够让学生耳濡目染,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以人格感染人格、以素质发展素质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示范榜样、满足示范的要求,首先就要求其“要先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摸索、不断探究的过程,思政教育者应该做好表率,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以极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惧艰苦的勇气和毅力,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攻克遇到的难关、解决遇到的难题,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奋力拼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端阵地。此外,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要“能做到”。通过榜样的引领,通过表率的示范,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收获心得,继而实现教育思想、内容的内化迁移,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协调者角色定位和协调任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在高校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学生化。而要达到这一理想中的效果,则要求思政教育者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协调这多个方面的内容,构建良好的关系,切实处理好存在的具体问题,以此凸显思政教育者、协调者的角色优势。

其一,加快对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构建,协调不同思想政治课程之间的关联。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元、复杂,所以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分别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各项课程在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每门课程都具有其突出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综合多方面的元素,平衡好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该做到有机串联、有机结合,使得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相互作用,共同为马克思主义学生化发展做铺垫。

其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则是主体角色。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多样。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教学层面的引导教育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层面、价值理念层面的引导,同时教师也应该扮演好示范者的角色,继而有效地协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教师协调者这一角色落到实处。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从主导者、研究者、示范者、协调者这四个切入点对思政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展开了细致的阐述,为思政教育者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能够真正意义上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谭轶斐.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20.

[2]张佳森.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大学生主体有效性测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9.

[3]魏银立.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角色的嬗变与重构:兼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建构[J].社科纵横,2016,31(11):163-167.

[4]韩仕琪.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D].延安:延安大学,2015.

[5]刘晨.基于接受理论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6]孙琦.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主体合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大众化角色定位教育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探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