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企校合作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2022-06-15农运耀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旅游业少数民族资源

农运耀

[摘           要]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个和谐、融洽的民族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很多未被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建立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是第三产业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在其中注入政企校三方的力量,不仅能快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更能拥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传播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政企校三方共赢。

[关    键   词]  政企校合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109-03

旅游是人们喜欢的一种出行方式,也是城市中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村,领略田园的自然风光,流连山水之间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但是现在的乡村旅游,有山有水加一点基础设施就能成为一个景区,太过于重复,千篇一律没有任何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开发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是个极好的契机。抓住时机,同时注入政企校三方的力量,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品牌,能够传播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得政企校三方共赢。

一、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开发力度不足

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助秀美山水,自然的地理环境和风光,深入开发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还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当地的就业安置,让当地居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在家当老板。

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那里有奇特的地貌,有热情的少数民族风情,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有很多有待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当地经济水平、交通状况、民俗差异等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旅游资源不能获得深入的开发,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旅游基础設施配备不完善,服务跟不上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有实物的旅游住宿、餐饮店、风景区,有无形的服务,两者是旅游业的主体构成,不可分离。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景色优美的乡村风光,但受地域、经济、交通等原因影响,乡村旅游的很多硬件以及配套设施却明显跟不上。比如,住宿的酒店设施设备不完善,有些地区只是将当地居民的住房改成民宿,酒店的建设数量不足,不能满足住宿需求。且也有部分酒店比较老旧,待修缮。加之还有一些乡村的餐饮店食材储存、卫生设备等有待改进。另外,乡村旅游的服务意识薄弱,服务人员多是当地乡村的居民,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服务标准不统一,有态度热情的,也有欺客宰客的,很难给游客周到和满意的服务。服务是旅游业的软实力和品牌呈现的关键点,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建设的基础,不能满足基础需求的硬件设施,也不能保证基本的服务,游客的旅游体验自然也不会很好,从而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旅游营销推广不到位,欠缺宣传规划

少数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和人文文化。从游客的猎奇心理来看,这些是开发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同时,也是需要宣传和传播的重点。但在现实中,宣传方面做得不到位,整体上没有明晰的规划,不能贴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宣传的资源十分分散,个体不良竞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其区域内的旅游环境和旅游宣传。

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地方通信不发达,因此一些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应用并不广泛,这就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铺设网络,进行基础建设。企业则配合以媒体的方式,抖音平台、小视频、宣传片等做好相应的宣传与推广。

(四)旅游品牌产业链过窄,辐射性较差

乡村旅游开发面过窄,仅是开发旅游本身是不行的,需要以点带面,扩散开发。立足第三产业的旅游业,需挖掘更多的可能性,联合农业把农业产品变成特色旅游品。借助民族手工艺品,开发乡村旅游的周边产品,形成与第二产业的联合。单向深度开发,横向拓展,加强乡村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度。要明确知道,旅游者到当地游览,不仅是看风光,还需要住宿、吃饭、交通、购物和娱乐,这一系列与之可以被带的产业互动情况不佳,品牌的周边都没有辐射到。

(五)旅游品牌建设意识缺乏,能力不够

现代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少数民族地区则更晚一些,还处于乡村风光游览、了解乡村民情的阶段。对于弘扬农耕文化,建立乡村旅游品牌还没有形成体系,更没有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多数都是零星的一个景点和景区,没有对应或匹配的品牌,更没有多个旅游点相互联动、相互协作共创品牌的情况。目前,也有一些成功建立旅游品牌的地区,如四川雅安以大熊猫、藏茶文化、茶马文化等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特色旅游。其实旅游品牌,就是说一件东西、一个景点,或一个代表就一定能让游客想得到。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游客口口相传,给乡村旅游带去好的口碑、带去好的旅游体验。从长远来看,有品牌的乡村旅游才能更明确市场定位,找准消费受众群,促进其长远和可持续

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三农”问题是国家层面都在关注的问题。对于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是振兴乡村极为有用的手段。旅游是一座桥梁,连接当地乡村与游客,把各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传递给游客,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加强区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游客在乡村旅游中体验感受到的乡土文化,带着自己的旅游感受和体验,把民族文化资源和其中的文化精神再次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少数民族乡村和旅游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更能促进民族团结。

(二)建设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发展的核心

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有着极好的前景,有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和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旅游资源,有着风貌不一的地理环境,这许许多多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尚未开发的潜在资源。潜在的资源不仅仅是开发,更要融合资源、建设品牌,因为品牌是推动潜在资源被挖掘和利用的保障。由品牌可以扩大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资源。同时,品牌也是对旅游资源的一种保护,利用旅游品牌的文化感染力,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业,可以使经济和文化并行,促进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以旅游的形式加以宣传和保护。

(三)建设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差异化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因民族不同,在民俗文化上各不相同,而这些差异就是应该抓住旅游特色。把每个民族不同的美以及不同的饮食、历史人文等,按照各自的特色在旅游各环节展现出来,比如网络平台、短视频、纪录宣传片等。这其实就是旅游品牌建立的过程,以要开发的资源特色为基础,结合整体,深入挖掘,找到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标签,最能吸引游客的共同点,以共同点建立旅游品牌。从品牌出发,以点扩面,打造差异化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三、政企校合作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策略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具有吸引力等优势,建设乡村旅游品牌。要整合资源,全盘统筹。坚持政府主导,企业配合搞好产业链,联合学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三方合力,三方聚力,拧成一股绳。振兴乡村,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实现三方助力,三方

共赢。

(一)政府主导全局,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保障

坚持政府牵头,主导全局,统筹整体发展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民俗文化的前提下,以点带面,企业和学校配合。首先,有预算,有规划,安排好发展乡村旅游扶持资金,资金的主要用途是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和人员培训。其次,对規划有跟进,有重点扶持的项目。对于有潜力的旅游企业要加强关注。鼓励旅游企业发挥创新和想象,建造有当地建筑风格的民宿,比如厦门的木厝民宿等,让乡村居民跟着动起来,让更多的企业愿意加入乡村旅游建设的队伍中。激发乡村旅游蓬勃的生命力,以政府的力量帮助其快速成长,也可以培养企业做榜样和示范。

政府还要落实好细节工作。在基础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宣传促销、规范管理、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帮助。在网络通信、道路桥梁、电力和水利等方面加大投入,做好基础保障。出台扶持和优惠政策,在企业融资投资、税收、项目引进等方面坚定旅游企业的信心,让其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协助解决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实际困难,以期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民族特色不可少,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灵魂

“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之一。人们愿意回归田园,享受原生态,借以摆脱生活压力达到放松的目的。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一定要保留特色,留住那一份质朴与天然,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之一,人们愿意回归田园,享受原生态,借以摆脱生活压力达到放松的目的。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一定要保留特色,留住那一份天然。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好山好水的田园山水间,加上独特的风俗习惯、服装服饰、饮食歌舞等少数民族风情,更为吸引广大旅游者增加了文化诱因。

(三)扩大企业产业链,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支撑

旅游关联着游客的吃、行、住、娱等多个方面。旅游企业要配合政府,把眼光放长放远。不仅要开发好旅游业,还要在做好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同时,横向联动相关产业,做宽产业链。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景观都体现着其自身的民族特性。旅客在少数民族的乡村旅游景观,可以欣赏独特的自然风光,可以感受热情的乡村风情,还可以参观当地的工艺品,并通过这些产品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而这些都是企业发展产生链的绝好契机。例如依据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有特色的纪念品,能让游客津津乐道的纪念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四)学校有专业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有人才

旅游业是以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是其运营的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主力军是当地居民,受文化水平、地区方言等影响,他们在服务标准上并不统一。因此,需要当地的学校配合,开设旅游专业,向学生讲授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旅游发展、景观介绍、民俗文化、旅游理论等,从中培养出优秀的导游、酒店服务员、酒店管理人员等专业人才。学校的助力解决旅游企业人力上的困难,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让年轻人更加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也更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五)开发要服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重保护

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开发是把双刃剑。没有资源谈不上开发,有了资源,过度开发则会无效,不能持久。在乡村开发旅游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且开发必须服从保护,保护是前提。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还关联着历史古迹,文化传承。若是不做好保护,这些资源就会被破坏,失去原有的观赏价值,甚至消失,那将得不偿失,最终这项旅游资源将不再具有市场吸引力,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在全民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六)创新宣传和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树品牌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需要良好的口碑,好的口碑是哪里来的?自然是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带来的。所以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景区不仅要硬件好,更要注重软件的包装。在景区的推广销售方面下功夫,从各個方面、各种平台进行宣传。比如动漫形式的景区宣传片、历史正文的景色宣传。还可以借助网络举办“网络云赏景”,前期有铺垫,一开始就已经抓眼球的方式,让游客有意愿来。对到了景区的游客可以让其关注微信公众号,发朋友圈领纪念品,让游客成为景区的“粉丝”。

在前往景区的道路上可以用景区的景点命名,路标、指示牌、广告牌都可以带上景点的标识。还可以借力比较成熟的携程、途家等有知名度的旅游App第三方机构进行宣传,并引导游客在这些App上进行反馈和评价,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以上只是一小部分的宣传方式,其他的比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风景的网上云观看,直播平台通过旅游相关产品的销售,让游客知道当地特产,知道原来还有不错的旅游景点和很美的自然风光。有效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贴合实际情况,挖掘更多、更好的方式,真正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走进大众生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整村推进建设”、乡村全域旅游等,从而逐步完善品牌体系。

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建立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是第三产业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在其中注入政企校三方的力量,不仅能快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拥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传播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得政企校三方共赢。逐步实现乡村全域旅游,建立完善的品牌体系,创建和谐的民族团结大环境,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宿文俊,晏丽,杨婷,等.张家界土家族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与保护:以伞家湾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4):105-107.

[2]王亦男,于娇龙,李彦旭,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旅游演艺中的游客地方感建构[J].中国商论,2022(3):40-43.

[3]饶永红,陈学军.赫哲族鱼皮旅游产品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2(2):177-179.

[4]陈洪升.乡村振兴背景下黔南州少数民族村寨发展路径探究:以格多苗寨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1):10-11,18.

[5]张卫国,孙凤,达瓦卓玛,等.“语言与乡村振兴”多人谈[J].语言战略研究,2022,7(1):84-88.

[6]刘若骞,王龙飞,范铜钢.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内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2,36(1):43-49,112.

[7]邵展翅.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移民产业发展路径探索:以青海省循化县红光上村、化隆县日兰村和尖扎县古日羊麻村为例[J].四川农业与农机,2021(6):51-52,64.

[8]张建,张敏.乡村经济振兴与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21,40(6):97-99.

[9]龚熊波,杨波,黄钦,等.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旅游经济收入驱动力探析: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湖南)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1,44(6):1-9.

[10]马君怡,许东.智慧文旅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赫图阿拉村为例[J].对外经贸,2021(11):87-90.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旅游业少数民族资源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我给资源分分类
少数民族的服装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