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2-06-15左武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指标体系

左武荣

[摘           要]  “双高计划”院校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科研工作的实际支撑。从文献研究出发,提出了由3个一级指标(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和11个二级指标(国家级课题项目数等)为框架的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此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通过本评价体系,便于“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的相互比较,促进彼此的提升,更好地实现国家“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战略目标。

[关    键   词]  “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097-03

2019年底,教育部與财政部公布了首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其中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共计1423

所[1]。入选这一批次“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共有197所,占当年全部高职院校比重的13.8%;其中,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的高职院校为56所,占比3.9%,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为141所,占比9.9%。

国家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双高计划”的目标在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很显然,此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的提升休戚相关。国内外对于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由来已久,但对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科研竞争力的评价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建立合理科学的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于“双高计划”院校找出自己的科研竞争比较优势,发现自身科研发展存在的不足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双高计划”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从“示范校”建设阶段的新技术推广,到“骨干校”阶段的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再到“优质校”阶段的应用技术研发,国家政策一直在不断深化技术服务的内涵,同时也指引着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方向[2]。进入“双高计划”建设阶段之后,教育部与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改革发展任务中的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等都对“双高计划”院校下一阶段的科研工作任务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可见,未来“双高计划”院校的科研工作是需要重点努力的一个方面。“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的发展要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核心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并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高职教育对于应用人才的培养更偏重于教学,“双高计划”院校也不例外。但从长远来讲,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离不开科研,衡量学校的办学实力也同样离不开关键的科研指标。相比本科院校,科研工作一直是包含“双高计划”院校在内的高职院校的短板,因此“双高计划”院校在现阶段的建设发展中,科研工作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重要。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任务既指明了“双高计划”院校的科研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支撑产业发展功能的客观需要,还是“双高计划”院校补齐自身科研工作短板、提升科研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双高计划”院校在构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时,必须考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方向,必须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必须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使教育教学与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形成合力,从而不断提升“双高计划”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技术服务、关键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的内涵

“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主要是指“双高计划”院校中的双方或多方在科研工作方面进行比较或竞争而体现出来的有差别的综合能力。这种科研竞争力是一种相对指标,要通过院校之间的竞争才能表现出来。广义上讲,“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可以由“双高计划”院校同本科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来,也可以由“双高计划”院校相互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来,还可以由“双高计划”院校同非“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来,其中最有实际意义与代表性的,当属同为“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相互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中“双高计划”院校的科研竞争力是指“双高计划”院校能够有效完成科研活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其表现出来就是科研成果的数量规模,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3]。

(二)“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双高计划”院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保证评价的科学、动态和可持续性,本评价体系的构建坚持了六大原则,分别是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可持续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结合“双高计划”院校当前实际。

科学性原则:指选用互不相同但又存在联系的一系列指标,力争全面反映各“双高计划”院校的实际科研状况。评价体系中选择的所有指标都有科学的内涵与合理的解释,并尽量保证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权重比例和统计方法的科学性。

可行性原则:指评价体系中选择的所有指标的数据信息都是容易获得的,特别是原始数据可以从公开来源中得到,并且所有指标的计算方法也十分明确。反之,获得不够公开的指标、量化不够客观的指标、含义过于模糊的指标、计算过于烦琐的指标,将不被选择到本评价体系中。

可比性原则:指评价体系中选择的所有指标在各个被评价的“双高计划”院校间都是可以直接用来比较的。所以本评价体系中选择的所有指标,对于“双高计划”院校来讲,争取这些指标对应的成果机会是大致均等的,且争取结果是可以直接从教育部门或相关社会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相关评审结果中得到的。

可持续性原则:指评价体系中选择的所有指标与评价方法相对稳定,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包括数据的来源、计算方法、权重比例等都是如此,除非出现需要做出改善的特殊情况。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指评价体系中选择的所有指标能够对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做到兼顾与有机结合,力争对“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在评价方面实现多角度与多元化。

结合“双高计划”院校当前实际原则:指评价体系中的所有指标在选取和分配权重时,既不宜“拔苗助长”采取与研究型大学相仿的科研评价体系,也不宜“妄自菲薄”采取与普通高职院校差不多的科研评价标准,而是要充分考虑“双高计划”院校的科研发展实际状况,要保证评价体系在“双高计划”院校的科研发展方面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

“双高计划”院校开展科研竞争力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一套合适的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构建主要解决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这兩方面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对高校特别是“双高计划”院校科研评价的要求,在借鉴国内外权威大学排名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中的科研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自身的特点,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可持续性、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双高计划”院校当前实际,构建“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确立3个一级指标: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3个一级指标下面又细分为11个二级指标,并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此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所示。

1.“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一级指标

影响“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的因素比较多,相比较而言,尤其是结合“双高计划”院校本身的独特定位,有三个可以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与科研创新力。所以“双高计划”院校的科研竞争力评价一级指标为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和科研创新力[4]。科研生产力是指“双高计划”院校各类各级科研成果的产出能力,其往往是通过一定时间内各类各级科研成果的数量规模表现出来的,如3年时间内国家级课题项目的数量、核心论文的数量等;科研影响力是指“双高计划”院校的各类各级科研成果被同行与社会认可与接受的能力,主要体现了“双高计划”院校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如纵向课题经费的高低、高水平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等;科研创新力是“双高计划”院校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在创新方面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如横向课题、各类专利、成果转化等。

2.“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二级指标

“双高计划”院校虽然是高职院校中的“双一流”,但仍然不能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相提并论。在同类别的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中,本科院校科研生产力通常用二级指标发表论文数来衡量,特别是用被ESI收录的论文数量来衡量;科研影响力方面的二级指标往往由核心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等构成;科研创新力的二级指标则由发明专利数与热门论文数两个构成。“双高计划”院校毕竟还是高职院校,不能等同于本科院校的科研定位,在科研竞争力的二级指标方面肯定有所区别。在“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生产力主要表现为学校开展各类科研活动而产出的各类各级科研成果的数量规模,再考虑到“双高计划”院校与一般的高职院校的定位有所区别,所以本评价体系中设计的科研生产力的二级指标包括国家级课题项目数、部级课题项目数、中文核心期刊索引及以上级别论文数、国家级规划教材数、专著数这5个。科研影响力表现的是“双高计划”院校科研成果的质量状况,所以其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国家级部级课题项目批准经费、中文核心期刊索引及以上级别论文被引次数。科研创新力主要体现为“双高计划”院校师生通过科研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效益,因此其二级指标为横向课题数、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专利数量和科研成果转化价值。

(四)“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的运用

当针对“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构建了上述3个一级指标与11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的指标体系后,在进行具体评价之前,还需要确定各级各类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通过对“双高计划”院校部分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与当面研讨等调查研究之后,确定3个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分别为科研生产力占40%,科研影响力与科研创新力各占30%;国家级课题项目数等11个二级指标各占5%~18%不等(具体权重分配见上述表1)。当完整的指标体系构建完毕之后,就可以对“双高计划”院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同一时间要素条件下(如2016—2021年),收集整理各院校的科研数据,以某个院校为基准(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各项数据为基本分100分),就可以算出其他“双高计划”院校的科研竞争力得分。各“双高计划”院校可以根据此指标体系找出自己与标杆院校之间的差距与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竞

争力。

三、结语

“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不仅是学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与地方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其中,构建科学、客观、合理的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科研评价的核心内容,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推动高校持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5]。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大学排名中常用的科研指标体系与现有文献资料中关于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的“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双高计划”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然,由于“双高计划”院校可能在专业设置、行业特色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应用本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对于非“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来讲,也可应用本指标体系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并可根据需要将二级指标的等级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19-06-17).http://www.gov.cn/fuwu/2019-06/18/content_5401164.htm.

[2]刘冰冰,贾茹.“双高计划”下的高职院校科研发展方向探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67-71,76.

[3]宿莉,丛连钢,蒋小东.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内容和分析方法探析: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2):151-156.

[4]刘芬.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内容和分析方法探析[J].知识经济,2018(21):124-125.

[5]刘勇.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35(2):82-89.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指标体系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