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内容及必要性

2022-06-15赵文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使命感医者医学生

赵文姬

[摘           要]  高职院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随着祖国医疗卫生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职业使命感教育不仅涵盖职业素养,还应关注医学生自身的情感认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有不断推动和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身心健康的需要,同时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关    键   词]  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058-03

职业使命感是基于个体对工作领域的认知、源于自我内心的强烈情感,在其感召下,个体不仅能在特定生活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价值感,而且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意义。因此,职业使命感既包括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又强调突出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高职院医学生学制短、学习任务重,对自身的职业规划缺乏整体认识。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还要注意激发其从业的内在动机,一方面强化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凸显时代责任与担当。

一、高职院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的内容

与其他学生相比,醫学生所从事的职业较为特殊。医学生直面的工作对象是病人,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旨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人民健康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衡量因素。而医学生是医药卫生事业的接班人,高职院医学生面临的病患都是基层群众,培养职业使命感能够激发学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情感认知,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冲锋陷阵的姿态给广大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医学生来说,更是一次现实的教育与洗礼,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应该成为医疗卫生类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夯实理论基础,培育职业素养

医学生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意愿。前三者通过学历提升、职业考试等可以直接判断衡量;后三者则只能凭借前者进行评价,主要考验从业者的内心情感和态度。这种隐性因素决定了从业者未来的发展程度和高度。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基础,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从事职业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职业规划。

通过专业课学习和考试,学生能基本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行为。但关键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意愿无法通过考试等评价方式直观反映,其对从业者的影响是隐性的并且是长远的。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就是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思想变化,观察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态度和意愿。目前来看,医学生从业意愿主要受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自身的因素,比如性别、专业等会影响学生的从业意愿;另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社会舆论的影响,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变化、行为选择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医学生作为即将成为医护人员的一类特殊群体,还处于心智成熟的发展阶段,所以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应注意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既要关注学生自身,又要考虑社会舆论的影响。

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综合考量、协同推动,不应该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衡量职业素养的唯一因素,还应该考虑学生在职业发展上的可持续性。简言之,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应该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这类显性的基本的素质,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态度和意愿这些内化于学生内心的需求。学生对从事职业的态度、意愿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加强情感引导,激发自我认同

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培育职业使命感的基础,充分了解学生的从业意愿、态度,激发学生对医学事业的情感认同是重要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内心的热爱才有可能使其对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高职院医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自信心相对不足,所以要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要有坚定的职业认同感。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不仅是身份上的变化,还要有充分的心理预期:医学专业学习的投入时间与其他专业相比更长,回报率相对较慢,压力也更大,如果缺乏强烈的兴趣和从医意愿就会对所学专业产生动摇。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医学生只有自我内心坚定、持之以恒,才能终有

所得。

对高职院医学生来讲,大学阶段的教育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医学生在三年的时间内不仅要集中于专业知识学习,还应对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有清楚的职业认知。学校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摇篮,应该在人才教育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内心所想,了解学生的从医意愿和困惑,进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帮助和教育引导。学生的情感认同取决于对职业的认知,因此,应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医生这个职业,明确认识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自我价值,提高职业认同感。

(三)突出人民至上,强化社会责任

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的落脚点是要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形成对他人、对社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生在从业之初就应明确救死扶伤是医者最基本的职业规则,但不是唯一法则。医者更应该有悬壶济世之心,护佑人民的生命健康。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应成为每位从医者的初心与写照。

医学关乎生命,对医学生的培育也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及要求,医学生应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植根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树立为病人服务的观念,不忘医者初心,践行医者使命。在应对一些突发性医疗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使命,用自己的努力构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护人员的勇气、责任与担当。医学生应以前辈为楷模,扎实内功,提升素养,牢记使命。

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久久为功,因此必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接续奋斗。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首先需要医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该如何做。医学生作为促进社会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其社会责任就是维护与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应注重凸显人民健康的地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形成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并树立崇高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高职院医学生作为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主要工作者,更应该具备担当作为的精神,肩负起健康知识科普、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养等责任,做好人民健康的卫士。

二、高职院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医学生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后备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什么样的医生、如何培养医生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国民健康,这也对医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推动和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身心健康的需要,同时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伴随着世界生物科技的进步,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民,而人民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是健康。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教育。

医学生使命感教育不仅体现在對职业的认知,更应该突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都有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医生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医学科普、医患交流、防治参与等方面,这些都离不开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因此,医者必须全面、科学地了解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好的医生不仅仅可以治病,更可以愈心。医者不是治病救人的“工具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直接决定了个体对工作的态度和能力,更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加强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医学生关爱生命之情,促进医学生加强医德修养。高职类院校的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基层服务领域的主力军,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执着的职业信仰、坚定的职业立场,在未来的行医过程中时刻牢记医者职责。

(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人类终将成为“真正的共同体”。伴随经济全球化,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共进,合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生动注解和精准阐述。实践证明,越是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越是需要世界各国突破国界,勠力同心,共担责任。因此,人类健康卫生共同体这一理念背后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担当、无畏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中国作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主要倡议者,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因此,我们要立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能力过硬、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朴素的实干精神的新时代医生。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准医生,应该有广阔的视野,牢记“大医精诚”,恪守职业道德,充分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培养应该在关注学生自身的同时,紧密结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成果,嵌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团结合作携手守护人类健康是医者的时代使命,也是医者的责任担当。

(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每个人不仅有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有对自我价值的挖掘。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多叩问自己的内心。医学生未来的工作是救死扶伤,换言之,医学生直面的是患者的生死,手中掌握着患者的生命,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使命感教育应贯穿责任使命与担当,重点培养医学生对工作的热情、对患者的爱心。医学的作用是有时而尽的,但医者对病人的关怀是无穷尽的。正如特鲁多所说,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纵观古今,凡是在医学史上名垂千古之人皆具备仁心仁术。仁术可以经过千锤百炼而愈加精湛,而仁心的坚守则需要医者时时自省。回溯历史,“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经典,早已成为医学界代代相传的模范;放眼现在,吴孟超、钟南山、陈薇、张定宇等已成为我辈的时代楷模。这些前辈们不仅医术精湛,更有对人民的博爱之心。医学生应该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以仁心育仁术,承担起人民和社会的殷切希望。

医学生肩负着神圣使命,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是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蓄后备力量。加强高职院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科学地了解医生的职业特性并坚定职业自信,认识到所从事职业在事关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医学生应时刻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科学地规划自身的职业道路,将自我职业发展规划融入祖国建设的宏图中,以小我成就大我,为祖

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乃至人类健康的进步作出自己的

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奇军.“以人民为中心”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2(2):176-179.

[2]李楠,王晓燕.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培养现状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21(23):15-17.

[3]曹富林,王维,张利,等.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23):118-121.

[4]杨丽娜,王维,曹富林,等.应急防控视域下医学生职业认同提升策略[J].黑龙江科学,2021(23):100-101.

[5]黄正东,陈依培,王欢,等.新时代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1(22):45-46.

[6]吕茵,师会芳,张王民,等.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10):1385-1389.

[7]张桓,纪元,尚工淋,等.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决策探索(下),2020(11):72-73.

[8]林婕.基于COVID-19疫情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83-84.

[9]胡伦.提升高校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路径探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8):100-101.

[10]姚云斌.新时期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教育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1):141-142.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使命感医者医学生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后疫情时代《医者2020》上线,是致敬也是治愈
祈祷而已
雄关漫道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医者与病者
医者与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