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女大学生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探究

2022-06-15于昆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高育人政治

于昆

[摘           要]  近年来,女大学生群体的增长不仅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男女平等问题,更提醒社会学者要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女性占比90%的审计专业(群)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响应国家“双高计划”,结合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创新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科学的引领思想、健全人格、提升素质、增强技能和奉献社会的女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审计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向社会输出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关    键   词]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高计划”;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010-03

一、“双高”背景下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意义

“双高计划”全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国家层面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的重大决策建设工程。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3月29日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中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培养全球中高端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审计专业(群)于2019年12月纳入国家级“双高计划”专业(群),是全国唯一重点建设的高职高水平审计专业(群),专业(群)现有在校生1900余人,其中女生人数高达1700人,占比近90%。面对专业(群)极大悬殊的男女比例,如何有效开展具有女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女生的作用,如何引导女生作为主导力量去辐射并带动男生,成为重点研究的社会性问题。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通过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审计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科学的引领思想、健全人格、提升素质、增强技能和奉献社会的女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对培养审计专业(群)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突出的问题

女大学生属于社会女性的佼佼者,具有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多才多藝、喜爱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素养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学生被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产生了不良的消费价值观,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容易在恋爱、情感、物质、职业等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表现出鲜明的功利主义倾向,缺乏崇高的思想政治素养,理想信念模糊,容易上当受骗。近期多个媒体报道,部分高校女大学生为了爱情或者物质欲望选择通过不正当途径赚取钱财,这些都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自主生活能力不足

在校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前,很少离家很远进行独立自主生活,即使初高中住校的学生,也是离家比较近,与家人沟通比较紧密。进入大学生活以后,离开了家长和熟悉的环境,往往对如何整理物品、清洗衣物、理财消费缺乏生活常识。部分女大学生做事散漫懒惰,不能吃苦受苦,摒弃了中华民族女性温柔贤良、宽厚待人、勤俭持家、坚贞自重、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

(三)团队合作观念较差

目前,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大,在家庭中养尊处优情况普遍,特别是女大学生,大部分在家庭中都被当成是小公主一般地培养,这些家庭成长因素导致部分女大学生行为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带动了女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和欲望,强化了女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和竞争意识,部分女大学生会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孤独环境成长中缺乏处理舍友关系的能力,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愿意参与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忽视了传统的自我奋斗崇高理想,冲淡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错位和改变,主要表现在追求奇装异服、高档化妆品和名牌产品,认为高档物质是衡量个人成败的标准,攀比之风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滋长。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追逐心理需求的同时,面临生理疾病、经济贫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独立自主生活能力不足和就业性别歧视等诸多现实问题,导致产生自卑心理、嫉妒心理、攀比心理、依附心理、孤独心理和焦虑心理等心理问题。

三、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传统思想道德意识影响女大学生自我认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在古代农耕社会,男性往往作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劳动主力,受到了无比的尊重和重视,女性则因为不能自给自足而依附于男性,生存地位卑微。在传统意识中,女性被历史赋予的理念禁锢于照顾家庭、繁衍子嗣、相夫教子等范畴,中国百姓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女性自我认知或被迫认知上存在认同自身略逊于男性、缺乏奋斗意识与自我挑战意识等诸多问题,使女性群体对自身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增加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无性别化”思想道德教育对女大学生不够重视

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中,社会性别一词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最早提出,主要是指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基于生理性别的雌雄两性所形成的性别差异及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似乎“男主外女主内”是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男人应为社会、为事业所生,女人应为家庭、为家务所长。由于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对性别有偏见的用人单位和人士,导致在聘用工作人员和实施工作事宜等过程中,对男性和女性有双重标准,性别问题成了阻碍女性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因素。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并未针对社会性别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忽视社会传统思想存在的相对尖锐和敏感的社会性别问题,绝大部分高职院采用“无性别”统一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不利于女大学生的价值塑造和未来职业发展。E56CACCF-B46B-4237-9A30-01D8A05E9A12

(三)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果匮乏

随着女大学生的人数增加,女大学生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女性工作者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女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国内外思想教育工作者纷纷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研究。但是,从整体上看,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等问题,而对女大学生系统、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匮乏,理论与实践脱离,实操性有待提高。

四、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双高计划”背景下审计专业(群)女大学生所存在的一系列不同于男生的问题,建立课题团队努力探索新时期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结合学院专业实际情况,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打造“薇”思想政治女生特色德育工程,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题团队成员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因材施教,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差异的方法合理设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形成了“一塔三阶五薇”即一个“金字塔”育人模型、“三阶”式育人模式和“五薇”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女生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提高专业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激发女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育效果。

(一)具体实施办法

1.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相统一

课题组加强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提高德育效果。组织开展“铸魂启智”大讲堂、“薇”思政、魅力女生文化节及会计与审计文化节、“小灯塔”志愿服务、“薇”就业云招聘,实现“理实结合”“知行合一”。

2.线上思想政治与线下活动相联动

“薇”思想政治创新和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微信公众号),实现校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和网上第三课堂有机融合,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将女生特色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富有实效。

3.模块设计与分层引导相结合

阶梯式育人模式将模块设计与分层引导相结合,按年级将德育分为三个阶段开展,一年级开展“铸魂工程”,着眼于“成人”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二年级开展“启智工程”,着眼于“成才”教育,形成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齐头并进的财经人才培养链条;三年级开展“立身工程”,着眼于“成功”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实施过程

自2020年4月30日女生特色德育工程启动以来,专业群坚持组织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打造党建引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发挥育人实效。

1.重视顶层设计,强化组织育人新实效

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党团组织育人责任,形成育人合力。以纪念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女生特色德育工程于2021年4月开启“铸魂启智”大讲堂,2021年共开展23场“四史”教育“百年党史巾帼红”系列宣讲。

2.创新思想政治载体,推进网络育人新格局

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融媒体+思想政治”建设,创新搭建网络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2020年4月30日起,公众号“薇”思想政治版块正式推送,在理想信念、疫情防控、职业素养、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推送文章156篇,2021年推出“100位巾帼英雄故事”,纪念建党100周年。

3.打造双节文化,实现文化育人新模式

文化节蓬勃开展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力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魅力女生文化节每年春季举行,开展“女红”培训、读书会等活动,增强职业女性主题文化氛围,增强女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意识。会计与审计文化节每年秋季举行,弘扬会审职业精神,举办专业技术竞赛、文体沙龙和素质拓展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

4.点燃“小灯塔”,彰显实践育人新活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11月成立的小灯塔志愿服务队,服务疫情防控、环境保护、扶残助困、财务培训和税务咨询等,逐步探索出了具有新时代特征、专业特色和系部标识的实践育人体系。2020年和2021年寒假,小灯塔志愿服务队256名队员(238名女生)加入家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累计工作17352小时,约合723天。

5.开启“云”招聘,展开服务育人新篇章

研判严峻就业局势,除营造积极就业、创业、参军和升学的教育环境外,深度对接中联智慧财经产业学院、东审会计师事务所等,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利用公众号“薇”就业云招聘版块,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2021年“薇”就业发布29期,推荐企业106家,提供对口就业岗位约500个。

(三)取得成效

1.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强化稳固塔基,助力大学生修身成人

“薇”思想政治和“铸魂启智”大讲堂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配合,成为舆论引导的新阵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学生入党意愿强烈,每年近80%的學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小灯塔志愿服务队连续两年被授予市级奖励,成员事迹被团市委公众号、新华网客户端转载,秦皇岛日报做专访。

2.锤炼技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夯实塔身,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努力把独具女生特色的品牌项目转化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优势和育人优势,助推内涵式发展,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2021年,经济系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取得省级以上奖项23项,师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200人次。

3.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锐化塔尖,助力大学生实现成功

通过女生特色德育工程实践探索,审计专业群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功为京津冀产业转移、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能够真正赋能支撑的合格的财经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2021届毕业生共有593人,就业率为98.65%。

五、结语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形势,社会性别问题仍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针对女大学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坚持改革创新理念、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提高认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薇”思想政治女生特色德育工程,教育主题明确,一方面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搭建“金字塔”育人模型,构建公众号“大思想政治”版块矩阵,形成网格化育人格局,实施阶梯式育人模式,助力学院“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另一方面“薇”思想政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队伍建设,细化育人过程,融入劳动教育,形成“全覆盖+精准德育”的德育工作模式,让女生特色德育工程建设更见实效。

参考文献:

[1]肖海军.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7):120-121.

[2]金晓凤.浅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大学,2020(41):8-10.

[3]王艺彤,李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2):131-132.

编辑 马燕萍E56CACCF-B46B-4237-9A30-01D8A05E9A12

猜你喜欢

双高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数说高教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办公室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