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以人民为中心”

2022-06-14肖梦楠

理论观察 2022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心思想

肖梦楠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当今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对提升和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的集中展示,同时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对各项工作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就“源于人民”“服务人民”“融于人民”三个思想的内涵精髓及深入发展展开具体研究讨论,结合理论上的困惑、实践中的问题,深入思考,不断摸索,做到真正的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工作,最后从理论出发具体到了当前发展的状况,同时也指出了未来“人民”指示灯的重要发展前景。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3 — 0009 — 04

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学习,对于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是展开了深入且广泛的讨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实践逻辑和现实要求,对于国家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深刻理解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思想〔3〕,关于其中“源于人民”“服务人民”“融于人民”三个思想的内涵精髓进行深入研讨,对于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蓝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当论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时,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人民”的内涵,其次再进一步讨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源头。明确体悟“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党的治国理政活动中,具有不可否认的地位和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人民”的内涵

当我们单独抽象出“人”与“民”时,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和我们一直理解的“民”的意义,都代表着社会的底层、普通大众,没有任何的身份。当我们将二者结合成“人民”,即普遍意义上提及到人民时,随之想到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公民”这一概念。人民是一个从政治角度出发而衍生出的概念,公民则是从法律层面进行定义的概念。泛而论之,抽象意义上的人民是指对当前社会发展起进步作用的人,我们可以称这些人为“一类人”,但它又不同于“类”的本质。这里的“一类人”指的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是抽象意义上的“類”。

谈及具体范畴,即把“人民”字眼放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时,这里所提及的人民的具体范畴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有微观层面的意义,也包含从更大角度出发所引申出的宏观层面的意义,即全体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人民”作为定词的出现方式及频率如下: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源头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源自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将为本国人民即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谋福利作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进而从更大角度出发提出为“各族人民”“各国人民”谋幸福的共同目标,即为“全体人民”谋福祉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初心,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我们的宏伟目标。

民本思想自古有之。在儒家思想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侧重于从君,在其书中也不乏体现。《孙子兵法》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后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孙子兵法·地形篇》)。在其基础上,荀子进一步对民本思想的含义进行了拓展,他认为只有爱民、利民才能使民为己用,才能使国家安定,其主张君主(用国者)若能得民心,则能成治国安民之大业。与儒家不同的是,管子在其富民思想中提出只爱民是不够的,除了爱民的形式表现之外,我们更应该让人民富裕起来,即发展农业,减少赋税,鼓励生产,藏富于民〔2〕。但纵观历史,各朝各代所提的“民”只停留于与官相对应的“民”,大都指的是普通百姓,统治者兼顾百姓利益只是为了利己,其深谙要先取之,必先予之,给予民众利益只不过是为了保证统治阶层自身既得利益。很明显,在中国以往历史中,“民本”思想只是统治阶级为了保证其阶层利益而发展出的一种统治手段和工具。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则与之截然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则是真正的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发展至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古代封建社会中所提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源于人民,既为人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民的忠实代表,历来十分重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毛泽东指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党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从《共产党宣言》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地表达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对各项工作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人民主体”,是对人民观内涵的巨大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表明我们党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主线,从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党始终坚持服务人民,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人民政治”,实现“人民政府”“人民政权”的思想,创建“人民军队”,发展“人民事业”,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实现“人民健康”,始终践行一切为了“人民”的服务理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中心,不负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本上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民本主义”传统意义上的局限性,从本质规定性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包含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才是真正的现代国家。

第一,发展为了人民。关注人民冷暖和人民呼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各个方面,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们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最终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前进道路上要将人民标准作为我们的根本标准,将人民的需要作为我们奋斗的方向,寻民生之需,探民生之本,走民生之路。在发展的路上人民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结构的,我们需要全面兼顾,让人民幸福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追求。

第二,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人民是我们的灵感之源、施行之本。一切实践都是对人民可操作性的实践,人民满意是我们前进的力量。党在人民中生、在人民中长,始终把人民的幸福和安康作为根本使命。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战表明人民力量是成功克服并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之源。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人民不仅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领航者,中国人民的榜样精神在世界各处散发着光芒。我们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一速,非一足之力也。”

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里的绝大多数就是“人民”。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人民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始终将人民作为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体。经济上,我们实现的是共同富裕;政治上,我们建设的是人民政治,实现的是人民参与,不断增强人民的参与感与话语权;文化上,我们发展的是大众文化,实现文化权益的共享;生态上,我们构建的是全民共治,让一代又一代人共享蓝天白云。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共治发展理念造福人民。

(二)全面打好脫贫攻坚---人民准则、依靠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取得了建设性成果。现如今我们的目标将不囿于此,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相对贫困的消无。因此,我们实现的脱贫攻坚将进一步向前发展,激发民生内在动力、加强落实性、精准性,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而这一切的衡量标准就是人民,依靠的也是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得到人民的认可,也需经得起人民的考验,做到打实、坐稳,切忌一刀切,进而向前走,实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人民标准是我们衡量一切的根本。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实意、幸福人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这个立足点出发,明确提出我们党员干部的行为标准。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说明基层出干部,基层出好干部。基层实践是领导干部成长锻炼的“营地”,是磨炼干部纯洁意志、检验干部坚强毅力的“场所”,真正的干部是从群众中生、在群众中长讲的是“群众语言”,做的是“群众之事”,贴的是“人民百姓”,受的是“群众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接地气,也就是积极投身于基层实践,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现如今我们已经把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同、满不满意、答不答应,添加并补充为要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衡量标准。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到基层,切实感受民意、体验民风。人民需要的是领导干部的真情实意,而党员干部也需要切身体会人民的真情实意,真情实意是为了人民同时也来自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严抓“四风”问题,强调实践体验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处理好党的领导干部接地气的问题,进而增进其为民情怀及提高公仆意识,让人民真实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四)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人民,惠及人民

团结“人民”奋力实现我们的目标,这里的人民不仅有中国人民还有世界各国人民,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同处在一个地球村。新冠疫情的突发和蔓延也给予我们警醒,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人民的团结是我们的根本。中国发展惠及“人民”,这里不仅包含中国人民,还包括世界各国人民。我们要倾听人民呼声,接受人民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服务的是人民,依靠的是人民,检验成果的指标是“人民标准”。自十九大以来,我们始终秉持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理念,热切欢迎其他国家搭乘我们的列车。进口博览会的举办,“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了中国的日益强盛凝聚着14亿中国人民的力量,惠及的是全世界人民,带动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南南合作、中非“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无一不是我们大团结的缩影。同样,中国毫不吝啬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党融于人民,增强“人民获得感”,保障“人民安全”,获得“人民认可”,保证“人民利益”,实现“人民平等”、“人民解放”、“人民幸福”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坚守,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各个领域。经济方面,摆脱贫困是民生的关键环节;生态方面,生态文明是民生的更高要求;然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不仅仅指生态领域,还有我们的政治、网络 、军队等。作为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我们党要坚持公仆意识;文艺方面,我们的文艺是属于人民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采取正确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当今社会正在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民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上升。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社会矛盾,比如不断增高的房价与现阶段的人民收入、社会商品化与年轻人的不合理消费观、与日俱增的社会压力与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降低等,这些都表明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人民”始终是党关注的焦点。人民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和体验者,国家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国家的发展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不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也是价值享有的主体。人民是评价者,中国快速发展、快速提升的同时,越来越表明人民指示灯的重要性,中国越是发展越离不开人民。

当前,不断地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党执政最大的目标和方向。就针对农村问题而言,教育方面:针对农村学生,九年義务教育的多年实施,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对教育观念的普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纵使这样,依然有部分农村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因此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打破所谓的“关系网” “保护伞”,提高学生的就学率仍然是我们的目标。就业方面:目前,很少有农村青年劳动力身处家中,许多都选择到城市打工,仅仅剩下老人与孩子留守家中。受文化程度限制,许多人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岗不应求,就业率自然不高。因此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给予招聘农民工的企业相应的政策奖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2020年的农业补贴正式改为“三补一调”补贴,根据当地情况发放补贴。为了提高和改进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进行了农村危房改造补贴、农民失地补贴的发放及农民城市购房补贴政策的发放。因此,深入融于人民之中,不断巩固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果,不断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

当今,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延展的。如果说历史是经验的缩影,是未来的垫脚石,那其他国家的成败与否,则是我们前行的教科书。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党一切发展的归宿,要发挥党的最大效能,就要激发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达到“无我”的状态,我们党的字典中永远没有“最”,要让人民达到的是一种“更”的生活状态,“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2〕万英敏,龙婷婷.《管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4.

〔3〕常绍舜.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N〕.社会科学报,2018-02-08(03).

〔4〕刘灵.再思马克思的“人民”概念〔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04):165-168.

〔5〕冯磊.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演进及升华〔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33(22):99-101.

〔6〕李春华,张燕妮.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6(04):5-14.

〔7〕虞崇胜,余扬.“人民”概念的中国语境与语义〔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02):14-20.

〔8〕涂凌波,赵鹏.论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概念的历史衍变〔J〕.新闻记者,2019(02):4-11.

〔9〕张丽婷,靳书君.《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人民”概念的演进发展史探究〔J〕.理论导刊,2019(01):78-8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心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先定中心后搭配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