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噻呋酰胺·嘧菌酯漂浮大粒剂(农艾抛)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研究

2022-06-11吕连庆顾小刚廖荣才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酰胺病株纹枯病

吕连庆 顾小刚 廖荣才

(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农村工作局,常州 213233)

水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抽穗期前后为水稻纹枯病发病盛期,主要为害叶鞘,也会感染叶片,严重时可侵入水稻茎秆并蔓延至穗部。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主要通过无性态菌丝侵染而为害植物[1]。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田间病菌和农作物病残体大量积累,再加上高产栽培技术(如密植、增施氮肥等)的推广应用,都十分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2]。虽然种植抗耐病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对纹枯病免疫的水稻品种,高抗品种也寥寥无几[3-4],因此,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水稻纹枯病流行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随着农药、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农药减量政策的不断推进,常规的药剂和用药理念亟需进行改变,因此,笔者于2020年在大田条件下开展了8%噻呋酰胺·嘧菌酯漂浮大粒剂(农艾抛)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安全性的研究,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沙湖村进行,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为15.5℃,年均湿度为78%,年降雨量为1 084.7 mm。试验田地势平坦,常年稻麦轮作,秸秆全量还田,且试验田为历年水稻纹枯病常发田块。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4”,采用机插栽培方式,栽插时间为6月11日。防治对象为水稻纹枯病。

供试药剂为8%噻呋酰胺·嘧菌酯GR(农艾抛,南京高正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6%井冈·噻呋SC(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5%噻呋·嘧菌酯SC(南京农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300 g/L苯甲·丙环唑EC(上海生农生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1)试验药剂处理,(2)对照药剂处理,(3)常规防治处理,即按照植保部门指导发布的大面积水稻纹枯病防治指导意见进行施药,(4)空白对照(CK)。各处理为大区试验,均不设重复,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其中,处理(1)、处理(2)、处理(3)在用药时均要在田间建立2~3 cm水层,用药后田间保水5~7 d。处理(1)的施药方式为人工手动沿田埂抛施,处理(2)和处理(3)的施药方式为喷施,兑水量为450 kg/hm2,施药器械为3WD-16 G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孔直径0.7 mm,工作压力为0.2~0.4 Mpa)。试验期间注意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但不再施用其他杀菌剂,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常规进行。

表1 不同处理用药情况

1.4 项目调查

1.4.1 安全性调查

试验期间观察各药剂处理区内的水稻是否有矮化、褪绿、畸形等药害症状发生,如有药害发生要记录药害程度;此外,还要记录各药剂处理对水稻生长是否有其他有益的影响(如刺激生长、促进成熟等)。

1.4.2 防效调查

施药后不定期进行观测,调查记载各试验区水稻纹枯病的始病期。同时,分别在水稻分蘖末期(8月2日)、孕穗期(8月17日)、破口期(8月28日),每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每点调查相连10穴水稻植株,记载调查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株率、病株防效以及病指、病指防效。

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发病程度进行纹枯病病情分级(以株或枝为单位):0级,全株无病;1级,第4张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3级,第3张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张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计算公式: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株率防效=[(对照区病株率-处理区病株率)÷对照区病株率]×100%;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级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100;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5 数据处理分析

运用WPS office 10.1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纹枯病始见期

经田间调查发现,处理(1)的纹枯病始见期为8月6日,处理(2)、处理(3)和CK的纹枯病始见期差别不大,为7月18日—21日,可见处理(1)的纹枯病始见期明显晚于其他处理,说明在纹枯病发生前施用8%噻呋酰胺·嘧菌酯GR可明显推迟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时间。

2.2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

由表2可知,据水稻分蘖末期(8月2日)调查,CK的水稻纹枯病病株率为1.94%,病情指数为0.31,田间水稻纹枯病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处理(1)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最好,病株率防效达85.74%、病指防效为90.09%;处理(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较好,病株率防效为73.86%、病指防效为81.82%;处理(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相对较差,病株率防效为64.35%、病指防效为75.21%。

表2 不同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比较

据水稻孕穗期(8月17日)调查,CK的水稻纹枯病病株率为2.67%,病情指数为0.50,田间水稻纹枯病继续发展;处理(1)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仍为最好,病株率防效达81.01%、病指防效为86.68%,处理(2)和处理(3)的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低于处理(1),且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据水稻破口期(8月28日)调查,CK的水稻纹枯病病株率为3.74%,病情指数为0.74,田间水稻纹枯病发生较重;处理(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表现最好,病株率防效为75.28%、病指防效为84.77%;其次为处理(1),病株率防效为67.86%、病指防效为80.62%,防控效果与处理(3)相差不大;处理(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效果较差,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53.03%和69.54%。

2.3 对农作物的安全性

经试验期间田间持续目测,各药剂处理区的水稻均无明显药害发生,说明各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均对水稻生长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移栽后10 d,施用8%噻呋酰胺·嘧菌酯GR能明显推迟水稻纹枯病的始见病期,且用药后2个月对纹枯病的病指防效仍与常规用药防治效果相当,说明8%噻呋酰胺·嘧菌酯GR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持效期长,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常规用药处理虽也施用了嘧菌酯和噻呋酰胺类药剂,且多次施药,但在水稻分蘖末期和孕穗期调查的防效仍低于施用1次8%噻呋酰胺·嘧菌酯GR处理,说明将防治时间前移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具有明显效果,且可减少施药次数。同时,随着近年来植保无人机的大面积推广普及,可结合水稻栽插后7~10 d的分蘖肥施用,将8%噻呋酰胺·嘧菌酯GR与肥料混匀后,用植保无人机一起撒施,既可省工省时,又能达到农药减量的目的。因此,施用8%噻呋酰胺·嘧菌酯漂浮大粒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对于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效和农药减量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酰胺病株纹枯病
柑桔黄龙病株分布边缘效应的量化分析
N-(1’-苯乙基)-吩嗪-1-酰胺对H129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探析
紫花地丁中的抗补体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香附酸的化学结构お
杂环单酰胺类化合物及其杀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5%丙环唑乳油(科惠)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