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学生作业设计的原则及实践

2022-06-10周代兴

中学语文 2022年14期
关键词:情境设计教师

■ 周代兴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已届三年,其带来的教学变化令不少一线教师感到不适,特别是旧教材“课后练习”的学习环节已由新教材“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所替代,原本细致而具体的训练指令由综合甚至抽象的任务指导所更替,更让许多老师无所适从。因此,让教师能够以“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为指导,根据学情,自主开发设计相应的作业和语文活动,就显得特别紧迫和重要。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评价特别强调广泛阅读前提下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同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传统语文学习目标依然重要,毫无疑问,它们应当成为教师教学和作业设计的主要学理依据。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为学生的表达与探究创设真实情境,这是将新课标落实落地的重要支架;此外,作业设计还需要突破简单的读、背、写(抄写)的“惰性安排”,需要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能促使学生在探究、反思、批判、质疑的思维场中完成既定任务,提升思维能力;同时,有效的课后作业特别是语文活动设计,还要能够为促进合作学习真实地发生提供路径。这些前提,应该成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养成背景下,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设计要以促使学生细读文本为出发点

阅读能力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在于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要能够促使学生“真实”地阅读,所谓“真实”,指的是能够深入到文章的字句的精读,和能够把握文章的要义的略读。

笔者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微写作任务:

请以你的熟人(同桌)为刻画对象,仿照文章第一段的笔法,写一段文字。

(示例:我的同学某某某。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即使在最......的天气,也......,而且......。他总是......)

为了完成本写作任务,学生需要回归文本,细读该段,关注其中的细节描写,提取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侧面,然后再下笔成文。

试看一例:

我的同桌小春半年前才来到这个班,您一定听说过她,她也真怪,即使在最混沌的天气,也要仰望天空,并且面无表情。她经常会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而且一定要用手撑着下巴。她看着窗外,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吸引着她,就连老师悄然走到她的身旁,凝视着她,她也丝毫不会察觉到。她戴眼镜,穿着校服,时刻都扎着马尾辫;一到自己的座位上,总要先往窗外看两眼。总之,她喜欢坐在窗前沉思,仿佛那里有另外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而她想要到达那里。浩如烟海的作业常常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仿佛在久旱未雨的沙漠中行走......也许是为了在枯燥的现实中寻找一点生活本该有的色彩吧,她老是唱歌,唱那些旋律悠扬、歌词甜美的曲子,对着窗子,她似乎总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事实上,她所关注的天空,也不过就是些五彩的云霞,然而使她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向往。

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契诃夫式”用词,如连词“即使”“也......也......”“并且”,和副词“才”“一定”“也”“总是”等,使得该语段读来十分生动,并洋溢着浓浓的“契诃夫味”,而“小春”这一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在熟读、细读经典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写作,是笔者经常用到的写作训练方法。这样的写作训练,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到句群、句子、句间关系和词语等文本的“基本单位”,让学生清晰地知道经典文本“经典”之所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采、大意等文章的表面。仿写经典文段,可以让学生对名家名作有更“深切而微”的体会,对这种“经典性”的记忆更深刻,当融汇了十家、数十家乃至上百家的风格之后,自己的写作风格也就形成了。

当然,学生初次写作反馈出的问题是刻画太散乱,“微主题”不够聚焦,即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随意仿写(仅仿照句子而忽视整个段落)的情况,而原文该段的主题表达则非常集中——都围绕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保守”和“封闭”行文,选取的物象——雨鞋、雨伞、大衣、装伞的套子、装表的鹿皮套子、眼镜、羊毛衫、堵耳朵的棉花等——都要突出其“套”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要强调这一点,以免学生写作中出现无中心无主题的散而乱的情况。

再如,笔者教学完《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后,设计了这样的课后练习:

思考孟子“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与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有何异同?请写一段文字进行分析。

教师可提供《老子》“小国寡民”文段供学生参考: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学生要完成此题,除了以上文段,还需在熟读《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的基础上,细读其中“五亩之宅”一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过对比细读和思考行文,学生可从中了解儒家和道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主张的异同,加强对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更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意识。

当然,学生的绝大部分语文学习,以及教师负责任的教学,都会涉及到“细读文本”的要求,因为语言文字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习者必须深入段落、句群,甚至字句间去找寻和探究内涵。包括本文的后面几点设计原则,也都是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二、设计要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旨归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业设计要尽可能体现“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功能,而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复述和识记上。

笔者在引导学生完成思辨性阅读单元的“学习如何论证”任务(必修下第八单元)时,设计的课后练习是“为经典文本或优质范文画思维流程图”。

仅仅“多读”或“熟读”文本,最多只从中领会其语言之美或情感之真,即便熟读成诵,收获也不过停留在识记的层面,要想真正将这种“经典”内化为阅读者可以吸收的“养分”,最好的方式是将作者的思维方式转化为自己可以借鉴和操作的“固定模式”。

为文章画思维流程图要用到的关键思维是归纳和概括,学生需要在熟读文段的基础上概括段落大意,再据大意进行段落的“同项合并”,最后对文章中心进行提炼与概括。

如为议论文《以人正己,以古鉴今》画思维结构图:

在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要给予学生提示的是,思维结构图并不是固定一种模式,还可以采用流程图的形式予以呈现,避免学生犯生搬硬套的错误。在初步画好图形之后,可让学生相互参看并探讨,再予以纠正和补充,使自己的思维图趋向完善。当学生经常对文章做这样的提炼和分析后,他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会得到极大的拓展,并且在下一次写作之前会对文章的结构“胸有成竹”。

对于“思辨性阅读”单元之《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在教学烛之武见秦伯一段(“夜缒而出”至“乃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赏鉴烛之武从多个角度出发、情理兼施说服秦伯退兵的语言艺术。为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学生前置学习阶段,要求其在未读该段时,让其根据自己的判断写出烛之武将要说服秦伯的话,即“假如你是烛之武,在临危受命的情况下,你会怎样说服秦伯,从而挽救‘郑亡’的危局”,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计划的谈话内容,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其逻辑层次,并提醒其注意从“利”与“礼”两个角度思考。

这样的任务布置,试图督促学生深入历史情景,体会人物心理,并选用恰当的言辞进行交流;此任务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能够多角度分析事件的利害关系,增强思辨意识,养成用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特别是危急时刻担当大义的精神品质。

在学完《庖丁解牛》一课之后,笔者布置了以下写作任务:

在必修上册我们学了“学习之道”单元,请思考本文的“养生之道”对我们的“学习之道”有何启示?请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独立思考、个性表达,不可人云亦云。

该题目要求学生思考庄子“养生之道”所强调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及“恢恢乎”“游刃有余”等方法的现实意义,启示今人在学习时要把握规律,不可蛮干,并且要注意量(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掌握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深入学习的方法。题目注重提示学生探求事物表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并能够迁移运用;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固执于一端,要增强灵活处事的能力,培养辩证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设计要注重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清晰表达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关于课程方案”一节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而表达与交流能力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体现。可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着意培养学生此种能力何其重要。

为完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学习任务3“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活动:

全班同学分为11 个小组,根据任务3 呈现的11个日常生活内容——“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尺牍、灯谜联额、曲艺杂技、酒令笑话、禽畜花木、园林建造、服饰摆设、医药养生、饮食起居”,每组承担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小组成员通过阅读原著和相关资料,个人完成一篇短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演示文稿,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用“微讲座”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本活动任务的设计意图在于:一是督促学生深入《红楼梦》原著,细读相关情节和描写,了解有关传统文化;二是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筛选和裁剪资料;三是通过制作PPT 演示文稿和进行讲座交流,锻炼自己使用多种媒介传递信息的能力和能够清晰准确表达的能力。

在学生做“微讲座”进行班级内交流之前,教师务必要强调“讲座”这种表达形式的实效性,即进行讲座时不只是为了表现自我,更重要的是要让听众“听有所获”,因为每个小组仅准备十一个内容中的一个,其它方面的内容需要在同学的讲解里得到了解,所以该讲座承担的任务不可谓不重。因此在该环节的准备阶段,小组合作对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的裁剪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合作交流十分有利于相互间发现问题、互通有无、吸收借鉴、反思不足、提升信心,这是独立学习不可能得到的收获。为此,笔者经常要求学生就所学经典古诗文自出理解性默写题,并采用同桌间或小组间相互考查的方式检查背诵的熟练程度,“做题不如出题”,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加强了学生(出题者)对诗文的理解,又加深了对名句的记忆。此外,笔者还会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比如在作文教学时,要求学生分组交流,互改作文(或作文片段),经过对比和讨论,选出最优的一份,由作者本人在全班展读,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素材来源,并“检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式。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就你所熟知的红楼人物,选出一个,写一篇人物性格分析”,文章写好后,让写不同人物的同学组成小组(一般至少四人、至多六人一组),对所写人物进行交流互鉴,了解不同红楼人物的真实和深刻的一面;再让选写同一人物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流阅读,然后选出最优的一份,在全班展示。

四、设计要以创设“真实情境”为依托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一节如此表述,教师“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 。“真实情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们有效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境一定是真实的,是活生生的生活真实,是个人体验、学科认知和社会生活中会时常碰到的主客观情况,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训练,其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现实状况和挑战。

笔者在教学完《与妻书》一文后,设计了以下写作训练题目:

1.任选部分段落,并用现代文进行改写,要求体现作者当时当地的思想感情,然后当着全班朗读所写片段。

2.假设陈意映收到林觉民的书信后,写了一封回信给他,她会怎样写?如果是林觉民的父亲给儿子写回信呢?请回顾历史情景,并试写一篇。

3.十五年后,林觉民的儿子长大了,正在上中学,在这一年的清明节他要写一封《祭父文》,他会怎样写?请试写一篇。

这三道写作(微写作)题目的设计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和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第一题要求改写,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熟读原文并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在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目标的前提下,进入“当时当地”的情境,如作者与妻子在“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时的情境,在“回忆后街之屋”“初婚三四个月”时的情境,或“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时无地不可以死”时情绪激愤的情境等。后面三封回信的写作要求设计了更为具体的写作情境,要求学生真切体会文中所涉人物的心情,并需联系时代背景和历史知识,推算事件发生的时间,特别是第三题的设计,学生需要了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现实状况,还需结合“清明节”“祭文”等时间节点和文体要求来行文,情境考查比较复杂,但其典型性和考察意义却不容忽视。同时,这样的写作设计也让学生的实用性表达有了具体的依托,锻炼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写好实用类文章的能力。

在教学完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之戏剧单元)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单元写作任务:

请结合课文并发挥想象,假设自己即将在本市大剧院里参加青年学子戏剧表演大赛,并将扮演窦娥、周朴园、鲁侍萍、哈姆莱特或奥菲利亚中的任意一个角色,想想自己该怎样演好这个角色。请结合剧本相关内容,揣摩人物动作、心理和相关细节,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演出准备稿。

写作“演出准备稿”属于“非典型”的实用文写作,但它的出现却特别真实,参演戏剧也是不少学生会碰到的现实情境,因此,该题目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的问题”(王本华《新时代的阅读教学》)的能力。

教师需要给学生强调的是,“演出准备稿”非同于人物分析或文本鉴赏,人物分析与鉴赏是写好准备稿的前提和基础,偏向于形而上的抽象概括,而准备稿是形而下的实用类文体,也可以说是具体的操作手册,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1.周朴园是一个极其冷酷的人,他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认为全家人都该听他的,并且必须服从他,“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他强迫繁漪喝药的情节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深情抑或伪善——“周朴园”演出准备》)

2.当周萍出场时,眼神坚定地盯着他,并不时上下打量,嘴唇不停开合,甚至微微打颤;欲言又止,泪水夺眶而出;不停用丝巾擦着眼睛,但不发出一点声响……急忙拉着鲁大海下场,但在最后一刻又回头,深情看了周萍一眼,随后便猛然回头,断了念想般与大海快速走下台。(《我怎样演好鲁侍萍一角》)

很明显,文段一属于人物分析,段二则属于演出准备稿。要写好准备稿,就需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人物的一颦一动等细节都需考虑到,写好的稿子能够真正为自己的临场演出给予指导。同时,这道写作题的设计还考查到学生对概念(如“演出准备稿”)的准确把握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后来的讲评中要做必要的强调。

猜你喜欢

情境设计教师
最美教师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