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中文明思想的三维探赜

2022-06-10孔凡星

宁夏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孔凡星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的文明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蕴历史之维、主体之维和实践之维。从历史之维来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文明历史进步性的阐述和阶级局限性的批判,勾勒出共产主义文明的原则性特征。从主体之维来看,在资本主义文明向共产主义文明演进过程中,共产党人是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是主要力量,中间等级是团结力量。从实践之维来看,阶级斗争仍是文明演进的直接动力,并且共产主义文明将促进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文明;共产主义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2)03-058-008

《共產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蕴含着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文明思想,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日益彰显出科学精神与真理价值。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1]因此,深入挖掘和精析《宣言》中的文明思想,不仅对加深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理解,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一、历史之维:《宣言》对文明形态的理性审思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既高度赞扬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步性,又深刻揭示资本主义文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勾勒出共产主义文明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特征。

(一)回顾:资本主义文明历史进步性的阐述

对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恩格斯给予客观评价和高度认可。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方面。

其一,在物质文明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资本主义文明对社会蕴藏的生产力的激发作用。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极大刺激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同时,现代交通方式的采用,为资本主义工商业产品运往世界各地提供了运输保障。新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新交通方式的采用,使资产阶级创造的物质财富比前资本主义文明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还要多”和“还要大”。并且,资本主义文明对人的潜能的激发与封建时代人的“极端怠惰”形成鲜明对比。资本主义文明极大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成就。

其二,在精神文明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精神文明要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相适应。资产阶级思想家由于颠倒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以失去了理论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人们所处具体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资本主义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对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在革命进程中,与封建主义相适应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2](P403),而产生了与资本主义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和理性等价值观念替代了封建主义所注重的血缘、出身、门第和人身依附关系,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底层所淤积的生产力。

其三,在政治文明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2](P402)。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从而推动封建主义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崛起。随之确立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等。资本主义文明将生产资料、财产、人口和土地集中于少数人,必然会造成政治权力也越来越集中。同时,资本主义文明使以前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分散地区,结合为制定和执行统一规则和标准的民族,促进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互联互通和发展进步。

(二)剖析:资本主义文明阶级局限性的批判

在对资本主义文明进步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对资本主义文明阶级局限性进行批判。具体而言,资本主义文明的阶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物质文明方面,生产力快速发展导致生产相对过剩,致使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在资本主义文明中,资产阶级私人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无计划性形成鲜明对比,使社会总生产量远远超出社会总需求量,导致社会产生“生产过剩的瘟疫”[2](P406)。资产阶级用以克服危机的手段都是暂时性的,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持续性影响。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来超越和替代它。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全面剖析和深入研究基础上,最终找到超越和替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即共产主义文明。

其二,在社会文明方面,资本主义文明加剧社会各阶级间的紧张与对立关系。资本主义文明的显著特征是在工业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然而,机器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却把“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2](P407)。工人失去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不断遭受资产阶级的压榨和剥削。在资本主义文明中,两个阶级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尖锐化。同时,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严重消解神圣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紧张关系。资产阶级将人与人的关系简化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将人与人的联系扭曲为“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2](P403)。资本主义文明还严重破坏家庭正常的伦理关系,把家庭伦理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P403)。

其三,在生态文明方面,资本主义文明加剧人与自然紧张关系,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在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逐利本性要求资本家在全球掠夺生产原料和开拓市场,使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不仅产自于本地市场,还产自于遥远地区。实质上,“生态扩张是资本扩张的必然后果”[3]。在利润高于一切、人是大自然的主宰和工具理性至上等观念影响下,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给本国和殖民地国家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工业最先进国家要“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2](P422),以避免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产品被销毁。这意味着作为“制成的产品”和“已经造成的生产力”的原材料(即自然资源)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对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和破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所有生态问题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4]。因此,资本主义文明的生态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必须诉诸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建立共产主义新文明。

(三)展望:共产主义新型文明的原则性勾勒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局限性,揭示出人类文明前景——共产主义文明。在所有制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将被消灭。在人的发展方面,共产主义文明将摆脱资本主义文明对人的剥削、奴役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一,共产主义文明强调消灭私有制。私有制是一个历史性范畴,有其自身生成消亡的历史。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没有剩余产品供人们无偿占有,所以未产生私有制。随着人们生产的产品出现剩余,少部分人对剩余产品的无偿占有也随之出现,私有制因此发展起来。私有制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极致,加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对立紧张关系。由此可见,注重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已成为推动文明发展的必经历程。

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充分显示出先进性与进步性。但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此所有制形式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也日益突显。第一,它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家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往往在前期会大力鼓励科技创新,便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于生产过程,为其带来更多剩余价值。然而资本家在掌握先进科技之后,会限制其在社会生产部门中自由买卖与流通。第二,它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为攫取更多剩余价值,会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投放“多余”资本。这使得市场有限的需求不能“消化”企业生产的大量产品,造成严重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P406)。第三,它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广大劳动者阶级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在此生产关系下,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而自己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少,因此,造成严重贫富分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局限性日益突显,以致引起社会制度危机和秩序动荡。但消灭私有制是能够容易完成的事业吗?恩格斯明确回答:“不,不能”[2](P304)。可见,消灭私有制是一项艰巨性工作。同样,在马克思看来,若共产主义文明得以产生的物质条件并不真正具备,那它“决不会出现”[5]。可见,实现共产主义文明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其二,共产主义文明注重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首先,在经济层面上,在共产主义文明中,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其次,在政治层面上,共产主义文明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在共产主义文明之前的文明形态中,广大非统治阶级成员的共同利益与少数统治阶级成员的特殊利益存在分歧,因此,统治阶级采取虚假共同体形式维护统治。而共产主义文明实现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采取的是真正共同体形式。“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2](P422)由此,政治上的压迫和不平等也被彻底消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保证。最后,在实践层面上,共产主义文明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分工作为一种异己力量,是一种强制性的分工,压迫和支配着劳动者阶级。共产主义文明则不同,“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6]共产主义文明使人真正成为全面的人,而不是“单面人”。

二、主体之维:《宣言》对文明演进的力量揭示

在与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觉醒,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共产党人以理论的先进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此外,中间等级也是可以团结的力量。

(一)共产党人:领导力量

在资本主义文明向共产主义文明演进过程中,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在革命运动中,共产党人引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前进方向,因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

首先,从性质上看,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革命目标,并广泛团结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开展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共产党人既没有“私人利益”,也没有“特殊利益”。与其他政党相比,共产党人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一方面表现在共产党人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他们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要求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主张采取共同行动。另一方面表现在共产党人能够准确把握人类文明前进方向,并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P413)。

其次,从理論上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应是盲目的,而应是在共产党人领导下有组织、有策略的斗争。与群众相比,共产党人能准确把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P413)。共产党人能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现实情况,科学预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同时,共产党人制定的用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原则,绝不是以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思想、原则为根据”[2](P413),而是紧紧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最后,从实践上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只有在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以法国二月革命为例,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哄骗和唆使下,与资产阶级共同推翻了旧政权,创建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然而,无产阶级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二月革命胜利后没有继续进行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和革命,致使革命果实落到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和真正实现。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只是充当资产阶级获取自身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正如恩格斯所言,虽然法国无产阶级很清楚自己与资产阶级存在根本利益冲突,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所以“革命的果实最终必然被资本家阶级拿去”[2](P396)。可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决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成败。

(二)无产阶级:主要力量

在与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无产阶级得以觉醒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无产阶级通过联合形式将革命斗争引向深入,从而成为革命运动中的主要力量。

首先,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与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相关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发展,“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2](P407)。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同时,随着生产工具改进和生产规模扩大,原有阶级有的因为资金短缺无法与大资本家竞争,有的因为传统手工业技术无法与先进的机器大工业技术相提并论,所以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2](P408)。并且,受资产阶级逐利本性的驱使,无产阶级源源不断从社会其他阶层中得到补充。

其次,在革命运动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觉醒。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新兴资产阶级为追求经济利益和实现政治诉求,必须将无产阶级团结在自己周围。因此,在此历史阶段,无产阶级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2](P408),无产阶级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但随着队伍壮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觉醒,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2](P409)。尤为知名的是,在20世纪前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接连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运动虽遭到残酷镇压,但标志着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以维护切身利益。

最后,两大阶级间的斗争日益深入,推动无产阶级走向国际联合。自机器大工业生产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起初,劳动者仅出于报复资本家的目的,采取最原始的形式来破坏机器生产。无产阶级很快认识到这种形式是无效的,因为单个人力量往往是微小的,不足以反抗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之后,工人采取捣毁机器形式,虽起到一定作用,却是零散的,并局限于一定的工厂、一定的行业或一定的地区,其效果也是有限的。无产阶级认识到必须采取新的反抗形式即国际联合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7](P171)。因此,工人阶级的解放在客观上要求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必须把分散的工人运动联合起来,形成国际联合新形式。

(三)中间等级:团结力量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中间等级的生活条件比较富裕,阶层流动状况也相对稳定。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迅速发生改变。整个社会分化为资产阶级和除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中间等级相对稳定的社会地位被打破,处于随时可能沦落到无产阶级队伍的境地。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言,中间等级已是“人口中最流动的部分”[7](P785)。

从理论上讲,中间等级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但也具有革命性。中间等级之所以具有革命性的一面,是因为他们考虑到自身即将转入无产阶级队伍。因此,中间等级参加革命会“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2](P411)。具体表现在: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达到高潮时,中间等级看到胜利希望,会主动加入革命队伍,以共同对抗反动阶级的腐朽统治,推翻反动政权。然而,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处于低谷时,面对反动阶级的联合围剿,中间等级会叛变革命,投到反动势力的怀抱。在此意义上,中间等级的革命意志不是坚定的,而是动摇的,“甚至是反动的”[2](P411)。可见,无产阶级在团结中间等级革命力量的同时,尤其需要警惕中间等级叛变革命的风险,并对其革命不彻底性进行严厉批判。

从实践上讲,中间等级只能作为一种团结力量,而决不能作为领导力量或主要力量。在欧洲革命历史上,小资产阶级曾掌握领导权,但在革命关键时期,他们向反革命势力妥协和退让了,因而导致革命运动遭受失败。对此,马克思曾批评道,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受到自身阶级地位影响,具有阶级局限性。由此可知,中间等级是担负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重担。但作为一种可以团结的力量,无产阶级仍需在不同的革命阶段,辩证看待其历史作用,积极发挥其革命性,并注意规避其妥协性与软弱性。

三、实践之维:《宣言》对文明发展的趋向分析

与资本主义文明不同,共产主义文明将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并以促进人的彻底解放为价值旨归。此外,在资本主义文明向共产主义文明演进过程中,阶级斗争仍是推动文明演进的直接动力。

(一)阶级斗争是文明演进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推动文明演进的直接动力。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曾强调:“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P385)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于“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7](P760)。那么,为什么推动资本主义文明向共产主义文明演进的重担会落到无产阶级肩上呢?这与无产阶级自身特点和经济地位有关。一方面,隨着机器大工业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出人数众多的、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工人人数的增多、组织的便利、队伍的集中以及利益的一致,都促使工人阶级走向联合,推动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以共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大规模使用,使资本主义工商业能为无产阶级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使无产阶级的生活越来越没有保障。无产阶级只有奋力抗争才能改变自身的社会处境。无产阶级的前进道路只能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2](P275)。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仅仅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还必须借助于农民阶级的力量。在经历欧洲革命的接连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更加认识到建立工农联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他们看来,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巴黎无产阶级六月起义和德国民主革命之所以遭遇失败,正因为无产阶级没有发动农民阶级的力量,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对此,马克思以法国革命运动为例,指出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进程中,因为法国无产阶级未能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地位与作用,未能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并将其团结在自己身边,所以法国革命运动不可避免地遭受失败。另外,在革命运动中,农民阶级在遭受资产阶级的背叛之后,认识到两者利益的分歧之处,也认识到工人阶级与自身利益的共同之处。因此,农民阶级将其视为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2](P766)。由此,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团结在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对付共同的敌人。

(二)生产方式变革是文明的根本标尺

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体表现为:旧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发达生产力,并日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障碍。因而,为适应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生产关系所代替。新的生产关系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后又为另一种生产关系所代替。如此反复,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实现文明形态的演进。因此,可以说,生产方式变革是文明的根本标尺。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普遍存在着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小规模生产。劳动者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使用的是自己的生产资料,用自己或家人的劳动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归劳动者所有和任劳动者自由支配。但在资本主义文明中,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借助于质量和价格优势,使个体生产者的产品接连遭遇失败。因而,个体生产者不得不离开家园,到附近工厂做工。这为机器大工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同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要求劳动者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动,要求工商业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等。封建社会下的小规模生产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封建主义制度已“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2](P405)。

在封建社会之后,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将独立的个人生产活动变成的社会化生产活动。以往产品的生产,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制成,都由一个人来完成。而机器大工业制成的产品必须依次经过每位劳动者的手,才能将原材料变为最终产品。然而,社会化产品仍被当作个人产品来处理,不归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者阶级所有,而归不从事劳动的资产阶级所有。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我矛盾日益显现出“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7](P801)。如同旧的生产关系同新的生产力发生冲突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规模机械化的发展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也发生冲突了。无产阶级必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2](P403)。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真正占有现存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建立起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权。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文明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只有将社会化大生产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开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价值旨归

在《宣言》中,通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辩证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文明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价值旨归。共产主义文明将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文明中,资产阶级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必然要求破除封建主义制度的束缚,建立起资产阶级主导的政治、法律等各项制度。资本主义文明推翻封建主义统治,使人摆脱封建主义制度下的血缘、出身和人身依附关系,并获得资本主义自由、平等、人权等权利。但在资本主义文明中,只有少数社会成员真正拥有权利,对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而言,他们只是形式上拥有这些权利,在实际生活中依然遭受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无情压榨。资本主义文明虽废除了封建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制度,但并没有废除财产私有制度。相反,资产阶级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根本制度,从而将人从人身依附的封建主义社会中解放出来,却又使人被迫卷入到一个追求金钱、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异化社会中。可见,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不彻底的解放。这种解放仅使部分人获得解放,仅使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对广大无产阶级而言,政治上的无权利、经济上的被剥削和精神上的空虚使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并没有对其产生实质影响。因此,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实现的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而不是人的解放。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文明要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阶级局限性,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从整体上看,马克思理论是以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为价值导向的革命理论。”[8]在《宣言》中,他们强调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制度一样,通过革命方式建立起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制度。无产阶级通过废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最终达到消灭阶级、消灭国家的目的。只有最终消灭了阶级,消灭了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条件,公共权力才会失去政治属性,国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通过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为人的彻底解放奠定政治基础。

在资本主义文明中,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打上金钱的烙印,一切人都成为资产阶级可以用金钱来招募的雇佣劳动者。在资产阶级看来,劳动者阶级的年龄、性别等社会因素不再具有特别意义,他们都只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劳动工具。资本成为统治人的决定力量,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的主导原则,因而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不断恶化。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废除这种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逐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将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收归自己所有。同时,无产阶级要大力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从而真正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将人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王建明,王爱桂.红色经典的绿色视野——《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4] 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0(0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张艳涛.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劳动与资本关系再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21(04).

A Three-dimensional Study of the Civilization Thought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Kong Fanxing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2)

Abstract: The ideas on civilization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 and Engels’ civilization thought,which contains the dimensions of history,subject and pract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Marx and Engels delineated the principle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st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and the criticism of class limita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n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from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to communist civilization,communists are the leading force,the proletariat is the main force,and the middle class is the force for 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class struggle is still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communist civilization will promote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ode and realize the complet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Keyword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Capitalist Civilization;Communist Civilization;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責任编辑:吴静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思考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