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农村0~6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建构的实践研究

2022-06-10井彬鸽顾晓瑜陈香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苏北婴幼儿农村

井彬鸽 顾晓瑜 陈香

【摘要】留守儿童高质量教育是“十四五”明确提出的重点规划建设议题,关系到“教育公平和人民幸福”。本研究以实证研究为取向,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等,尝试从氛围营造、支持系统、教育指导等层面,构建0~6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生态系统,优化其成长环境。

【关键词】0~6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建构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5-0053-04

【作者简介】井彬鸽(1966-),女,江苏淮安人,淮安市清江浦区教师发展中心幼教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人才;顾晓瑜(1988-),女,江苏淮安人,淮安市石塔湖幼儿园园长,幼儿园一级教师;陈香(1978-),女,江苏淮安人,淮安市盐河中心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留守儿童高质量教育是“十四五”明确提出的重点规划建设议题,关系到“教育公平和人民幸福”。本研究是“十一五”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资助课题“苏北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延续。研究聚焦苏北农村0~6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以实证研究为取向,采用了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等,在收集、提炼、分析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尝试从氛围营造、支持系统、教育指导等层面,构建0~6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生态系统,优化苏北农村留守婴幼儿成长环境。

一、问题提出

伴随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苏北地区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社会现实,夫妻一方或双方共同外出已成为普遍现象,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成为当下婴幼儿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突出问题。

经调查研究发现,大多农村留守儿童或随父母一方,或随祖辈,或随亲戚生活,是家庭及社会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下辖的四所乡镇,是“留守婴幼儿”教育问题典型地区。几年来,项目组通过对该地区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持续地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家庭的育儿观念,特别是祖辈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有所改善,同时教师的研究意识、专业能力以及家教育指导能力获得较好的提升。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0~3岁和3~6岁这两个年龄段教育的一体化和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常常会出现割裂的情形,特别是农村留守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意识仍然淡薄,能力依旧不足,而且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文化素养较低:一方面,教养人的观念和教养方法存在问题,重养不重教;另一方面,亲子长期分离,缺乏沟通和交流,婴幼儿的成长需求不能得到回应。

在此问题基础上,我们从研究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走向0~6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着重从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在宏观上,体现社会价值,明确社会功能,开展公益普惠服务,营造重视早期教育的环境,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资源供给;在中观上,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妇联、卫生院等机构,在体制机制层面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相互形成合力,为婴幼儿的成长服务;在微观上,改善亲子、师幼、家园等方面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家庭类型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不断优化入户指导流程,共同为留守婴幼儿成长保驾护航。

概言之,本研究就是针对苏北农村0~6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不足问题进行的调查与改进,以促进农村留守婴幼儿健康成长。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0~6岁留守婴幼儿存在的教育问题

1. 缺乏科学的教养知识是首要问题

据调查分析,留守婴幼儿的家庭教养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单亲教育”型、“隔代教育”型、“寄养教育”型。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约占29.3%;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约占1.5%;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约占31.5%;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约占30.0%;与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约占7.7%。

农村留守婴幼儿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尤其是祖辈家长。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婴幼儿的祖辈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男性与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84年和3.16年。他们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知识与早期教育知识了解甚少,不理解婴幼儿各阶段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发展需求[1]。他们或许能让婴幼儿自由玩耍,却不知道如何借助材料让孩子在玩耍中有效学习;他们与婴幼儿交流互动较少,且常常采取体罚、命令等单向、高压的互动方式,令孩子经常陷于焦虑与紧张中。

2. 物资条件缺乏是基础性问题

大部分父母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2]。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饥饿,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 教育理念保守是突出性问题

由于农村环境相对封闭,负责照护留守婴幼儿的家长普遍教养观念更新缓慢,他们一般只将婴幼儿吃饱穿暖、身体健康作为重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

(二)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从苏北地区农村0~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逐步拓展到苏北农村0~6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经过基础阶段、探索阶段、深化阶段三个层面,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着力优化苏北农村0~6岁留守婴幼儿成长环境。

基础阶段:科学养育指导,初步尝试家庭教育服务(2009~2012年)

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指导家长科学养育0~3岁留守婴幼儿,我们首先开展现状调查,发放了调查问卷以及信息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发现单亲型、隔代型、寄养型等这样的抚养方式存在着亲情缺失、监护人素质较低、经验抚育、缺乏科学性等教育问题,导致了孩子自闭、孤独、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怕困难、意志薄弱。针对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1. 加强常规家教指导活动的组织性22C6D893-6510-48B1-A266-1B33A3F7A2BD

建立“早教中心”,开设“亲子学苑”,利用“家长学校”,进行传授指导。在乡镇中心幼儿园设立早教中心,如每两周一次的“快乐周六游”,将幼儿园的场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们适时地指导家长,与家长交流宝宝的生活、教育等情况,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提高家长的受指导率。又如,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请专家给家长开设科学教养方面的专题讲座等。每个月向家长发放一些科学育儿资料,为家长提供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

2. 提高入户指导的针对性

①释疑,推开家长的心门。对于首次入户,相对于制订合理的指导方案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家长的沟通、释疑工作。②解惑,协助家长感受成功。指导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详细了解孩子平时的喂养、生活习惯、游戏、情感培养等情况,并将科学的方法物化在可摸、可看、可感的环境当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家长建议和帮助。③帮扶,让看护人充满希望。除了现场指导,并为家长提供书面的家庭科学养育的知识材料外,還提醒他们在下段时间中要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变化,关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

探索阶段:托幼一体化,进一步细化指导服务(2013~2016年)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发现0~3岁和3~6岁这两个年龄段教育的一体化和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常常会出现割裂的情形,这促使我们不仅将研究时间延长、研究范围扩大,而且丰富了研究手段。一方面,我们将关注与服务指导的对象从0~3岁扩大至0~6岁,有效地实现了托幼一体化的教育与指导,衔接了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师德建设、理论学习、专家引领、业务培训、观摩研讨、实践反思等方式方法,培养出一批可以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教师队伍。

1. 勤于实践,持续跟进指导服务

继续开展“亲子学苑”活动,教师与孩子一起游戏、共同活动。在入户指导时开展亲子活动,有效地弥补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情缺失和裂痕,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亲情,变得更加快乐。

2. 善于指导,用心细化指导服务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娴熟地给家长们演示带孩子游戏、活动的方法和过程,而且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解析。从学龄前科学养育到幼儿园保育教育,经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祖辈家长们再也不说“望天收”的话了。特别是年轻一点的爷爷奶奶们,也能够主动跟着我们学做游戏,积极咨询“买什么玩具好”“吃什么东西能长得壮”等问题了。

深化阶段:生态视角下家庭教育指导系统的建构(2017年至今)

基于探索阶段,我们发现家庭教育指导支持仍然有待提高。本阶段在家园二元互动的基础上,扩展研究视野,将广泛的社会性力量纳入其中,尝试构建生态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详见下图)。这一生态系统由“一体三翼”的模式构成。“一体”指因社会变迁、教育体制机制转型与教育观念革新,所形成的留守婴幼儿教育生态环境;“三翼”指以转变观念系统、形成支持系统与改善关系系统的建构,优化苏北农村0~6岁留守婴幼儿成长环境。

在“三翼”不断服务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项目研究资金短缺,参与研究实践的人员不足,我们根据指导内容、对象等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一是集中指导。普适性比较强的内容采取集体沟通式指导,如家长会、群分享等。二是随机指导。研究对象和项目组教师是邻居(熟人)的,随时随地进行聊天式指导。三是入户指导。定制了“四步走”入户指导方案,并建立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详见下页表格)。

三、成果与反思

以苏北农村0~6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创新性。作为一项针对特定年龄、区域与家庭的个案研究,本项目构建起一套具有地方性与普遍性的教育解决方案,创新补充了现有研究对特定教育问题关注的不足。

(一)传播重视家庭教育的理念

首先,依托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提升留守婴幼儿陪护人员的育儿观念,同时让在外打工的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教育情况,疏导在外打工父母紧张、焦虑的情绪。其次,组建团队,吸纳志愿者,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

(二)建构留守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项目研究的推动下,建立了0~6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体三翼”模式,实现幼儿园、妇联、文化、卫生等部门的协同指导与服务机制,有效促进留守婴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的发展,为科学育儿指导的普及推广提供了经验范式。

(三)形成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

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探索工作路径,采取精准化指导和普遍性指导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精准化指导,以入户指导为主,针对不同留守家庭采用不一样的入户指导流程,以确保入户指导的效果。普遍性指导,通过开展公益讲座、养育手册、视频号的推送分享等,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四)建立科学育儿资源库

一是通过文本、视频、音频等资源的开发和收集,形成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内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实施方案。二是形成苏北农村0~6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的资源包,包括健康指导、家庭教育、游戏等内容。

该项目研究在各方的支持下,经过了10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生态系统建构还需密切联系现实教育问题。面对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教育生态系统能否精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本项目进一步完善的方向。为此,研究团队正在尝试组织更为广泛、持续的田野调查,以及时优化生态系统。二是项目研究的教育理论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农村留守婴幼儿教育问题是近年来被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极为重要的本土性、地方性特征。托幼一体化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注重内容、方法的融合与连续性以及拓展这一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教育路径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团队应重视教育理论学习,团队成员在学历与素养提高方面应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丹.农村留守婴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困境与指导[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1):80-83.

[2] 苏志铭,陈力.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7):8-11.

[3] 井彬鸽,陈香.农村留守婴幼儿家庭首次入户指导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10):22.

通讯作者:井彬鸽, jbgqp@126.com

(责任编辑 张 娟)22C6D893-6510-48B1-A266-1B33A3F7A2BD

猜你喜欢

苏北婴幼儿农村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家政服务员应如何发现并应对婴幼儿异常情况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西芹”老太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爱你有罪